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于細微處見精神 —————記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民政局局長包石頭

時間:2019-03-30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李建永

  在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西南部、科爾沁草原深處,有一位曾經聞名遐邇的蒙古族“全國抗洪搶險英雄”。1965年出生的他,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先后擔任過鄉長、旗委副書記、共青團盟委書記、興安盟科技局局長等職,2012年12月調任興安盟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他的名字叫包石頭——人如其名,他工作能力過硬,作風雷厲風行,大膽設想,小心求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于細微處見精神。

  讓救助與扶貧有效銜接

  只有輕率的解答,沒有輕率的問題。包石頭在基層豐富的工作經驗,使他養成了“從問題出發”為切入點的工作方法。擔任民政局局長后,仍一以貫之地堅持調查研究、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四步工作法”。

  全面做好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工作,是做好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包石頭先后深入全盟六個旗縣(市)農村牧區和城鎮開展調研工作。在調研中每發現一個問題,就及時回到民政局仔細研究對策,然后再去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包石頭把社會救助與扶貧政策的有效銜接擺到工作首位。

  來民政局工作之后,包石頭帶領興安盟民政系統干部職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和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執行精準扶貧基本方略,圍繞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任務;以全面實現民政各項職能與扶貧政策有效銜接為重點,興安盟民政工作始終堅持“三個相結合”——制度創新和制度銜接相結合,加大投入和精準施策相結合,兜底保障和動態管理相結合;聚焦興安盟 90 個深度貧困村,充分發揮民政部門在脫貧攻堅中的兜底作用。

  經過興安盟民政系統干部職工上下齊心共同努力,終于實現了興安盟低保對象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的雙向銜接,做到應保盡保、應扶盡扶。

  包石頭在調任民政局局長崗位近七年來,經過多方面的協調努力,每年都在大幅提高農村低保保障標準與補助水平,確保農村低保實際收入增幅高于全盟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扶貧保障線和脫貧線。他細致研究民政臨時救助制度、特別救助金制度,對遭受特別重大困難、造成重大剛性支出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開展急難救助,建立了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的兜底政策。對未納入低保、農村特困供養范圍的 65 周歲以上者,享受“家庭病床”政策;長期臥病在床、喪失勞動能力且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殘疾(一、二級)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給予每人每年 2400 元生活救助,兜住喪失勞動能力人員的生活底線,使他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同時,還提高了醫療救助的救助額度,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給予 90% 比例的救助,將上限提高到 5 萬元;并大膽地改革創新,將民政醫療救助報銷加入醫保系統定點醫院結算和外轉醫院結算兩個“一站式”結算平臺。困難群眾出院結算時,只需結算個人自付部分即可出院,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商業保險、醫療救助、政府兜底救助金,由“一站式”結算軟件直接生成。“讓信息多跑路,使群眾少跑腿”,確保了救助對象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各項政策。困難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和實惠,心里甭提有多高興啦!

  建立低保“微”服務平臺

  包石頭上任民政局局長的第一年,敏銳地發現低保工作中存在的低保對象認定缺乏統一標準,民主評定低保主觀性太強,對低保對象平時監管不足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2013 年和 2015 年,興安盟開展了兩次城鄉低保規范化專項治理,以群眾反映強烈的“關系保”“人情保”“錯保”“漏保”為線索,對低保存在的違規違紀問題進行全面排查梳理,并針對這些問題制定了城鄉低保綜合指標認定體系。

  包石頭在工作會議上講,在高度信息化時代,我們民政人要緊跟時代,不斷地創新工作方法。他倡議并帶領幾個年輕職工,利用互聯網、手機微信的便捷功能,建立了“興安民政”“興安盟低保微服務平臺”公眾號。

  興安盟民政局借助“興安盟低保微服務平臺”,推動建立以嘎查村微信群為基礎單位,依托盟、旗(縣、市)兩級建立的社會救助公眾號平臺,實現社會救助信息網絡公示、群眾自助查詢、在線申請、政策宣傳和疑問解答為一體的新型社會救助工作方式。此項創新性工作,獲得了全國 2018 年度社會救助領域最佳創新實踐成果獎。

