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沂水殯改升級:從全民惠葬到全民禮葬

時間:2018-11-13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包 穎  胡 群  朱婕妤

8月28日上午9時許,山東省沂水縣高橋鎮東河南村,記者參加了一場送別剛去世的普通村民的追思會。

小院里,懸掛著印有“追思會”字樣的條幅,逝者張某的子女戴著印有“孝”字的袖章,親友們胸前佩白花,肅立聆聽村黨支部書記劉冬松致悼詞,最后在哀樂聲中送別逝者,子女磕頭、親友鞠躬,一切都是那么簡樸莊重。

“追思會很受村民歡迎。原來都是過世的老干部、老黨員才有資格開,現在普通老百姓也可以了,這是尊重逝者的體現,很有人情味,家屬也覺得受到尊重。”劉冬松說。

自今年7月1日起,沂水縣把追思會儀式推廣到所有的村。只要有村民去世,村委會和村紅白理事會均會登門為其舉辦追思會,由村黨支部書記致悼詞。沂水殯葬改革實現了從“全民惠葬”到“全民禮葬”的嬗變升級。

記憶猶新的是,沂水縣于2017年5月10日啟動“全民惠葬”殯葬改革,由政府為老百姓的身后事埋單,甚至把免費政策覆蓋到墓地費用,開全國之先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有媒體更是稱之為“沂水模式”。從那以后,凡在沂水死亡的當地戶籍居民,從遺體接運到火化再到進公益性公墓安葬,不用花一分錢。沂水,用行動對“死不起論”進行了有力回擊。

殯葬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集中攻堅,也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蹚出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時隔一年多,本報記者再次到訪沂水,觀察殯葬改革“沂水模式”產生了怎樣的社會效應,其間遇到了哪些困難以及他們探索的解決辦法。

打好公益性公墓建設攻堅戰

沂水縣殯葬改革是從公墓建設攻堅戰開始的。

2017年5月10日至6月30日,沂水縣用50天建成110座公益性公墓,東跋山公墓是其中唯一的縣級公益性公墓,其他109座均為鄉鎮級公益性公墓。這些公墓總規劃面積1002.9畝,一期建設295畝,建成墓穴40266套,大多為雙穴。沂水縣每年死亡人口近8000人,一期建設可滿足全縣10年殯葬需求。

8月27日下午,記者到訪東跋山公墓。東跋山公墓占地50畝,整座墓園背靠青山,前望沂河,墓位依山勢整齊排列,青青小草掩映著小小的白色臥碑,黃色雛菊點綴其間,移栽的綠樹已成蔭,宣傳墻上刻著孝文化石刻畫,身處其中很是幽靜。公墓里設有花壇葬、樹葬等生態葬區,配套了悼念廳、停車場等設施,有專人看護,方便群眾隨時來安葬、悼念、祭掃。

據了解,東跋山公墓主要解決城區居民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喪葬需求,由屬地沂城街道管理。沂城街道民政所所長劉振峰介紹說:“這座公墓已安葬560位逝者,均按先后順序落葬,不可挑選墓穴序號。剛開始推出這項規定時,有群眾提出想挑心儀的位置,后來看到人人平等,也就沒有了異議。”

借東跋山公墓管窺沂水縣公益性公墓建設,發現他們把工作做得細致、嚴密。

公墓建在哪兒、怎么建,沂水縣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前期,我們組織村民代表、黨員和我們一同挑選相宜的位置。施工過程中,我們還邀請村里的老黨員、退休干部負責監工,哪里有問題就及時指出,現場整改。這為村民去世后進公墓安葬打下了良好群眾基礎。”劉振峰說。

選出的地址除了考慮就近、交通便利、地形等因素,還要合法合規,耕地、國家公益林不能用于建設公墓,這個紅線不能碰。據沂水縣民政局副局長賈文勇介紹,在鎮村選址的基礎上,由縣民政、國土、林業、規劃部門人員組成的選址小組會到現場查看,以確保公益性公墓用地合法合規。村民選出的地若不符合相關規定,則重新選。

