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如何破解失智老人養老難題,是社會熱點。
失智失能老人患病時間久,家庭照護難度較大,想把失智失能老人送進公立養老院,常常會遇到“一床難求”的困窘;想送進私立養老院,可是價格高企,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此外,還有養老護理人員年齡高、流動性大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秘書長張喆人,這幾年一直關注養老問題,今年兩會他繼續關注養老,建議建立失智失能老人照護體系。
“必須寸步不離,日復一日無止境地給予照顧,因為老人已經忘記了自己的過去、身份和家人”“今天,我又一次告訴母親我是誰”“我根本無法和我的父親溝通,我完全無法理解他的意思”“外公又一次大便失禁了,白天我們外出上班,家中只有年邁的外婆幫他清理,外婆的脾氣也越來越古怪了”……在近年來的調研中,“認知癥老人照護”的痛點逐漸顯現出來,來自不同家庭的認知癥老人及其家屬,對“認知癥”引起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感到無力的同時,也深感疲累和艱辛。
“失智失能老人需要更多的長期照護和服務,建立失智失能老人的服務體系已是當務之急!” 在呼吁的同時,張喆人委員建議,要切實把社區為老服務列為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構筑社區養老和長期照護體系;建立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總結上海等15個試點城市實行長護險的經驗,在全國推廣;將養老人才培養納入國家就業培訓政策,建立健全養老服務人才薪酬待遇、激勵評價、職級晉升、教育培訓等制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事養老護理工作,提高為失智失能老人提供長期照護和服務的能力。
2015年,上海銀康老年公寓對入住的319位老人進行了相關量表篩查,發現近40%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這讓銀康的經營者越來越意識到,對認知癥老人進行專業照護的重要性。同年10月,銀康專為照護認知癥長者而設的認知癥照護專區——“記憶小鎮”正式運營。與銀康一樣,不少滬上養老機構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越來越認識到認知障礙老人照護的特殊性。從醫學上說,認知障礙與失能有重疊,但從預防、干預到照護而言,卻有完全不同的路徑。
目前,上海沒有認知癥老人總數的精確統計,但根據國際經驗估算,上海約有20萬認知癥老人。為了認知癥老人幸福安度晚年,目前上海正著力建立健全認知癥老人照護服務體系。
2018年初,上海將“改建1000張認知癥照護床位”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針對認知癥(失智)老人身心特點和照護需求,在養老服務機構內改建認知癥照護單元,通過居家式、人性化的空間布局重構,提供專業照護服務,讓認知癥老人得到更加個性化、有尊嚴的專業服務。
在上海,認知癥照護專區有個統一的名字叫“記憶家園”。2018年起,上海明確在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機構或長者照護之家)設置認知癥照護床位,為認知癥老年人營造家庭式住養環境,提供針對認知癥老人的日常生活照護、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精神支持、社會交往等專業性、全方位服務。截至2018年底,上海全市共改建1194張失智老人照護床位,超額完成任務,受到了百姓好評。
“失智和失能老人的照料護理是完全不同的,目前在一些養老機構和社區,失智和失能老人還是放在一起照料的。”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健康與養老研究室主任胡蘇云也持續關注養老問題。今年初,她到銀康老年公寓調研時,發現銀康的“認知癥照護專區”是居家式的,老人還常幫忙擇菜、洗碗、擦桌子等,她覺得特別好:“老人做一些曾經熟悉的事,做好后護理員還夸獎他們,老人很開心。”
目前,上海在醫療領域加強了對認知癥的專業診斷和治療,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華東醫院等醫療機構開設了記憶門診,對認知癥的精神行為進行醫學診斷和藥物治療。
同時,上海還扶持了一批提供專業服務的認知癥照護機構,市第三社會福利院設置了全市首個失智老人照料中心,銀康、佰仁堂等養老機構和福苑、愛照護等長者照護之家設立了認知癥照護專區,收住認知癥老年人,提供專業機構照護。
此外,一批從事認知癥專業服務的社會組織也深入社區開展服務,盡美長者服務中心在浦東塘橋、長寧虹橋等街道建立“記憶家社區認知癥家庭支持中心”,為認知癥家庭提供支持與服務;剪愛公益在普陀、寶山、徐匯等區的部分街道開設“記憶學堂”,開展認知癥社區宣教、早期篩查干預和個案服務。
上海在認知癥照護實踐方面雖然已經起步,但相對于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仍任重道遠。眼下,上海民政部門正在著力推進認知癥照護專業人員的培訓,完善認知癥照護單元入住測評標準、形成認知癥照護服務項目標準,開展社區認知癥篩查,培育社區認知癥非正式照護力量,為社區內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照護支持等。應民所需,2019年上海再次將“改建1000張認知癥照護床位”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進一步擴大認知癥照護床位的服務供給。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