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北京市走出超大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新路

時間:2019-04-03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安 娜

  去年3月29日,民政部部長黃樹賢到北京市調研社區治理工作時指出,“要聚焦首都戰略定位,當好新時代社區治理工作的排頭兵,不斷推動社區治理工作創新發展,始終走在前面、做得最好”。一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基層社會治理,市委書記蔡奇、市長陳吉寧密集到街道社區調研指導工作。北京市大力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突破,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精治、共治、法治、德治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

  深化黨建引領

  加強黨對基層社會治理全面領導

  北京市牢牢把握黨組織領導基層社會治理這一主線,特別是去年把“街鄉吹哨、部門報到”作為“一號改革課題”,創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

  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政治功能。完善街道黨工委對地區治理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涉及基層治理的重大事項由街道黨工委討論決定,全面提升街道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的領導能力。2019年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力爭全部實現黨組織書記與村(居)委會主任“一肩挑”,增強基層黨組織領導力。

  健全城市基層黨建體系。做實區、街道、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擴大非公企業、商務樓宇、商圈園區、網絡媒體等新興領域黨建覆蓋,建立需求、資源、項目三項清單制度,需求征集、提供服務、溝通反饋、考核評價“四個雙向”機制,最大限度把轄區資源統籌起來,增強黨組織的組織力。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注重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與首都重大任務、中心工作緊密結合,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推進城市副中心建設等重大活動和重點工作中,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進各級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雙報到”制度化、常態化,總結推廣“周末大掃除”等經驗做法。積極推進“回天有我”社會服務活動,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探索大型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途徑。

  堅持賦權下沉

  強化街道(鄉鎮)基層社會治理主體責任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責部門,緊抓街(鄉鎮)這個“牛鼻子”,全面推進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2016年,以市“兩辦”名義出臺《關于深化街道、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2019年2月,北京時隔23年高規格召開第三次全市街道工作會議,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牽頭制定《關于加強新時代街道工作的意見》,從明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街道管理體制改革、服務改善民生、街區更新、社區治理和激勵基層干部干事創業6個方面提出30項改革舉措。同時,正在加快推進《北京市街道辦事處條例》立法,為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做實做強街道打下堅實基礎。

  加強鄉鎮政府能力建設。出臺《關于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首都建設“服務型”鄉鎮政府的新目標、新任務和新要求,順利通過民政部督查。

  創新社區治理

  打通基層社會治理“最后一公里

  完善政策體系。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印發《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治理的實施意見》,頒布全國首個社區治理地方標準《社區管理與服務規范》。

  深化社區減負增效。2016年,市民政局、市委組織部印發《關于進一步開展社區減負工作的意見》。2018年,進一步明確社區職責清單、完善社區工作準入制度、推進信息資源共享,社區減負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社區開具證明從15項減少到4項,填報表格系統從44項精簡為7項。

  穩步推進村(社區)換屆選舉。首次實現村(社區)同步換屆選舉,在中組部、民政部召開的座談會上,北京市介紹了嚴把候選人“五好、十不能” 標準、實現資格聯審、推進村(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實現換屆選舉全過程信息化監測等做法。目前,黨組織換屆選舉基本完成,4月底前完成村(居)委會換屆選舉。

  全面開展城鄉社區議事協商。出臺《關于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實施意見》,制定《北京市社區議事廳工作指導規程》,民政部專門通報全國。目前,城市社區議事廳實現全覆蓋,農村社區超過70%。通過議事協商有效緩解了小區停車、物業管理、環境整治等社區治理難題。

  推進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印發《關于全面推進以德治理城鄉社區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社區、村組織群眾制定居民公約、村規民約。通州區、西城區優秀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被民政部推廣宣傳,東城區前門街道草廠社區等5個社區工作法被評為全國優秀。

  注重需求導向

  提高基層社會服務供給能力

  著眼群眾“七有”需求和“五性”特點,北京市通過向政府、向市場、向社會要效益,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實現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制定《北京市社區基本公共服務指導目錄(試行)》,規范勞動就業、社會保險、養老、社會救助等10大類60個方面內容。

  建設“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從2011年起連續8年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截至2018年底,累計建成1580個,覆蓋92%的城市社區,基本實現居民步行一刻鐘內解決商業、生活、文體娛樂等方面的服務需求。

  開展“社區之家”創建活動。從2017年開始,北京市啟動“社區之家”創建活動,鼓勵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有序向居民開放文化、體育、食堂、停車場等內部服務設施,目前,全市共創建408個。

  創新社區服務體系。出臺《北京市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制定《北京市社區服務中心管理辦法》,試點推進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社會化運營、“一站多居”“全能社工”等改革模式,提升了服務質量和效率。

  打牢基層基礎

  為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堅實保障

  持續加大人、財、物向基層傾斜力度,確保基層有地辦事、有人辦事、有錢辦事。

  狠抓社區用房建設。充分利用“疏整促”騰退空間,嚴格落實新建小區配建標準,社區用房基本實現350平方米建設標準。城市副中心等重點地區達500平方米以上。

  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探索從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中定向招錄一定數量的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暢通職業發展空間。全市3.5萬名社區工作者平均年齡39.3歲,90%以上達到大專以上學歷,近1.8萬人獲得全國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證書。2018年起,社區工作者工資待遇平均水平不低于本市職工平均工資的100%。

  加大社區經費投入。每年給予每個社區8萬元-15萬元公益金、30萬元黨服務群眾經費,累計撥付5億元“以獎代補”社會建設專項資金。

  推進服務管理信息化。開發“互聯網+基層社會治理”信息化系統,通過對保留在社區的系統進行數據融合、功能整合,形成動態更新的社區基礎“數據池”,逐步實現社區管理系統“一門入”。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4.3)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