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建永
資料顯示,預計到明年,北京市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400萬。400萬是個什么概念?相當于歐洲的克羅地亞全國人口總數,或者美洲的巴拿馬全國人口總數。
如果能為首都這個龐大的老齡群體制定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那是什么“感覺”呢?
記者走訪了北京市民政局辦公室主任李紹純,訪談內容是他在市民政局社會福利管理處處長任內所做的事情。
此前,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李紹純在擔任北京市民政局社會福利管理處處長的八年間,不斷推動出臺民生保障政策和實施惠民重大舉措,逐步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社會福利發展新格局,讓全市數百萬老年人、兒童和殘疾人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
然而,盡管每一份文件印發出來都是簡潔凝練的,可制定并推動每一份文件的出臺過程,卻是千辛萬苦的,甚而是艱苦卓絕的,可謂吹盡狂沙始到金。從北京市的養老體系由橫向的“9064”到縱向的“四級三邊”重大轉型過程,即可見一斑。
誠實是最好的政策
政策也是管理,是一種符合目標的重要管理手段。
2009年8月,李紹純從北京市民政局區劃管理處調整到福利處擔任處長。福利處所負責的社會福利工作是民生重要領域,近年來一直處于改革前沿。李紹純接過前任的接力棒,率領 8 名同事在民生保障政策和實施惠民重大舉措這根主線上,做起了大文章。像開展街道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這些涉及民生的社會福利政策和制度,都是由福利處參與設計制定的。
當時全國的大背景是,從本世紀初期到2014年這十多年里,全國各地的養老體系基本上是“橫向”的三種養老模式——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以北京市為例,健康老人居家養老占絕大多數(90%),行動不便的老人在社區養老(占6%),半失能和失能的老人則是機構養老(占4%),所以當時北京市的養老提法是“9064”。與此提法相對應的,就是后續政策都是針對“9064”這個比例去實施的。其他省市也大同小異,比如上海市的養老提法是“9073”。
可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這三種模式,既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也是一個動態轉換的過程;加之,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這三塊人群也相對割裂開來,與之相對應的養老政策越來越碎片化了,跟現實情況也越來越脫節了。問題的深刻性就在于,此時相對固化了的政策,更加強化了三塊人群的割裂功能,弱化了三塊人群有機聯系的機制。
怎么辦?
迎難而上,破解難題。
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李紹純的每個工作日,幾乎都是從處理文件開始的。每天早上 8 點走進辦公室,首先要處理的就是案頭的文件,最緊張的時候往往需要通宵完成。與此同時,很多政策性文件的“產出”,也都是在下班后能夠靜下來的時候伏案寫出來的。而且,每個政策的出臺至少要經歷兩至三個月的反復溝通,故很多政策在李紹純的手上都是同步周轉的,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同時兼顧七八個正在起草的政策,腦子要不斷轉換“頻道”。對于“夜貓子”李紹純來說,加班時最大的“享受”,就是靜夜里走出辦公樓點上一支煙,望一望星星或月亮,悠然吐幾個煙圈兒。也許是太“燒腦”了吧,那幾年他的頭發日漸稀疏。
盡管政府不鼓勵公務員持續性加班,但這也是無奈之舉。經濟快速發展產生的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形勢非常嚴峻。這些老人所面臨的養老困境背后,是一個急需完善的中國養老服務體系。作為首善之區,北京市社會福利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時不我待。福利處參與制定的《關于加強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的意見》剛剛出臺,李紹純和同事們又快馬加鞭設計相應的驛站管理服務標準及建設規劃方案。整個福利處一直在高速運轉,每個人都是從加班加點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個個忙得不亦樂乎。
到底有多忙?每個要出臺的政策,都是比較大的攻堅性文件,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需要大家通宵達旦趕工。有時周一上班,下班回家已經是周末了。以身作則的李紹純更忙。用同事的話說,李處熬夜都熬成精了!
創新是政策的靈魂
一切美好的事物,無不是創新的結果。北京市的養老體系由橫向的“9064”到縱向的“四級三邊”成功轉型,是一次政策層面的重大創新。
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自 2014 年起,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破解養老與醫療體系分離的難題。國務院兩次發文,提出“積極推進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合作”“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從國家層面政策出臺的頻率,不難看出醫養結合被寄予厚望。
讓“夕陽產業”迎來朝陽!李紹純看到了未來北京養老發展前景,針對醫養結合問題,他認真地做起了調查研究。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2014 年8月,北京市民政局會同市發改委等9個部門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北京市養老機構和養老照料中心建設工作的通知》,在醫養結合、房產驗收、消防審核等政策方面實現一系列重大突破。特別是養老機構和養老照料中心的建設,政府部門將按照“一事一議”的方式對養老建設項目進行審核。根據實際情況,對手續不全的養老設施,在保證自身安全運營的情況下,可獲得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和市住建、消防等部門認可材料,使多年積累下來的“瓶頸”問題得以妥善解決。在此基礎上,給予政策指導、納入綠色審批通道并及時下撥資助經費等。
現在說來輕松,可當初打破“瓶頸”有多不容易!