為了避免公墓建設各行其是,改革前夕,沂水縣殯葬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公益性公墓建設標準,直觀地繪出了標準化建設示意圖,明確列出了必須采用臥碑以及碑體的長度、寬度、墓間距、通道寬度、綠化率等,用細化的數字確保了公益性公墓的生態節地特性。各鄉鎮對照實施,110座公益性公墓建設全部實現了標準化、規范化。

立下“三為主”“三不準”原則

杜絕簡單粗暴的殯改工作方法

公墓建成后,有的村民觀念一時難以轉變,還有的村民在觀望。如何引導新去世人口進公墓成為擺在鎮、村干部面前的難題。

“我們這里60歲以上的老人都會提前為自己選地修墳、打好棺材,尤其是夫妻有一方已去世并安葬在老墳地的,開展工作更是難上加難。”龍家圈街道里萬村黨支部書記王樹幸表示。

即使再難,殯葬改革過程中也要避免出現過激失當行為。為此,沂水縣委書記薛峰提出改革“三為主”“三不準”原則:即以正面引導為主、以說服教育為主、以攻心說理為主;不準強制、不準一刀切、不準搞平墳運動。“這幾項規定,其實都是針對干部來的,是對干部在改革中的行為和工作方式方法進行嚴格約束。”薛峰解釋道。

為了轉變群眾思想,沂水縣通過多種方式引導群眾逐步接受和認可新的安葬形式,如印發“致全縣人民”和“致黨員干部、企業家”兩封信,宣傳當前的形勢、政策;組織移風易俗工作培訓班,對紅白理事會成員、村“兩委”干部進行培訓,讓他們在理解殯葬改革的基礎上再做群眾工作;在中小學生中開設移風易俗課,“小手拉大手”帶動家長支持殯葬改革。

各鄉鎮、村在具體推進過程中,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村干部到村民家里宣傳是基本標配,有的鄉鎮對轄區內首個進公墓的給予數額不等獎勵,有的鄉鎮向群眾發放殯葬改革“明白紙”,有的鄉鎮張貼“公墓里面是花園,還有鄰居常作伴”標語,不斷促使群眾轉變思想觀念。

“修一座墳少則五六千元,多則一兩萬元,買一口棺材少則三四千元,多則一兩萬元,再加上遺體運輸費、火化費、骨灰盒、紙扎等,整個流程下來少說也得兩三萬元。”在挨家挨戶動員時,王樹幸反復給村民算這筆賬。聽了這些,有的村民有所觸動,但也不乏有村民表示,自己不需要政府免費,寧愿自己花錢也要為老人辦一場風光的葬禮。

這時,紅白理事會的作用顯現出來了。改革一開始,縣里就要求各村重新組建紅白理事會,把村里德高望重、素養高、能力強的人都選進來,他們在村里有威信,講話村民愿意聽。

王樹幸對此有切身感受:“改革后,我們村里最先去世的是一位84歲的胡姓老人。前期,他的大兒子對進公墓有很強的抵觸情緒,村干部做工作根本聽不進去。老人去世后,紅白理事會成員第一時間趕去他家,向他闡明當前政策形勢、殯葬改革的益處,從白天講到深夜,他終于松口了,同意讓老人進公墓安葬。”

沂水縣還牢牢抓住黨員干部這個關鍵群體,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縣政協副主席張振田把自己家用來作墓地的地無償提供出來建公益性公墓,對當地百姓觸動很大。尤其是看到公墓建成后環境優美,老百姓也就愿意進公墓了。”賈文勇講述道。

除了正向引導,薛峰還提出了“三嚴禁”準則,即嚴禁制作和使用大棺材、嚴禁在基本農田修墳建墓、嚴禁個人和集體租售土地作為墓地,責成相關部門以及鄉鎮、村在這三方面尤其要嚴格管理、疏堵結合,杜絕違法違規行為發生。

