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麗萍
“一切的一切,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李瑛在采訪中表達的感受,與同為委員、天津南開區政協副主席許洪玲產生強烈共鳴。更有意思的是,兩位委員去年與今年的提案也存在某種關聯。
文藝界的李瑛去年的提案是關于重視精神養老,完善社區養老服務機制建設;今年的提案她從精神關愛轉向了加強老年人關愛服務設施供給方面。而婦聯界的許洪玲恰恰相反,她去年的提案是建議充分利用社會閑置資源、鼓勵社會力量辦養老機構;今年卻從硬件設施轉向了老年人心理關愛服務。排在一起看,兩位住津委員的關注方向大致“不謀而合”。
老年人關愛服務,心理健康不能缺位
“這些年來,國家在養老設施建設和醫療保障上持續投入,養老服務業發展成效顯著,可在我們調研走訪中卻發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務往往被忽視。”采訪中,許洪玲直言不諱。“去年我提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今年我要從外轉向內,軟硬兼修。”許洪玲打趣道。
盡管部分城市已經開始試點關愛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的公益項目,但在許洪玲看來,與廣泛的需求相比,這仍顯得杯水車薪。為此,她列出了一系列的建議清單:
出臺專項政策,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提供制度保障。有關部門應加緊頒布和制定專項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法規,明確服務對象、服務項目、服務標準。做到既有大型醫療機構的高端心理健康服務,又有社區醫療機構的基本心理健康服務。同時,許洪玲還建議“把完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作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盡快建立考核評估機制,以確保政策的有效實施。”
明確不同層次醫療機構的服務內容,加強溝通協作。許洪玲建議,根據醫療服務機構的分類,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需求。她向記者舉例,比如大型三級醫院,可在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專業科室、病房、研究中心,為重度精神疾病的老年人提供服務。以行政區為單位建立區級心理服務中心,既開展一定的業務服務,又對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進行統一管理。依托社區衛生中心構建的心理咨詢門診,面向社區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詢、家庭尋訪和心理普查等工作。分級分類的好處,在許洪玲看來在于“大醫院與基層醫院可以上下聯動,定期到社區義診,發現病患及時轉診。”
加大專門人才培養,提供多層次的人才服務。要在高等院校增設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專業,有針對性地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為各大醫院的專業科室提供高端人才保證。對基本具備心理學知識、愿意從事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人員進行心理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規范化培訓,并通過國家心理咨詢師考核,主要服務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此外,許洪玲還建議,“要充分調動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的積極性,做好輔助性工作。”
探索構建科學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許洪玲表示,首先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調查,收集個案信息。其次是開展心理講座、健康知識、心理疾病診斷及預防等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治療活動。積極引導老年人樹立健康的老年心理保健理念,還要通過定期的體檢,對重點心理疾病進行篩查。與此同時,還要建立服務反饋機制。“這個反饋既包含老年人對服務的滿意程度,也包括工作人員在服務過程中的心理感受,促進服務模式的改進和完善。”許洪玲條理清晰地向記者介紹道。
急救站和衛生間,別小瞧了這些關愛服務設施
“最近這些年,國家對養老服務工作很重視。今年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還專門有一大段。”李瑛向記者如是表達自己的感受。“不過在調研中我發現一個問題,這也許是小問題,但對老年人來說卻很重要。”李瑛說的這個小問題,記者概括了一下就是——對老年人較為便利的關愛服務設施還很缺乏。
李瑛向記者舉例說,一些大型商場、超市、影院、車站、空港等客人較多的場所,設有警務室卻很難找到醫療急救站,絕大多數銀行營業廳沒有公共衛生間,只有供內部員工使用的衛生間。“這些情況都沒有充分考慮到老人的實際需求,從便民服務的角度來看也存在問題。”
對于這個“小問題”,李瑛的“對策”也很具體:建議政府部門將公共場所設立醫療救護站納入考慮范疇,對于老齡化社會醫療救護站是非常必要的。“現在很多活力老人有很強的健康生活理念,他們外出旅游、觀影、購物、娛樂等成為生活的常態,他們當中不乏身體有隱性疾病的人,如果出現突發情況,急救站的作用立馬就顯現出來。”關于急救站的人員配備,她建議可采取政府派遣和志愿者服務相結合的辦法。而對銀行營業廳來說,設置公共衛生間也十分必要。“很多老年人每月領取退休金時都要去銀行,常常排隊一等就是一兩個小時,這對老年人來說實在是不方便。老年人關愛服務設施有了,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就明顯提高了嘛。”李瑛笑著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