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潔
低保對象224萬人、農村五保 38.08萬人、困境兒童6.8萬人、留守兒童67.53萬人……安徽民政工作不好干!
2013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全省累計投入民政事業資金926.7億元。民政重點工作每年都納入省委常委會工作要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工作要點、省政府重點工作、省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重點工作和省民生工程等進行重點調度、重點推進。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起,安徽省民政廳連續6年獲得全國民政工作完成情況綜合評估優秀等次;2014年起,連續3年榮獲全國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績效評價第一,2017年度繼續位居全國前列。
做精做細困難群眾低保工作
低保是困難群眾的最后一道生活保障,安徽民政確保每一分低保金都用到“刀刃”上,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
2016年以來,《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辦法》《關于做好因病支出型貧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最低生活保障城鄉統籌的指導意見》《安徽省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規程》《社保兜底脫貧清理整頓工作方案》等文件相繼出臺,全面規范低保制度運行,低保操作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2018年,全省農村低保平均標準為每年5942元,城市低保平均標準為每月568元,城鄉低保平均補助水平分別為每月444元和每月317元。
此外,安徽民政合并城鄉醫療救助基金專賬,統籌城鄉低保資金使用,加強臨時救助資金管理,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安徽省臨時救助工作操作規程》則在鄉鎮建立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提高了救助時效性。2012年以來,全省臨時救助累計61.8萬人次,支出資金7.6億元。
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2018年,《安徽養老服務發展報告》首次發布,顯示全省常住人口老齡化水平和社會撫養負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0周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突破1100萬人,從2046年開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這一時間比全國平均水平提前5年。
那么,安徽省養老服務業發展現狀如何?
黨的十八大以來,除了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安徽省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2018-2020年)行動計劃》等綱領性文件之外,2014年,安徽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示范項目列入世界銀行貸款2015-2017財年備選項目清單,是世界銀行在我國支持的首個養老項目。
2018年6月,該項目獲批1.18億美元貸款,國內配套資金約5.5億元人民幣,支持安徽省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與管理。主要涉及安慶、六安、宿州、宣城4個市,包括在安慶市改擴建114個居家養老服務站,在六安市改擴建19個社區康養中心,在宿州市對35個農村敬老院進行升級改造等。
走在全國前列的還有智慧養老試點。合肥市靜安養親苑是全國第一家智慧養老院,以1個“頤養超腦”為中心,建設評估、服務、設備3大智能管理系統,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營養膳食、文化娛樂、心理咨詢5大服務體系,最終延伸至居家、社區養老、政府監管等N個拓展服務。
此外,2018年5月11日,皖滬蘇浙共同發表了“推進長三角區域養老合作與發展”的上海共識,合作推進“一體化戰略下長三角區域的社會養老服務業”,實現高品質養老服務的共享發展。
至此,安徽養老服務建設進入發展快車道。
攻堅克難確保困難群眾真脫貧
安徽省提出,2018年實現70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700個以上貧困村出列、10個國家級和8個省級貧困縣摘帽,2019年實現4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剩余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縣全部摘帽,2020年實現剩余約10萬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的目標。
這其中,民政的任務是將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貧困家庭,特別是主要成員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家庭,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實現政策性兜底脫貧。這些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留守兒童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貧困群眾,穩定脫貧難度大,防范返貧的壓力重。
滁州市民政局遵循“分類扶持、一戶一策、聯動發力、整體推進”的思路,對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和低收入邊緣群體,由各級民政部門爭取扶貧政策,和相關扶貧部門一起通過產業和就業脫貧等政策進行脫貧;對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家庭登記造冊,針對家庭具體困難情況幫助申請相應救助,實行政策性兜底,確保不漏一戶。
安徽省民政廳還號召社會組織結合各自業務范圍和特點,有智出智、有力出力,積極參與脫貧攻堅。省民政廳先后多次組織開展省級社會組織扶貧“走進大別山”和“皖北行”等主題活動,除捐贈外,還倡議建立長效聯絡機制。
距離打贏脫貧攻堅戰還有不到兩年的時間,安徽省民政廳敢想敢干、能干會干,確保每一個特殊困難群眾在脫貧路上“不掉隊”。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