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講好民政故事,本版連續選登“慶祝改革開放40年·我所經歷的民政改革”專欄文章。回顧過去,我們將通過基層民政工作者的所見所聞,見證這40年來民政發展的歷程和偉大成就;展望未來,民政事業又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各級民政部門牢固樹立“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正以穩健的步伐再出發。
本期目錄
一個貧困縣鄉鎮敬老院的發展史
我所親歷的社會工作
初建“鄉鎮民政所”的那一年
見證常德市殯葬改革的裂變與新生
服務孤殘兒童 社工一直在路上
一個貧困縣鄉鎮敬老院的發展史
陳學濤
1996年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我由共青團江蘇省盱眙縣縣委調到縣民政局上班,擔任農救股(后來改為救災救助科)股長一職,主要負責減災救災、社會救助和農村五保工作。我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近20個年頭,其中對實施敬老院幸福工程印象特別深刻,曾親自參與全縣鄉鎮敬老院改建全過程,也見證了盱眙縣敬老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歷程。
記得到民政局上班的第二天,我就隨時任分管副局長到各鄉鎮調研敬老院情況。當時,盱眙縣是江蘇省重點貧困縣之一,財政特別緊張,敬老院非常簡陋,有的是倒閉破落廠房改造的院子,有的是閑置不用的校舍,雜草叢生,破舊不堪,透風漏雨嚴重。回來后我們一行立刻拿出鄉鎮敬老院改造建設的初步方案,也就是后來實施的“敬老院幸福工程”的雛形,建議有條件的鄉鎮進行重新選址建設或改(擴)建,民政局用“以獎代補”的形式給予適當補助,以提高鄉鎮黨委政府建設敬老院的積極性,此方案很快得到局領導的認可,并爭取到縣政府和財政部門的支持。于是,部分鄉鎮政府于當年率先啟動敬老院改建工程。
桂五鎮敬老院院長是全國道德模范李銀江,當時他所管理的敬老院共有11間磚瓦結構、破舊不堪的房屋,如何改造?李銀江為此多次約我到實地商議方案,我們認為敬老院是五保老人的家,房屋建設要有家的感覺。于是我們設計出成套的老人住房單元戶型圖紙,一套單元住房110平方米左右,兩邊分設四個房間、中間為共用活動室、衛生間、洗漱間,每個房間住2個老人,這樣一個單元就像一個家庭,共有8名家庭成員,大家可以在共用的活動室開展娛樂活動。圖紙設計出來后,說干就干,當年年底率先在一個敬老院進行試點,然后縣民政局就在該敬老院內召開現場推進會,向全縣推廣單元式老人住房設計方案,其他鄉鎮紛紛參照此方案對敬老院進行改(擴)建,由此也拉開了盱眙縣鄉鎮敬老院第一輪改建序幕。
由于縣鄉財力都比較困難,鄉鎮敬老院的第一輪改建進展不是太理想,大多鄉鎮也只是建了1-2套單元式老人住房,內部設施也沒有配套完善。
到了2005年,盱眙縣敬老院建設才真正迎來了春天,當時,江蘇省民政廳開始實施農村五保戶“關愛工程”項目,省財政對農村敬老院建設進行資金扶持,全面實施敬老院“幸福工程”。第一步是提升硬件基礎。2005-2012年的8年間,政府財政共投入2950萬元對全縣19個鄉鎮敬老院進行改(擴)新建,敬老院硬件基礎和容貌都有了很大改觀,五保老人的生活和居住條件都得到了較大改善。第二步是以標準化設施提升老人舒適感。敬老院老人住房條件改善后,為了讓老人們住得舒適,2013年以來又對鄉鎮敬老院配套設施及服務進行升級改造,五保老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全面、舒適的生活保障服務。第三步是通過規范化管理提升老人滿意度。2008年以來,持續開展以“庭院美化、室內凈化、服務規范化、管理制度化”為內容的鄉鎮敬老院“四化”建設觀摩評比活動。通過互看、互評、互比,學習好的經驗做法,找出各自的不足與差距, 限期整改。全方位改善了五保老人生活條件,提升了五保老人的滿意度。第四步是以精細化服務提升老人幸福指數。于2003年率先落實敬老院工作人員工資由縣財政統一打卡發放,加強對敬老院工作人員績效考核,縣民政局還專門拿出獎金,每季度依據考核打分,發放100-200元不等的考核獎,大大激發了敬老院工作人員為五保對象提供優質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了敬老院管理規范化、制度化。同時,嚴格按照伙食管理標準化、營養化、食譜化要求,采取常用食品專人采購、定點采購和食譜周期安排制度,合理搭配和調節膳食結構,確保老人吃得健康、有營養。
