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建永
斗轉星移。2011年初冬時節,于素玲從干了11年的遼寧省盤錦市雙臺子區建設街道鐵西社區書記、主任,調到雙臺子區社會福利院任黨支部書記。新崗位,新環境,新使命,給這位“鐵娘子”擺出了一系列新課題。
安人之老,懷人之幼
福利院收養的都是“三無”人員、五保對象和孤殘兒童,由于種種主客觀因素所致,他們中有的性格孤僻、怪異,有的還患有疾病。剛開始,于素玲發現自己無法與他們溝通。為了盡快進入工作角色,她每天早上班、晚下班,虛心向福利院的老同志學習,閱讀老年人心理護理方面的書籍,陪老人們散步聊天,逐漸摸清了每個老人的脾氣秉性,了解了老人們的心理和想法,熟悉了老人們的喜好和需求。
老年人最害怕的是孤獨,最渴望的是關懷和安慰。于素玲像關心親人一樣關愛每一個老人,福利院里的老人們都叫她于書記。
趙蘭英老人94歲,雙目失明,她說:“人一老,萬事難,但在這里就不難了。于書記天天來看我,我眼睛看不見,她就用手摸摸我。我的衣服里外一天一換,每天早上都洗頭。”老人說:“只有聽到于書記的聲音才安心,一天聽不到,我就想她。我心里有她,她心里也有我呀。”
李振友老人80歲,身體硬朗,說話響亮。他來院之前,自己走遍了全市的敬老院和福利院,最后選擇到這里。生活了一段日子后,老人感覺自己選擇對了。李振友有一個長年堅持做老年健身操的習慣,于素玲發現李振友的健身操做得非常好,就請他當教練,帶領院里的老人們每天早晨做操。老人的長處得到重視,余熱得到發揮。他非常自豪地說:“我現在活得有信心,有樂趣,又開心,又順心,又安心,福利院就是我的家。”
讓于素玲最為牽掛的,還有福利院的孩子們。院里有4名孤兒因身患重病被父母遺棄,最大的8歲,最小的2歲。逢年過節,于素玲就把孩子們帶回家,讓自己的孩子陪他們一起學習、游戲。于素玲下廚給孩子們包餃子,做他們愛吃的飯菜,讓他們感受家的溫暖。她還帶他們到商場,自掏腰包給他們買衣服。帶他們到理發店理發、到浴池洗澡。于素玲還經常領著孩子們為院里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義務勞動,教育孩子們尊老敬老,努力學習,自立自強,長大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為了讓福利院的老人孩子吃得健康、住得舒適、生活得開心,于素玲帶領福利院一班人馬籌措資金修繕老人浴室,完善監控設施,購進大型工業洗衣機,改建晾衣房;食堂配備了餃子機、烙餅機,更新了冷藏柜、消毒柜;醫務室聘請了有專業資格的醫務人員,配備了消毒鍋、氧氣袋、急救藥箱等醫療器械。
福利院里的老住戶孟凡云老人說:“自從我來到福利院,于書記每天早晨都來‘問安’。在家誰來問呀!兒媳婦來接我回家,我說我可不回去,誰家天天中午四個菜啊!”
人親其親,天下太平
2017 年福利院喬遷新址,新址坐落在遼河新城,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綠化面積0.8萬平方米,床位300張,可為生活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服務。
福利院代養社會老人,供養城鄉特困人員,為那些兒女孫輩們因工作太忙、沒有條件奉養老人的家庭“盡孝”。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庭和睦了,整個社會也就和諧了。福利院真誠服務于社會,呈現出了管理有序、服務優良、兒童幸福、老人滿意的新局面,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逐漸成為傳播正能量的窗口單位。
73歲的蔣吉建是2017年9月入住福利院的。曾經的生活貧苦與不幸,在他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老人無兒無女,因為一次意外失去一條腿,行走困難。因腎臟不好做過手術,導致尿道發炎疼痛難忍。福利院給他配備了輪椅、拐杖,方便行走。護理員和院長經常帶著老人去醫院做檢查。回憶著過去,對比起現在,老人滿意地說:“以前我天天疼,根本沒辦法活動,也沒人照顧我。到福利院就像家里一樣,有人提醒我按時吃藥,有人定期給我按摩。冬天屋里有暖氣,開春了,這些‘閨女’還推著我出去曬太陽。真是來享福了。”
剛剛出院的劉文發老人患有心臟病和哮喘。原來在家時,就近的兩個藥店都搬遷了,感冒藥都沒處去買,更別說生病去醫院了。老人無依無靠。到福利院一年多,一生病就能及時把她送到雙臺子區醫院。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幫助她辦理住院手續,全程陪護,把老人照顧得無微不至。于素玲得知她住院期間想吃餃子,還特意為她包好送去。
在福利院里,像蔣吉建和劉文發這樣的老人還有幾十個。這個特殊的“大家庭”里大多數是殘疾、半自理、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人贍養的老人。“沒有愛心,沒有奉獻精神的人,在福利院是待不下去的。我們的工作人員舍小家顧大家,用自己的一片愛心,24小時守護在老人們身邊,讓他們在這里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幸福地安度晚年。”于素玲說。
在工作中,于素玲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她常說:“支部是脊梁,黨員是標尺。”要想讓福利院方方面面都像個樣兒,必須發揮黨支部作用,把黨員們調動起來。
