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何鏡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慈善事業是一項全民的事業,必須充分激發全民的愛心、調動全社會的熱情,使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慈善事業。近年來,廣東省廣州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承“人人慈善為人人”的理念,以深化“羊城慈善為民”行動、創建“慈善城市”為主抓手,按照“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組織運作、社會參與、人人共享”運作機制,著力打造引領性的城市慈善發展樣本。
在創建“慈善之城”的探索與實踐中,廣州市主要從七個方面真抓實干,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人人慈善的制度環境基本形成。2012年,出臺《廣州市募捐條例》,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開放公募權。2016年慈善法頒布實施以來,又先后出臺《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廣州市創建慈善之城的意見》等18份政策文件,制定《深化“羊城慈善為民”行動 創建全國“慈善之城”2017—2020年行動方案》。
組織體系多方共建,人人慈善的協同聯動機制初步形成。一方面,圍繞創建“慈善之城”積極聯動政府各部門,保障各項創建措施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引導廣州市公益慈善聯合會、市慈善會、市義務工作者聯合會等行業樞紐型慈善組織發揮支持作用和平臺功能。同時,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慈善主體持續壯大,人人慈善的支撐基石不斷夯實。在培育慈善組織方面,對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并予以開辦資金資助。目前,全市45個社會組織培育基地吸收入駐各類公益慈善組織1336個。在社會組織的培育扶持力度方面,財政資金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金額逐年增加,已達7.69億元;連續5年舉辦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資助項目696個;出臺《廣州市社會工作服務條例》,全市188個社工站每年服務群眾超300萬人次,全市注冊義工(志愿者)人數超過221萬名。
慈善平臺日臻豐富,人人慈善的活動渠道順暢便捷。2015年,提出“慈善+互聯網”戰略,將“廣益聯募”平臺打造成為慈善資源流通對接共享的“集善地”和公眾觸手可及的慈善便利平臺,累計募集善款3.55億元。從2016年開始,建成北京路慈善一條街、海珠濕地慈善公園等慈善活動基地151個,覆蓋全市、貼近市民、服務便捷的慈善服務設施網絡逐步建成。2017年以來,將慈善與體育、民俗、消費、實體深入融合,舉辦了慈善花市、慈善廟會等活動。
慈善服務精準務實,人人慈善的職責使命充分彰顯。在整體工作落實上,突出慈善在新時代參與精準扶貧的職責,今年廣東扶貧濟困活動募集款物達6.31億元。在具體幫扶措施上,開通全國免費求助熱線和“珠珠大病救助”平臺,實現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愛心互助有效銜接。通過“長者飯堂·愛心餐”慈善項目帶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慈善事業,全市目前共有長者飯堂972個。廣州市慈善醫院開展“慈善醫療進社區(鄉村)”活動68場,為4.8萬人次義診。
慈善監督多元共治,人人慈善的公信秩序共同守護。在政府層面,印發慈善組織審計工作指引,審計資金14億余元。在社會監督方面,成立第三方慈善組織社會專業監督機構——廣州市慈善組織社會監督委員會,公布25份慈善監督報告,發布地方性慈善組織透明度評價結果。
慈善文化優勢突顯,人人慈善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廣州市將慈善文化納入城市發展的三個重要領域,一是將慈善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每年6月為“慈善為民月”,吸引1000余萬人次參與各類慈善活動。設立廣州慈善榜,共有656家單位、496名個人上榜。二是將慈善納入城市形象宣傳的重要內容,設計“善城廣州”標識、吉祥物,譜寫“廣州慈善之歌”,推出慈善刊物《善城》。三是將慈善文化納入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慈善之城”的創建中,廣州市主要體現出“四個堅持”。第一,堅持黨建引領,確保慈善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突出黨建引領作用,推動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黨組織建設和黨的工作實現“兩個全面覆蓋”,更好地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創建“慈善之城”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堅持科學規劃,融入城市發展整體戰略。2017年,廣州將創建全國“慈善之城”寫進市委、市政府工作報告,正式納入城市發展戰略,制定了從2016年醞釀謀劃、2017年全面啟動、2018年深化推進、2019年鞏固提升、2020年取得明顯成效的工作路線圖,每年出臺實施方案,創建工作一項接著一項穩步推進。第三,堅持為民理念,提升慈善城市愛心溫度。堅持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創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培育慈善組織、搭建慈善參與平臺,到創新綜合監督體制、弘揚慈善文化,始終把“人人慈善為人人”貫穿全領域、全過程,讓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人人共享慈善成為城市的基因和品質。第四,堅持氛圍營造,彰顯慈善城市文化底色。作為一個有著2200多年文明的歷史古城,廣州人民有著積德行善的優良傳統。在創建工作中,注重政策制定與城市的歷史、社會、文化相融合,大力發揮“廣府”文化的吸引力、號召力,促進慈善事業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