實施敬老院幸福工程以來,盱眙縣馬壩鎮敬老院被民政部命名為全國模范敬老院,另有桂五鎮等五個鄉鎮敬老院被江蘇省民政廳評為“三星級”敬老院,2014年縣民政局被民政部表彰為“全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先進單位”。黨的十九大代表、桂五鎮敬老院院長李銀江,既是敬老院建設的親歷者也是見證人,1986年他用90天時間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一座11間住房的敬老院;1996年以來,他又新征地30多畝,將當初200多平方米房屋改造成現在的2650平方米的單元式老人住房,還建了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桂五鎮敬老院的改擴建過程是盱眙縣整個敬老院建設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民政局)
我所親歷的社會工作
姜曉梅
在中國改革開放事業走過40年的歷史節點,社會工作專業自1987年北京大學率先恢復開辦以來,也初心不改、砥礪前行了三十余載。我初次聽到“社會工作”這個詞還是在2002年夏天填報高考志愿時,在眾多的專業中莫名地被它吸引,“社會工作是干什么的?感覺好寬廣,會接觸到許多社會事、社會人吧”,于是,2002年的金秋,我走進了民政部民政學院成為“02級社工系”的一員。畢業于香港理工大學的老師們帶我們一批小毛孩兒在課堂上初次領略了社會工作的魅力,但我們也從老師們的表情中讀出了社會工作發展的困境與無奈,大家一起期盼著社會工作春天的到來。
從大二開始,我們一幫同學選擇了利用業余時間走出校園,宣傳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我們從義工做起,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北京慧靈智障人士服務中心、青島市兒童福利院、天津市兒童福利院……都留下了同學們的身影。記得我到青島市兒童福利院時,院領導一聽我是學社會工作專業的,表示非常歡迎,而我在感動之余,也為社會工作能那么早在青島民政系統被認可而欣喜。
畢業后,社工就業的尷尬如春天里一股早春的寒流。全班近60名同學只有2名從事了與社工有關的工作,其他同學迫于生計紛紛改行。我有幸成為了山東省萊西市民政系統的一員,那時候,在萊西小城里還沒有人知道“社會工作”,偶有問起的,我在解釋時還要以港片中那些解決社會問題的“社工”來做比喻。在這里,沒有人關注它的存在與成長。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將社會工作人才納入黨的人才工作戰略中, 使中國社會工作的春天姍姍走來。特別是《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的頒布,從國家政策上將社會工作者納入專業技術人員的范疇,這為中國的社會工作迎來了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那時,在萊西小縣城已經有“春風”的感覺了,清楚地記得2008年全國首次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時自己激動的心情,當時下發考試通知,在民政系統引起不小的轟動,單位十幾名“敢吃螃蟹”的人去應考了,考過之后大家才知原來社會工作并不簡單,專業性很強,不是應付可以了事的,雖然有碰壁的,但是“社工的種子”開始在人們心中萌芽了。
經過幾年的萌發成長,萊西市涌現出了幾支有影響力的公益團隊,他們扶老助困、救孤濟貧,但是缺乏專業的組織指導。2018年3月,萊西市社工與志愿者聯合會在萊西市民政局的倡議發起下應運而生。萊西市社工和志愿者聯合會的成立,開啟了“社工+志愿者(義工)”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融合發展的“萊西模式”,社工和志愿者的融合發展更廣泛地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類資源,形成“社工引領志愿者,志愿者發動群眾,群眾參與志愿者,志愿者協助社工”的良性互動機制,形成全員參與社會建設的良好局面。
現如今萊西小城的社會工作,已經從為社會發展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后臺走向推動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前臺,它肩負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使命,承載著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正的重任奮力前行。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西市民政局)
初建“鄉鎮民政所”的那一年
鄒國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從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福利院被抽調到縣民政局,從此在辦公室秘書的崗位上摸爬滾打了8年,參與并見證了橫峰民政的多項改革過程,其中“組建鄉鎮民政所”可以說是橫峰縣民政人在改革中創建的一個“品牌”?;叵肫甬斈甑那榫埃两駳v歷在目,難以忘懷。