福利院最初只有 5 名黨員,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小黨支部”。于素玲從制度建設入手,健全完善了黨支部“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班子和支部黨員雙述雙評、黨員活動日等40余項規章制度。她主動將入住老人中的老黨員全部納入黨支部。老黨員們黨性很強,敢說,敢管,于素玲就組織他們成立“院務監督會”,參與院務謀劃并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評價,老黨員的余熱得到了充分發揮,全院工作人員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老黨員也找回了組織歸屬感。大家還動手制作了“黨員亮相臺”、黨務公開展板,開辦了“廉政小廣播”,每名黨員“閃光”的鏡頭都會被記錄下來。
于素玲帶領福利院領導班子制定了《福利院養老員管理細則》,評選老人代表進入院務管理委員會;組長、樓長輪流執勤;個人、寢室均實行五顆星動態管理;組織老人種植蔬菜,打理花園、果園;積極開展“我運動,我健康”評比活動。
于素玲常說:“老人們生活品質提不上來,就是我們支部工作的最大失職。”于是,福利院的“老年幸福年”“老年提高年”活動相繼開展。伙食全部營養配餐,一日三餐不重樣;重新裝修老人浴室,安裝暖風,購入太陽能熱水器,配備休息床、安全扶桿;護理員全員參加民政部舉辦的養老護理員等級培訓;建立“醫養融合照護模式”,聘請醫院退休醫生擔任醫療護理室主任,確保“小病不出院,大病不耽誤”。
為了豐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于素玲專門為老人們請來書法家、繪畫老師、手工老師,教大家學書法、學國畫、學剪紙。每周三次為老人放映電影;舉辦老年趣味運動會;組織老人春游、秋游;辦起老年大學;組織各種形式的聯歡會、老少同樂會、聯誼會等。她邀請老年大學老師,組織老人們自編、自導、自演,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每逢有老人生日,就集體為其祝壽,唱生日歌、吃長壽面。她還組織了健身操隊、棋牌隊、舞蹈隊,讓老人自娛自樂,自得其樂,真正讓老人們感到“無家勝有家”。
于素玲還在院里發起“愛心奉獻一小時”活動,每天利用一個小時與老人談心、幫老人打掃衛生,整理床鋪。她組織開展“讓真情溫暖老人心”親情活動,在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節日,邀請老人家屬、愛心人士在院里吃團圓飯。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2016年,于素玲當選為遼寧省人大代表。肩上的重任,使她更加意識到學習的迫切性、工作的創新性和與時俱進的重要性,要想工作走在前面,就必須跟上時代步伐。
近年來,在于素玲的倡導下,雙臺子區福利院引進應用物聯網技術和智能信息技術,通過融合“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 云平臺+養老”技術,實現老人定位求助、跌倒自動檢測、臥床監測、失智防走失、行為智能分析、自助體檢、運動計量評估、康復訓練等服務。
這項全新的智能信息技術,將老人、老人家屬、護理員、醫務人員等無障礙聯系在一起,以智能化代替人工化,對需要關注的老年人進行實時數據采集分析與應急報警,涵蓋了接待管理、老人管理、服務管理、人事管理、床位管理、費用管理、庫存管理、評估管理、統計分析等功能模塊,家屬可通過電腦或是APP清晰明了地看到老人每天的身體情況、護理情況、日常活動、各項消費及可用余額,還能查看老人視頻、照片,進行在線充值繳費,成為遼寧省首家智能化養老福利院,開啟了雙臺子區“智慧化機構養老新模式”。智能化系統運行結構簡單,易操作、易維護,減輕了護工勞動強度,降低了護理風險,減少了人力成本。
為了掌握設備情況,于素玲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不會就問,不熟就練。社會福利院當前使用的智能系統,通過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進行連接,包括監護終端、數據收集分析模塊、報警處理終端三大部分。其中,監護終端包括智能床墊、隨意貼按鈕、智能手環等設備,智能床墊可實現全天候無間斷監測呼吸、心跳、睡眠、離床記錄等數據,除在監控數據出現異常可發出報警外,周期性數據異常時和老人離床20分鐘以上時也會發出報警,監護人員可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采取措施處置。于素玲要求護理員要眼勤、手勤、腿勤,服務老人不能怕麻煩。
福利院還給老人們配備了智能手環,手環除具備心跳等基本生命體征監護功能外,也具備報警功能,并配有GPS定位,方便老人在室外活動時應對突發狀況。同時,護理員的胸牌、老人房間門前指示燈等設施也實現了網絡互聯,方便護理員在第一時間接到報警并準確找到老人位置。此外,各種智能設備收集的生命體征數據,亦可作為醫務人員開展醫療工作時的重要參考。
為了更好地服務老人和孩子,于素玲組織全員定期學習,學習業務、學習操作、學習心理學,提升服務質量。她在福利院工作這七八年來,始終把自己當作“小學生”和“老黃牛”,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盡自己之所能,爭取做到最好。
汗水贏得榮譽。“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孝親敬老之星”“遼寧省優秀黨務工作者”“遼寧省勞動模范”“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于素玲頭頂上的這些光環,讓人們看到一個活力四射的她,一個樂于奉獻的她,一個與時俱進的她,一個光彩照人的她!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