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雷 耀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省各級民政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忠實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充分發揮民政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作用,強化統籌協調,深化改革創新,全省民政事業呈現整體躍升、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
辦好民生實事
切實發揮好民政兜底保障職能
2012年以來,山西省多次將城鄉低保、農村敬老院建設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實行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連續八年提高城市、農村低保保障標準。截至2018年底,全省城市、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496元、每人每年4080元。全省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36.3萬人、特困供養人員13.7萬人,對42.8萬人次實施臨時救助。
同時,在養老服務業發展方面,山西省也多點發力。先后出臺20多項政策文件,大力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太原市、大同市和晉城市先后入選國家居家和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市,積極開展公建民營試點,通過民辦公助、貸款貼息、建設補助、運營補貼等扶持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堅持養老事業與產業“雙輪驅動”發展思路,啟動忻州頓村康養園區建設,推進大同市綜合康養產業區項目實施,積極籌備設立養老服務業發展基金,打造“康養山西、夏養山西”品牌。自2013年起持續實施農村養老幸福工程,每年安排新建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任務,目前已建成6181個,惠及全省100多萬名農村老年人。
創新社會治理
充分發揮好社會建設基礎作用
近年來,山西省扎實推進基層群眾自治和社區建設工作,出臺一系列村委換屆規范、指導、嚴肅選風選紀文件,創新提出“先定事后定人揭榜競選”的選舉模式,順利完成第十屆、第十一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選優配強村、社區領導班子。在全國率先統一全省社區屆期,完成第五屆、第六屆全省社區換屆工作。2016年以來連續三年,籌措資金2.1億元新建改擴建近300個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項目,扶持撬動各地新增服務設施面積40萬平方米,平均每百戶擁有設施面積達24.3平方米,增幅達57%,有力推動了“三社聯動”基層治理和服務創新。
同時,不斷創新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機制,制定下發《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實施意見》,對四類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相繼完成120家全省性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工作。省級和大多數市縣建立了社會組織黨建機構,通過開展社會組織“兩個覆蓋”攻堅行動,有力提升了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和工作覆蓋率。
近年來,山西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規模日益壯大,全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總量達3萬人。成功孵化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近280個,初步形成“一體兩翼”運行機制。2013年出臺《山西省志愿服務條例》,目前全省登記注冊志愿服務組織260家,社區志愿服務組織12000家,系統注冊的志愿者突破200萬人,涌現出“蒲公英計劃”“小桔燈夢想課堂”等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志愿服務項目。
深化社會事務
著力發揮好公共服務支撐作用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調整實現14年來的歷史性突破,涉及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縣設市、政府駐地遷移的4件行政區劃調整事項獲國務院批準并順利組織實施,兩市“城郊礦”設置問題得到解決,全省市轄區行政區域面積增加24%。全省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順利通過國家驗收,省市縣界線聯檢圓滿完成。
同時,深入推進專項社會事務,重新劃定火葬區,由2013年的19個縣(市、區)擴大到現在的93個。惠民殯葬政策全面覆蓋低收入群眾。出臺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大力推進殯葬改革的意見并在民政部參閱文件予以刊載。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機構供養、散居孤殘兒童生活補助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婚姻收養登記、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不斷加強。
提升綜合效能
全力保障民政事業平穩快速發展
在加強統籌協調方面,省政府召開第二十次全省民政會議,省委、省政府多次召開省委常委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全省性會議研究解決和安排部署民政工作。分管省領導帶隊深入基層調研、赴外省學習先進經驗,研究解決問題。
在推動立法創制方面,立足山西民政工作實際,推動出臺《山西省志愿服務條例》,修訂《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辦法》《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出臺各類規范性文件48件,為全省民政事業改革發展提供了制度支持。
在夯實基層基礎方面,山西省民政廳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出臺《民政廳黨支部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細則》,打造“民政青年讀書會”平臺,連續六年開展“75”后政治理論和業務學習。精神文明創建和目標責任考核工作卓有成效,廳機關連續九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連續十三年評為省直文明單位標兵,連續三年被評為省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優秀單位。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