橫峰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閩浙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1989年,全縣12個鄉鎮總人口共有17.68萬人,其中烈軍屬等優撫對象有2萬余人, 加上受災群眾和貧困戶等,共有民政對象7萬余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40﹪,民政工作任務十分艱巨。
1980年前, 橫峰縣各公社配有協助民政工作的老干部;1980年后,各鄉鎮改配民政助理員,“發發錢、拜拜年、送送被” 成了當時基層民政工作的代名詞。1984年,全國民政改革座談會召開以后,橫峰縣民政局設置了業務股、辦,民政干部隊伍得到了加強。特別是1988年第九次全國民政會議召開,《人民日報》頭版發表社論《發揮民政部門穩定機制作用》,指出了民政工作任務主要包括“三個一部分”。這對加強民政部門的自身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組建鄉鎮民政所形成了氣候。
1989年3月,時任縣民政局局長的黎華楨在傳達貫徹“第十九次江西省民政會議精神”的局機關大會上,提出了組建鄉鎮民政所的設想,大家一聽,頓時覺得眼前一亮,紛紛拍手稱贊。會后局領導親自帶隊下鄉,分片區到各鄉鎮對組建民政所的可行性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大家一致贊同在鄉鎮組建民政所。為使這一設想能得到縣委、縣政府的支持,我們加班加點將調查情況、《關于第十九次江西省民政會議精神和貫徹意見的匯報提綱》等重要文件油印好, 一并呈送給縣六套班子領導。主動為縣領導當參謀。最后,經政府常務會議上研究,縣政府同意組建鄉級民政機構,并由縣民政局先行試點。
緊接著,我們便進駐橫峰縣葛源鄉開始試點,這次試點解決了三個問題: 一是建立了辦事機構,落實了辦公地點;二是招聘了民政員,確定了經費來源;三是制定了規章制度,進行了崗前培訓。沒幾天葛源鄉民政所便正式掛牌辦公,隨后縣政府又批轉了縣民政局的試點工作報告,經過一個多月的運作,效果良好,全縣12個鄉鎮全部建立了民政所。
試點工作成功,鄉鎮民政所全部建立,這一“葛源模式” 的創舉,得到了江西省民政廳領導的肯定,1990年2月26日, 縣民政局總結經驗,寫出了《組建鄉鎮民政所民政工作有活力》典型材料,在全省地市專員、縣市民政局局長會上作了典型發言,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各縣市在兩年時間里紛紛建立起鄉、鎮民政所,使民政工作的各項任務進一步落實到基層。
期間,江西省民政廳派來了廳政研室的袁樹勛同志到橫峰縣進行調研,局領導安排我陪同接待。難忘的三天陪伴,讓我大長見識,聽君一席話,勝讀三年書。那時,還沒有電腦打字, 在會議室里,袁老師一邊趕寫調查報告,一邊讓我幫他謄抄, 有些金句讓我印象很深,至今難忘。比如:“民政所一成立,情況大不一樣, 鄉政府如同增加了一只‘手’, 縣民政局伸長了一條‘腿’。 體現了‘統’ 的功能, 強化了‘管’ 的職能?!谱印?nbsp;一掛,‘章子’ 一亮,民政工作的優勢就在基層初露端倪?!钡取?/span>
這件事雖然過去了30年, 但至今仍深深刻在我的腦海中。民政工作改革發展的實踐表明:只有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才能改革創新;只有自覺服從,服務于大局,當好參謀,才能取得黨政領導對民政工作的重視;只有面向基層,面向社會,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 民政工作才會有活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兒童福利院)
見證常德市殯葬改革的裂變與新生
李燕喜
我是湖南省常德市殯葬管理處的一名普通干部, 2004年參加公務員招考,考入常德市殯葬管理處,從事殯葬管理工作14年。
常德市地處湖南省西北部,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少,死人與活人爭地問題比較突出,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勢在必行。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常德市的殯葬改革工作先后經歷了四個階段,前三次殯葬改革工作因各種原因半途而廢。殯葬改革在全省一直處于落后狀態。自2004年起再次全面掀起殯葬改革工作高潮,常德市委、市政府把殯葬改革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來抓。從2014年開始,市委、市政府更是確立了“政府主導、突出公益、綠色生態”的殯葬事業發展總思路,明確了到“十三五”末達到“強制火化區火化率100%,節地生態安葬率65%,集中辦喪率100%”的總目標。歷經14年的改革和發展,常德市殯改工作呈現出進展快、發展穩、效果好的局面。殯葬改革工作全面推開。2004年啟動殯葬改革工作以前,我市9個區縣(市)中有過半的區縣(市)未開展殯葬改革。截至2008年底已全部啟動。