  建立低保“微”服務平臺,有四大便捷服務和管理功能:

  一是將收入測算與微信平臺相融合,使家庭收入測算不再難,群眾不需要填寫姓名、身份證號等信息,可以直接使用核算功能,填寫相關家庭信息,由系統按照公式自動核算出其收入情況。

  二是在“微”管理平臺上建立低保自助申請通道,群眾通過自助申請功能,填寫家庭成員基本信息和家庭經濟狀況,可提交低保申請,使低保審核審批全程公開透明。低保申請會即時反映到鄉鎮級民政工作人員的電腦端上。申請被受理后,“微”管理平臺會自動發送信息到申請人的微信上,告知申請人的低保申請已被受理,并提醒申請人要帶好哪些資料到何處進行資料審核。

  三是制作電子明白卡入戶,使基本信息一掃便知。低保戶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了解自己享受低保的類別和每月發放多少低保金。民政、扶貧等幫扶部門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了解低保戶的基本信息和納入低保保障范圍的原因等情況,既使低保對象對自己的保障情況心知肚明,又使各級幫扶和監管部門入戶查看時,能及時了解保障對象情況,實現了低保明白卡的信息化升級。

  四是開發生存認證系統,使定期報告不再繁難。通過面部識別系統,確定低保對象的生存狀況。興安盟城鎮低保對象按月報告生存狀況,農村低保對象按季度報告生存狀態。在每個月的 20 日通過群發手機短信的形式,提醒所有低保對象五日內需要進行生存認證,逾期將停發當月(季度)的低保金。

  通過創建低保“微”管理平臺,實現了家庭收入測算自動化、低保申請自助化、低保審核審批透明化、低保定期報告便捷化、低保對象信息公開化,使興安盟低保管理精細化、規范化水平和群眾的滿意度大大提高。

  科學網格化管理社區

  在包石頭上任之初,興安盟有城市社區 99 個,轄區人口近百萬。當時,人們常常用“一間爛房子,兩張破桌子,三個老婆子”和“守攤子、發單子、掃院子”來形容社區人員的工作環境及狀況。不少社區干部在居民心目中就是“多事添堵”,形象不佳。如今卻大不相同。

  在包石頭帶領下,興安盟三措并舉推動社區建設。

  首先是陣地建設。2013 年以來,興安盟城鎮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尤其從 2015 年開始,利用三年時間,通過新建、改擴建、購置等方式解決了 31 個城鎮社區用房問題。目前,全盟99個社區的辦公用房和活動場所都已達到自治區統一標準,占比 100%。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一站式”服務窗口與信息化服務相結合,科學網格化管理構建和諧社區。

  其次是服務下沉。文化部門在每個社區建起了文化服務站,定期組織轄區內的居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衛生部門在每個社區建起了衛生服務站,經常開展尋診問診服務。警務室的建立使居民有了安全感。特別是社區服務大廳開設的窗口,幾乎囊括了各個部門的業務咨詢范圍,居民足不出區就可以了解到自己所要辦事的程序。

  再就是提高報酬。為建設穩定高素質的社區工作隊伍,每年投入專項資金提高社區居委會成員和社區專職工作人員的崗位報酬和津補貼。報酬待遇的提高,不僅調動了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還吸引了不少大學生來社區工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早在1998 年夏秋之交,興安盟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時年23歲的包石頭擔任扎賚特旗阿拉坦花蘇木蘇木達,與干部群眾一道,先后救出被困群眾461 人,被授予“全國抗洪搶險英雄”榮譽稱號。而今,作為一名有理想、敢擔當的興安盟民政局局長,包石頭仍然像一匹科爾沁草原上的駿馬,在“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征途上飛奔馳騁!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30)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