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在民政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上海民政工作堅持改革創新的主旋律,秉承“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不斷探索和完善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色的現代民政事業體系,發揮了上海民政在全國民政的排頭兵、先行者和制高點作用,將黨和國家對群眾的關心和溫暖落實到基層,落實到各類服務對象。
上海民政依靠科技提速度、服務提溫度、專業提精度,致力打造為民服務“新載體”、搭建網上辦事“新平臺”、創新智慧民政“新技術”、探索便民利民“新辦法”、廣納現代民政“新人才”。努力追求民政服務領域的“更高、更快、更強”,讓民生的小事不小、難事不難,不斷解決百姓辦事遇到的“痛點、難點、堵點”,讓民政走入千家萬戶、走進百姓身邊,從而增加百姓對民政事業發展“新感受”。
推動“全市通辦”
打造“家門口的政務便利店”
上海是全國率先探索推行社區政務服務集中受理的城市。作為擁有逾2400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人戶分離”現象非常嚴重,大部分個人政務服務事項都需要去戶籍地或居住地所在的街鎮(鄉)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不能異地辦理。因此,不少居民在辦事過程中不得不往返奔波、費時費力。
為回應市民“就近辦事”的普遍需求,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根據市政府明確的工作機制,市民政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推進社區事務受理事項“全市通辦”,即政府部門通過優化業務辦理流程,統一信息交互平臺、統一政策標準、統一辦事指南、統一受理時間,打破居民群眾辦事過程中存在的戶籍地或居住地限制,讓居民可就近辦事。2018年3月1日起,全市各街鎮(鄉)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全面實施“全市通辦”,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與好評。
在“全市通辦”推進過程中,上海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收受分離”工作模式,有效解決了因政策不統一、跨區資金結算等影響事項通辦的瓶頸問題,以信息手段實現跨區域受理服務、異地間數據交換以及反饋,實現“任何一處都能申請,任何一處均可反饋”。2018年3月,《全國社區建設部際聯席會議簡報》專題轉發上海“全市通辦”經驗。4月,社區事務受理“全市通辦”作為“優秀電子政務實踐”項目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集中展示。
在此基礎上,通過信息系統改造和再造工作流程,2018年10月底,社區事務受理服務169個事項全部實現“一網通辦”,市民輕松點擊,即可在線辦事。下一步,還將進一步拓展電子亮證應用范圍、擴大材料免交范圍;加速對接“市民云”移動應用,實現“掌上辦事”;推廣移動支付、統一物流,讓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大力發展“嵌入式”養老
讓老人在“家門口”幸福養老
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較早碰到各類問題與挑戰,并率先開展了許多探索和實踐。2005年,上海在全國率先提出構建“9073格局”的目標,即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與機構養老的人數占比分別為90%、7%和3%。盡管這三者的比例還會不斷調整修正,但絕大多數人將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這是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
對于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城區來說,土地資源緊張。傳統的養老機構面臨著“一床難求”的難題,往往要經過較長時間排隊等待才能入住。為了滿足老年人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中養老,并且享受到與機構養老相匹配的專業照護服務,就需要在養老服務模式上大膽創新。經過探索,上海近幾年大力發展“嵌入式”養老,即以大多數老年人社區養老為前提,做實街鎮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整合各類為老服務資源,通過織密織牢養老服務網,在城區打造“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提供融合助餐、日托、全托、醫養結合等為一體的綜合養老服務,讓養老服務更加“觸手可及”;持續推進“長者照護之家”建設,進一步推動“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融合發展;推廣“社區養老顧問”,實現街鎮顧問點200家以上,居村、專業服務機構顧問點1000家以上,打通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為群眾提供精準、個性化的養老信息;在郊區農村地區,主要發展宅基睦鄰點,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由鄰近居住的農村老年人利用自有住宅等,開展“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情”的互助式養老。
全方位培養民政專業技術人才
用人員專業帶動行業專業
民政人才是推動民政事業科學發展之本,是民政部門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長期以來,民政系統的各類專業人才存在職稱評審困難、晉升渠道受阻、待遇相對較低、服務對象特殊等困難,面臨著“招人難、留人更難”的情況。
2016年,上海正式啟動“上海工匠”計劃,培養選樹1000名全市工藝專長、高超技能、突出貢獻的“工匠”,截至2018年,民政系統已有包括上海市龍華殯儀館高級遺體整容師王剛在內的3人當選為“上海工匠”,樹立了民政行業的標桿和旗幟。同時,上海民政系統先后有4人被評為首席技師,建立4個技能大師工作室。
為破解養老服務領域養老護理員隊伍等難題,民政會同人社等6部門聯合印發《上海市養老護理人員隊伍建設(專項)規劃(2015-2020年)》,加大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與上海開放大學合作成立上海開放大學民政學院,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大專班,進一步提升全市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與技能。
近年來,累計有4名上海民政人被授予民政部最高榮譽獎——“孺子牛獎”,累計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7名,全國勞模7名,省部級勞模30名,市勞模創新工作室2家。2018年民政部組織的“民政為民、民政愛民”主題宣講活動中,王剛和李福強作為上海基層民政先進模范,展現了新時代上海民政人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職業精神。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