不斷創新體制機制

重新鍛造整個殯葬服務鏈

沂水縣殯葬改革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他們對整個殯葬服務鏈進行梳理、重新鍛造,確保全免費后為群眾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在遺體接運環節,縣民政局、縣殯儀館、各鄉鎮加強對接運車輛的監管,設立了專門的舉報電話,一經發現車主存在私自收費、吃拿卡要、態度粗暴等違規行為,就取消其接運資格。據了解,沂水縣遺體接運車輛分別由所屬鄉鎮調度,接運費也由鄉鎮定期支付,每當有人去世,村紅白理事會把情況同時通報給鄉鎮民政所、縣殯儀館和縣公墓管理中心,鄉鎮立即派車輛前去接運,直到把骨灰送到公益性公墓安葬,才算任務完成。

在殯儀服務環節,改革前縣殯儀館火化費用高、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冷硬、骨灰盒貴等問題曾受到群眾詬病。為此,沂水將縣殯儀館由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改為全額撥款,每年由財政出資保障殯儀館人員經費和運轉資金,并建立工資逐年增長機制,骨灰盒也由殯儀館統一采購后免費提供給居民。沂水縣殯儀館館長胡金平說:“殯儀館改制以后,有了財政的兜底保障,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創收問題,百姓滿意成了我們的工作動力。今后的重點就是抓好管理、搞好服務,讓百姓切實享受到殯葬改革帶來的實惠。”

在安葬環節,為了管好110座公益性公墓,沂水專門成立了縣公墓管理中心。兩名工作人員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秦國海天天跑到各個公墓實地查看,發現問題就拍照留檔,一年下來每個公墓都跑了兩三遍;袁家水則通過全縣公墓管理系統對落葬情況進行監督,查看每天的新去世人口是否按照規定火化后進了公墓安葬。

沂水縣民政局局長李偉把中心剛交給他的公墓檢查問題報告給記者看。這是一份圖文并茂的報告,一些公墓存在的祭品沒有及時清掃、墓區內石塊清理不干凈等問題被一一列了出來,在每張照片下注明了公墓名稱及存在問題。過段時間,秦國海又要逐一走訪,查看有問題的公墓是否整改到位。

今年3月,縣公墓管理中心還對老墓地開展排查統計。據統計,全縣有成規模的老墓地1200多處,墳頭有22萬多個,占地約2萬畝。他們通過航拍建立了老墓地的視頻資料,還摸清了哪些墳頭只安葬了一人,哪些墳頭是“活人墓”,把這些墳頭作為重點監控對象,防止新去世人口的骨灰或衣物被悄悄葬進去。

合法合規解決公益性公墓用地問題

公益性公墓的土地權屬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沂水縣殯葬改革是怎么解決土地的合法合規使用問題的?

沂水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成員、不動產登記中心主任郭磊對此作了專業的講解:土地按用途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三類。沂水公益性公墓選址,要求不能占用基本農田,盡量占用荒草地等未利用地,這是根本原則。實在避不開耕地,就占用劣質地,比如沒有水源、耕地質量比較差的。如果占用耕地,會確保占補平衡,占幾畝補幾畝。因為沂水丘陵、山地比較多,公墓選址一般選在低丘緩坡上,所以占用耕地的情況極少。并且,占用農用地的,也都辦理了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手續,進行土地的合法化。這個手續報到臨沂市就可以批,因為不需要改變土地的集體屬性,費用也很低,這就降低了土地成本。沂水縣110座公益性公墓,只有一座縣級公益性公墓安葬有城市居民,可以由政府先征收土地,再劃撥給相關主體來用;其他109座公益性公墓,由于安葬的是農村居民,因此可以保持土地集體所有屬性不變。