殯葬基礎設施基本建成。2004年以前,常德市的殯葬基礎設施基礎十分落后,底子差,設備陳舊,歷史欠帳多。有半數縣沒有配套的殯葬服務設施,殯葬事業發展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全市6個火葬場均建于70年代,有的甚至建于60年代,設施陳舊,設備老化,火化功能差,效率低,污染嚴重。甚至有的地方沒有火葬場,人們隨意搭棚辦喪,亂埋亂葬,無法推行火葬,殯葬改革的難度極大,群眾十分不滿意。14年來,市、縣兩級政府積極籌措資金6億元,用于新建、改建殯葬基礎設施,以支持、推動殯葬改革順利開展。目前,常德市共建成殯儀館11個、火葬場8個、經營性公墓8處,全部由政府主導,民政主管經營,基本能夠滿足廣大市民多層次的辦喪需求。同時,還推進了鄉鎮集中治喪場所和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
殯葬改革穩步推進。2004年以前,常德市殯葬改革僅限于各市直、區、縣所屬單位國家工作人員。全市9個區縣(市)中有過半的區縣(市)未開展殯葬改革。2004年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人大、公安、交警、環保、城管等相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下,及時處置了多起聚眾抗拒殯葬執法的事件,確保了殯改一次啟動成功。此外,財政、編辦等相關部門在落實項目資金、解決工作經費和增加機構編制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宣傳部門長年在主流媒體宣傳相關的政策和動態,保持了殯改工作較高的社會關注度。在殯葬改革過程中,對人多地少,墓地與耕地矛盾突出的平湖區,要求先行先上,其次督促丘陵區及時跟進,再次敦促山區縣緊跟步伐,有效推動了火葬的普遍開展,促使火化范圍、火化對象逐步擴大,火化率逐年提高。
殯葬執法深入推進。在殯葬執法和管理實踐中,通過不斷總結、創新,常德市殯葬執法和管理工作基本實現了5個轉變。即在管理體制上,由過去的臨時查處向以社區為依托的長效監管轉變;在管理力量上,由民政部門的“單打獨斗”向多部門的齊抓共管轉變;在管理內容上,由單一查處違規土葬向綜合管理殯葬所有事務轉變;在管理手段上,由單一的行政強制執法手段向采取宣傳、優惠、行政監管等綜合執法手段轉變;在管理范圍上,由著重解決新違規問題向同時整治大墓、豪華墓地、妥善遷移老墳等歷史遺留問題轉變。共培訓殯葬執法、管理人員280多人次。通過殯葬執法,城區喪葬用品市場和殯儀服務市場進一步得到了規范,亂埋亂葬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殯葬服務質量穩步提升。2004年以前,殯葬職工基本上是子承父業,隊伍整體素質都比較低,服務項目很少,服務水平很低。自2004年以來,全市各殯葬服務單位通過采取整章建制、爭先創優、強化培訓等措施,不斷提升殯葬職工素質、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殯儀服務從過去被動式的傳統服務,變成主動的、全方位的“一條龍”服務,受到了群眾的普遍贊譽。全市殯儀服務行業經營收入不斷增加,從2004年前不到800萬元,增長到2017年的1億多元,殯葬服務步入了自我積累、滾動擴展的良性發展軌道。
惠民殯葬力度增大。2004年以前,殯葬單位由于自身包袱太重,殯改優惠政策少。2004年以來,市、縣兩級政府積極推行了“弱勢群體”四項基本殯葬服務費(遺體接運、冷藏、火化、骨灰存放)、全民基本火化費由政府埋單,對節地生態安葬的對象政府給予不少于1000元的獎勵,從而形成了“政府主建、民政主管、惠民殯葬政策全民覆蓋”的“常德模式”。
殯葬管理更加規范。2004年以前,由于全市殯葬管理沒有統一的機構進行有效管理,殯葬管理混亂,且進行罰款違規土葬現象時有發生。2004年以來,我們與各相關職能部門積極配合,協調聯動,針對存在問題不間斷開展整頓治理,并及時總結整頓治理經驗,形成相應規章制度,推動殯葬改革依法、規范管理,收到較好成效。至2017年,全市強制火化區集中辦喪率達到了63.8%,火化率達到了87.5%,集中安葬率達到了71.2%,有效規范了殯儀服務市場,有力推進了文明城市建設。
