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堯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民政系統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以建設民生民政、創新民政、智慧民政、法治民政、文化民政“五個民政”為統攬,堅持把小業務做大、大業務做強、強業務做優、優業務做成品牌,大力開拓創新,著力突破發展,全力持續推動,不斷提高民政工作法治化、精準化、精細化、專業化水平,在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上實現新突破,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上取得新成效,在提供和強化社會服務上獲得大提升,在新的起點上奮力推進全省民政事業改革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建設“民生民政”
拓寬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空間
民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黨的性質、宗旨和目標一脈相承。四川省民政系統緊緊抓住民生民政這個“牛鼻子”,始終堅持維護好、發展好、保障好全省服務對象的基本權益,千方百計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使得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全省438萬城鄉低保對象、51萬特困人員、近3萬孤棄兒童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城鄉直接醫療救助1181萬余人次,臨時困難救助292萬余人次,100周歲老年人高齡津貼實現縣級全覆蓋,城鄉居家養老服務覆蓋率分別達到90%和50%,為200余萬名特殊老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向70余萬困難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向100余萬重度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科學高效應對“4·20”蘆山地震、“6·24”茂縣高位山體垮塌、“8·8”九寨溝地震等自然災害,確保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此外,四川還建成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405個、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9000余個、農村幸福院5000余個,創建養老服務社會化示范社區303個。在全國率先實現兒童福利服務指導中心市縣級全覆蓋。創新開展深度貧困地區貧困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專項救助行動,幫助困難群眾擺脫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困境。積極開展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著力推動農村養老服務實現“四個轉變”。四川民政用堅定的行動保障了廣大百姓的福祉。
建設“創新民政”
增添民政事業改革發展強勁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數次強調“創新”對全面深化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作用。“變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誰排斥變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后于時代,誰就會被歷史淘汰。”在新時期下,如何在民政領域里做好創新、做好開拓,四川省民政系統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從著眼破除制約民政事業發展的障礙,到加強民政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四川民政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四川在全國率先建立全省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增長機制,建立并落實城鄉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養老保險、醫療救助、教育、住房、就業和殘疾人保障制度銜接聯動機制,社會救助部門聯席會議、“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及自然增長機制,在全國率先建立省級大兒童工作格局。
此外,還出臺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實施意見和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全面建立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制度。加快制定修訂和推廣應用民政急需、社會急用的重點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7年發布省級地方標準15項、區域性地方標準30余項。
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創新,四川省民政系統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機制,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迎來全省民政事業一波又一波的新高潮。
建設“智慧民政”
開辟民政事業改革發展快速通道
為了實現“民政一張網、工作一盤棋、品牌總集成”,四川省民政系統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技術,加強信息資源規劃和標準規范體系建設,全省民政基層基礎不斷夯實,民政公共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全力推進“互聯網+民政服務”,加強“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建設,民政行政許可事項100%納入“最多跑一次”及“一網通辦”。
依托省政府云平臺,推進信息系統一體化,優化整合社會救助、養老服務、社區服務、社會組織、區劃地名、婚姻登記、公益慈善等信息系統,四川構建了數據統一、功能整合、覆蓋全面的民政數字信息平臺,實現了上下級民政部門、民政部門與民政服務機構、民政部門和同級相關部門之間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
建設“法治民政”
提供民政事業改革發展法治保障
四川省民政系統著眼構建完備的民政法規制度體系、順暢的民政依法行政運行機制、過硬的民政行政執法隊伍,加強法規制度建設,推進依法行政進程,強化執法隊伍建設,不斷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加快完善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組織等法規制度,頒布實施《四川省社會救助實施辦法》,修訂實施《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實施辦法》《四川省村民委員會選舉條例》《四川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開展《四川省養老機構條例》立法調研。
社會組織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服務社會能力進一步增強。全省基層群眾自治水平不斷提升,社會治理基礎不斷夯實。撤縣設市、撤縣設區、新設縣級市轄區、調整縣級市代管關系和縣級行政區更名14個,鎮和街道數量占鄉級行政區劃單位總數的比例較2011年底提高10.9個百分點。
建設“文化民政”
凝聚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精神資源
四川省民政系統著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入挖掘民政行業文化資源,傳承、弘揚、創新孝敬、慈善、喪葬、地名、民俗等民政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賦予民政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編輯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四川民政事業發展藍皮書,提煉出新時代“奉獻、擔當、開拓、拼搏、干凈”的四川民政精神,利用互聯網、自媒體廣泛宣傳四川“民政好人”,講好四川“民政故事”。評選全省“十大孝親敬老楷模”和“十大最美老人”,成功舉辦兩屆中國(四川)老齡事業暨養老服務業博覽會。
此外,四川積極傳承和弘揚優秀地名文化,不斷加大“千年古縣”“千年古鎮”等地名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力度,拍攝制作地名文化紀錄片等,努力打造四川民政文化精品工程。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