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 闖
“不少貧困群眾沿襲陳規陋習”“婚喪嫁娶講排場、搞攀比,‘一婚十年窮’”。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太原市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談到深度貧困的主要成因時說了這番話。
兩會期間,因“天價彩禮”、大辦喪事等陋習導致脫貧困難、脫貧又返貧的話題,引起了代表委員的關注。全國人大代表郭建仁調研時發現,隨著籌辦紅白喜事的成本不斷提高,許多農民家庭不堪重負,因婚致貧、因喪返貧的現象比較嚴重。
這種情況同樣也引起了承擔著婚喪社會事務管理的民政部門高度重視,并且在近年來接連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對策予以引導、防控,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推動了農村脫貧攻堅進程和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攀比之風造成農村婚喪陋習蔓延
一直以來,紅白喜事都是人們相互幫助、家族團結、鄰里友善的一種象征,蘊含著濃烈的傳統鄉村民俗文化。但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地方特別是農村地區籌辦婚喪活動開始出現講排場、比闊氣、撐門面的現象,致使結婚彩禮連年攀升,大操大辦喪事的情況時有發生?;閱始奕⑸踔脸蔀榧彝ド詈蜕鐣煌兄匾摹懊孀庸こ獭薄_@樣的攀比之風助長了婚喪陋習的蔓延。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閱事暤漠a生也非一日之功。起初,人們礙于情面不愿去計較,有著從眾心理。殊不知,這卻給陋習蔓延提供了空間,一些陋習愈演愈烈,沖擊普通家庭的收支狀況,導致生活貧困,影響正常的社交關系,破壞良好的社會風氣,讓群眾心煩又無奈。
“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一些地方的農村婚俗陋習可能會越來越嚴重。”山東省沂水縣馬站鎮黨委書記黨永召表示,娶妻難、人情債、因病返貧等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甚至會影響社會的穩定。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移風易俗正當時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急百姓之所急。在2018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均就“遏制相互攀比、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深化農村殯葬改革”等作出部署。今年中央發布的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孝道式微、老無所養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這些都為革除農村婚喪陋習給出了明確的指示。
引導農村婚喪領域移風易俗,民政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為肩負兜底保障、婚喪管理職責的政府職能部門,民政一直在為人民群眾提供著婚姻登記服務和基本殯葬公共服務。在2018年12月31日印發的民政部“三定”方案明確,民政部社會事務司有推進婚俗和殯葬改革的職責。
此外,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任務分工中也明確,民政部是“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工作的重要參與部門。因此,不管是從部門職能作用考慮,還是從具體職責定位上來看,民政部門都應當把農村婚喪領域移風易俗作為分內事來做。
堅定政治站位,引導婚喪習俗新風尚
風成于上,俗化于下。推進婚喪領域移風易俗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各級民政部門第一時間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上來,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充分認識移風易俗工作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不斷提升做好新時代婚喪陋習改革的政治站位、思想認識和行動自覺。深刻認識到婚喪領域的移風易俗是促進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舉措。為此,民政部先后召開了全國婚俗改革工作座談會和全國喪葬禮俗改革暨公益公墓建設管理座談會。
為堅定政治站位,各級民政部門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開展農村婚喪領域移風易俗工作,通過補短板、強弱項,弘揚新風正氣,惠及民生發展,共奔小康社會。
婚喪習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經歷了長期積累、約定俗成的過程?;閱暑I域的移風易俗需要順應社會發展規律和民眾合理訴求,不能“一刀切”。各級民政部門以此為基本原則,一方面,指導地方將婚喪領域移風易俗工作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宏觀指導。另一方面,鼓勵各地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婚喪領域移風易俗方面的模范帶頭作用,注重發揮鄉賢能人、道德模范等群體在婚喪活動中的示范作用,以日常浸潤的方式把婚喪新風尚帶到人民群眾中,逐步轉變陳舊的思想觀念。此外,還注重人民群眾在婚喪領域移風易俗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村(居)委會及紅白理事會、老年人協會、鄉賢理事會等自治組織以及社會組織的作用,把婚喪操辦規范納入村規民約,凝聚婚喪領域移風易俗的強大合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得益于黨委政府的重視、民政等部門的主動作為、基層組織和群眾的參與支持,農村的婚喪習俗和鄉風、家風、民風正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例如,河南省寧陵縣將文明節儉操辦婚禮納入農村黨員干部管理和駐村工作內容,規定訂親、結婚彩禮不超過3萬元,農村喜宴每桌飯菜及煙酒不超過350元,并通過紅白理事會將文明從簡的原則落實到章程、制度和行動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創辦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聘請移風易俗光榮戶、優秀紅白理事會成員為群眾現身說法,開展講習活動800余場次,受眾達到9萬多人次。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通過拍攝微電影《貧困戶的戀愛風波》《無“禮”的幸?!?,提高人們對治理高價彩禮、推動移風易俗的認知認同。陜西省大荔縣將治喪規范納入村規民約,村村成立紅白理事會,明確治喪流程、場所、規模、禮金額等六方面標準,村民過世由紅白理事會統一辦理,治喪平均費用從3.1萬元降到1.5萬元。僅2018年,全縣辦理喪葬事宜5200余起,節約費用8400萬元,極大減輕了群眾的喪葬負擔。山東省沂水縣優化了原來的喪事程序,以“追思會”的形式,通過“播放哀樂、宣讀逝者生平、鞠躬告別”的喪事儀式,不僅時間短、儀式感強,還為逝者親屬節省了費用,“追思會”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推廣以來,當地已舉辦“追思會”2795場。
脫貧攻堅需要農村為健康的風尚提供精神保障,鄉村振興同樣需要農村新風正氣提供動力。而這些都需要一個崇尚文明、節儉的農村婚喪習俗作為基礎。可以預見,當農村婚喪陋習得到有效治理,農村風氣得到凈化,攀比之風得到遏制,厚養薄葬觀念深入人心,這必將大大減輕農民的經濟壓力,使其卸下精神包袱,輕裝上陣,全身心地投入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成為新時代的奮斗者、追夢人。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