14年,我很榮幸地見證了這一路的發展。常德市清明管理工作自2008年—2016年連續9年受到民政部和湖南省民政廳的表彰,其中萬金公墓于2008年被民政部評為清明節服務工作先進單位,2016年,常德市民政局被民政部評為全國殯葬工作先進集體。2017年,常德市津市市、臨澧縣被民政部列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示點縣。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德市殯葬管理處)
服務孤殘兒童 社工一直在路上
陳 雪
我是2012年10月份考入山東省濰坊市兒童福利院的。作為一名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我滿懷憧憬地來到濰坊市兒童福利院,渴望實踐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孤殘兒童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來到兒童福利院后,得知這里的孩子們大部分都是因為有殘疾被父母遺棄的,他們有的是肢體殘疾,有的是智力殘疾,復雜的心情涌上心頭。2012年單位里有10人左右已經考取社會工作專業資格證,截至2018年,單位里已經有30多人持有該證,持證社工大部分分布在康復、養護、醫療等崗位,而且崗位上的社工主要是針對院內的個別兒童開展個案、小組等服務,并沒有真正地將社工理念運用到全體兒童的服務上,服務并不均衡。
2017年民政部出臺了《關于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中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作用的指導意見》,指出各地民政部門要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機構、兒童福利機構、救助管理機構通過開發設置崗位、購買服務等方式配備使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福利院積極探索如何開展兒童福利機構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2017年5月以來,我們通過去廣東、深圳、上海、寧夏等各地進行考察學習,引入了兒童福利機構社會工作安置服務模式,采用個案管理的方式,主要由專業社工對入院兒童開展全人、全過程的服務,成立了由康復師、特教老師、醫師、社工師、養護老師組成的跨專業評估小組,提出適合兒童的安置模式,包括機構內安置、家庭寄養、類家庭安置、國內外收養,并對兒童的安置提出康復、特教、醫療等措施,社工對安置服務的過程進行跟蹤,并幫助兒童尋找收養家庭或者寄養家庭,實現兒童利益最大化,及時對兒童的社工服務進行觀察、評估。其中對2017年7月以來新入院的20名左右的兒童進行了評估,并提出了安置意見。
在工作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為棄嬰小新(化名)尋找新生家庭的經歷。小新在被收養的時候大概十歲,他從小在福利院長大,這里就是他的家,而且和兄弟姐妹、護理員阿姨的感情非常好。當得知自己要進入到新的家庭時,他非常不舍,社工找他談了幾次話,但是他還是有心結,害怕到了新的家庭中,爸爸媽媽會不喜歡自己,害怕自己很難融入新的生活。在小新的收養父母來接他的那天,他坐在福利院的大廳長椅上大哭不肯離開,社工及時進行介入,給予他安慰并開導他:“我們也非常舍不得你離開,你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歡樂,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你,福利院永遠是你的家?,F在爸爸媽媽來接你了,你可以進入到自己的家庭,爸爸媽媽會對你非常好的,他們非常喜歡你,會陪你學習,陪你游玩,陪你去看世界,我們為你高興,這是件非常開心的事情。希望你能過得快樂。你想回來的時候,可以隨時回來找我們……”一番細心的開導后,小新擦擦眼淚,望著站在遠處的爸爸媽媽,心情平靜了許多。除此之外,收養后的跟蹤訪問也是社工的工作之一,我們也多次和他的收養父母通話,及時了解他的近況,小新上學了,長高了,長帥了,過得很幸福。
另外,社工積極參與到院內開展的“黨建+社工”的活動中,積極參與到殘疾康復服務項目中,參與制訂社會工作服務的方案,助力黨建,開展豐富多彩的“微心愿”等主題實踐活動,為兒童實現心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兒童福利院的社工會繼續秉持“博愛、清廉、規范、開放”的辦院理念,努力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工作理念,為服務孤殘兒童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兒童福利院)
刊載于《中國社會報》2018年11月5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