據了解,沂水縣殯葬改革獲得了山東省、臨沂市領導的支持,目前已為其公益性公墓建設批準了96畝土地指標,保障了首期公墓用地合法合規。

殯葬改革這筆賬很合算

如今,在沂水,從縣委書記到基層干部再到普通百姓,都算清了殯葬改革這筆賬——很實惠、很合算。

薛峰算的是“民生賬”,他總把這筆賬算給干部和群眾聽:“全縣公墓建設投入5000萬元,由縣、鄉鎮兩級財政承擔。因墓穴數量可滿足10年殯葬需求,這項支出均攤到10年,每年也就是500多萬元。此外,實施全免費政策后,縣殯儀館轉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開支、運營費用等每年約為1500萬元。也就是說,財政一年投入2000萬元,即可讓全縣老百姓逝有所安。”薛峰說。

他把賬算得越來越細:“全縣每年有8000多名逝者,在修墳、辦喪事等方面的開銷平均每位兩三萬元,政府一年投入2000萬元就為群眾節省了兩億元。并且,去年7月1日后去世的11123人,無一例外全部進入了公益性公墓安葬。縣國土部門統計,一年來安葬這些逝者僅占用了31畝地,要是在過去,300畝也不夠。長遠來看,這是一筆很合算的民生賬。”

在四十里堡鎮林家官莊村,還保留了傳統喪葬方式蠶食土地的樣本。新修建的公益性公墓金鑾福澤園與老墓地比鄰,對比愈發鮮明。這塊1979年啟用的老墓地占地21畝,上面散布著122個墳頭,占地均在30平方米以上,加上逐年培土愈發龐大,墳與墳之間沒有道路,長滿了蔓生的雜草,剩下的土地已然不多。

據林家官莊村黨支部書記林立錄介紹,老墓地一畝也就是10多個墳頭,能安葬20多位逝者,21畝地全用上也只能安葬約400余位逝者;這21畝地若按照公益性公墓標準來建,可建成4000套雙穴、安葬8000位逝者。哪個更生態環保,一對比就明白了。

西許家莊村許延珂是一名退休教師,也是村里的紅白理事會成員,他的弟弟就安葬在公益性公墓。在他看來,新的殯葬方式是省工省錢又省地,“原來散埋亂葬的現象比較嚴重,有地的村民就從耕地里辟出一塊,沒地的就去外面買地。辦理喪事的程序還繁瑣,老百姓勒緊褲腰帶都要大操大辦。現在好了,公墓環境好,還不用花錢。村里若有人去世,我們紅白理事會就會登門幫忙,對村民來說是免費的。我們樂意去服務,因為大家信任我們,才選我們當理事會成員。”

在縣殯儀館,記者遇到了高橋鎮高橋一村兩位辦理喪事的村民,他們是剛去世的李姓老人的兒子和侄子。侄子曹付慶告訴記者:“我以前替親屬來辦理過火化,在殯儀館總共花了5000多元。現在好了,接運不要錢、火化費用免了、骨灰盒也免費了,在殯儀館一分錢也不用花。”

從干部到群眾都算清了改革是合算的,改革就推行得順利。

殯葬改革推行一年多來,沂水的喪事辦理產生了諸多變化:沒有成堆的紙扎,沒有人披麻戴孝,也沒有大吃大喝的現象,鞠躬代替了磕頭,白花、黑紗和孝牌取代了孝布,很多陳規陋習都不見了。在此基礎上,從今年7月1日開始,沂水又探索實施了喪事禮儀改革,把簡單、莊重、有儀式感的追思會覆蓋到全縣3000多個村,由村紅白理事會免費提供給村民,實現了移風易俗的又一次突破。

8月29日,夏蔚鎮東上位村黨支部書記閻共太要來縣里參加殯葬改革座談會。村里有一戶人家當天上午辦喪事,他原本要在追思會上致辭,得知要開會,他趕緊到這戶人家登門告假,并請村委會主任代為致辭。閻共太說:“村民們都很看重這場追思會,一場追思會讓大家的關系更近了。”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1.13)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