“通關”之后的每一條消息,都是那么振奮人心!
2016年,在市民政局的規劃里,未來五年,北京要建成1000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這項惠民工程也由李紹純直接負責推進。
近些年來,北京市養老服務工作的重點,正在從大力發展機構養老向發展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轉變。居家老人在家庭和社區里養老到底需要哪些服務?為了弄清老人的需求,李紹純和同事們分頭下基層,走進社區和老人家中尋求答案。
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北京市創新構建“四級三邊”服務體系,通過構建市級指導、區級統籌、街鄉落實、社區參與的“四級養老服務體系”,重點依托街鄉養老照料中心和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等服務平臺,實現老年人在其周邊、身邊和床邊的“三邊”就近享受居家養老服務。其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作為居家老人家門口的“服務管家”,是在居家老人身邊、床邊提供服務的重要設施。
為了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李紹純帶隊深入城鄉社區先后調研30多次。之后更是走遍了全市506家養老機構和380家新建的養老驛站。他要求福利處的每一個人多體驗一線工作情況,了解基層工作現狀,將工作效果體現在惠民政策的制定實施上。
毛澤東曾經講過,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做好民政工作有時候真的很難,難就難在一項政策的出臺往往需要協調多個部門,需要在爭取獲得財政、人力社保、國土、公安消防等部門理解和支持上花費很大的心血。這就需要講究“策略”。2015年,福利處研究制定《養老照料中心建設意見》時,要協調十余個委辦局,光是協調其中某一個單位,一個月內福利處的同志就跑了十多趟,而李紹純自己跑了五趟。2016年出臺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政策耗時大半年,為了文中一個關鍵表述,李紹純前前后后打了十幾遍電話,一個電話就得說上一兩個小時。
2016年制訂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計劃的時候,民政部門和人力社保部門就崗位補貼問題因意見不一致而僵持不下。李紹純多次主持召開多部門協調會,就政策難點重點問題進行磋商,可有個部門的一位處室負責同志始終對此有異議。李紹純登門拜訪協調,一五一十進行解釋,才初步得到這位負責人的理解與支持。
同事們不無幽默地給他總結出解決矛盾的“三部曲”:調查俯下身子,說明耐著性子,處理加快步子。絕招:死磕到底!
在李紹純看來,一項政策形成的背后,無不凝結著福利處整個團隊的汗水,無不匯聚著相關委辦局的智慧,無不體現著黨和政府對百姓的關愛。他說,這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
政策是幸福的保障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李紹純動情地回顧,北京市民政局近些年來就養老問題所作的一系列頂層設計,出臺一項項改革措施,無不對應老百姓的需求與呼聲,無不貫穿著“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理念,無不折射出大寫著的“人民”二字!
——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積極推動開展西城、朝陽兩個區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示范區,東城、海淀兩個區醫養結合示范區等的試點工作,在全國開展先行先試。在服務范圍上從包括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在內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向老年文體、老年康復護理、老年產品研發銷售、老年旅游等領域拓展;在服務供給上從政府直接辦服務向政府重點購買服務、引導市場服務、激活社會服務轉變。
——制定實施《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優化市場環境,積極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投資養老服務領域。
——為增強養老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政府和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益,出臺《關于加強老年人分類保障的指導意見》,探索開展老年人分類保障和服務,綜合考慮經濟狀況、生理心理、家庭結構、社會優待、社會身份等因素,將老年人劃分為托底保障、困境保障、重點保障和一般保障四類群體。針對不同群體,采取不同的保障政策和幫扶措施,力求找準對象、找準需求、精準發力,實現精準施策、精準幫扶。
等等等等。
李紹純說,這幾年,北京市社會福利類政策制度出臺的速度明顯加快。2015年以后一天處理十多個文件是家常便飯,政策出臺的頻率更是高,原來一年才出兩三個,近幾年的節奏幾乎是一個月最少一個,一年最多能出臺一二十個。雖然工作量大了很多,但李紹純覺得,從政策出臺數量的陡增,能看出政府對社會福利事業的高度重視,對保障對象需求的逐步滿足,以及對北京市民生福利體系的不斷完善。
的確,好政策是老百姓幸福的保障和源泉。
由于工作成績優異,李紹純曾6次獲得公務員三等功獎勵,獲2016年北京市“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北京市民政局黨委“五好黨支部書記”稱號等。談到這些榮譽,這位堅毅的北方硬漢低沉而有力地說,民政干部的榮譽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讓人民滿意。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