本報記者 路建英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如何精準施策,高質量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成為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話題之一。
就在全國兩會前夕,各民主黨派相繼召開“2019年全國兩會新聞通氣會”。記者注意到,就如何打好脫貧攻堅戰,各民主黨派今年均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提交有關提案,分別從大力發展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社會扶貧、教育扶貧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
民革中央: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2019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民革中央認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重點和難點在農村深度貧困地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實現農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對此,民革中央建議,一是打造合作社深度發展新模式。建立監管分析平臺、“合作社雙創資源黃頁”服務系統及產品溯源、檢測系統監管與評定機制,打造“專業社+聯合社”的新型柔性組織形式。二是繼續深化推進“三變”改革,夯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礎,推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發展,促進農村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形成。
民盟中央:積極防范貧困地區扶貧產業風險
產業扶貧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發展生產脫貧一批”重要指示精神的舉措。在脫貧攻堅“啃硬骨頭”階段,產業扶貧受到高度重視。在基層調研過程中,民盟中央發現,當前扶貧產業仍然存在四大風險:一是項目選擇單一的風險。二是區域同質競爭的市場風險。三是技術保障跟進不力的風險。四是合作主體之間失信的風險。
對此,民盟中央建議,一是加強產業論證、延長產業鏈,避免產業單一發展風險。二是強化產業風險預警服務、壯大集體經濟實力,提高應對市場競爭風險的能力。三是加強扶貧產業管護力度、開展“返鄉人員”培訓,克服技術保障不力風險。四是嚴格篩選扶貧企業、健全“兜底”保障機制,杜絕合作主體失信風險。
民建中央: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脫貧返貧現象
鞏固和提升脫貧成果,有效防止脫貧后返貧,是真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為此,民建中央就“有效防止脫貧后返貧”問題成立調研組,多次赴貴州畢節地區等地進行實地考察,與基層干部和部分貧困戶進行交流。通過調研,民建中央發現,幫扶救助兜底保障體系有待完善,幫扶對象就業能力與扶貧企業用工要求存在差距,領導干部缺乏正確的政績觀和貧困人口缺乏脫貧的內在動力是當前返貧的主要原因。
對此,民建中央建議,一是堅持脫貧不脫政策,健全幫扶保障體系。穩定實施社會保障體系和貧困人口基本居住保障全覆蓋等工作。二是合理制定區域發展規劃,改善營商就業環境。將當前脫貧目標與長遠發展目標相結合,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等工作。三是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扶智與扶志相結合。通過教育和引導,激發貧困人口脫貧不返貧、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觀愿望,宣傳倡導文明健康的良好鄉風鄉俗。四是加強監督考核工作。對貧困人口的動態監測,做好建檔立卡動態調整工作。
農工黨中央:強化政策協同,確保健康扶貧落到實處
自國家15部委《關于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指導意見》印發以來,各地圍繞如何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進行了積極有效探索。但各地在探索推進健康扶貧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亟待從頂層設計上需要進一步明確、從政策制定和執行上需要進一步強化協同的問題和困難。如健康扶貧保障范圍有待進一步明確;部分地區政策把握不精準,國家層面政策設計不統一;信息孤島現象嚴重等。
對此,農工黨中央建議,一是由國務院扶貧辦牽頭,會同衛生健康、醫保、民政、殘聯、財政等部門進一步明確健康扶貧的保障對象,并建立準入退出機制。推動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社會救助等保障制度無縫銜接,科學確定保障對象的準入、退出標準,實現應進則進、應退則退。二是盡快明確現階段“基本醫療有保障”的具體內涵和考核標準。三是加快實現全國健康扶貧動態系統與全國扶貧動態系統、醫保支付系統和醫院相關系統等之間的互聯互通。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