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標洪 通訊員 鄒宛佚
2018年7月1日,是黨的97歲生日。這一天,程祖全早早打掃完烈士陵園,帶著穿戴一新的家人,來到父親的墳前,將“中國好人”榮譽證書和獎杯敬獻給父親。在中宣部、國家文明辦舉辦的2018年度“中國好人”評選活動中,重慶市黔江區城東街道程紹光、程祖全父子名列其中。程紹光,這位抗美援朝老兵、共產黨員,在去世11年后再獲殊榮。一時間,他們一家三代69年義務守護革命烈士墓傳承堅守的感人故事,在巴渝大地傳頌開來。
臨終前,程紹光叮囑兒子,一定要將自己安葬在烈士陵園后面的山坡上,他要“永遠守望著烈士墓”
故事還得從1949年說起。
這年11月,黔江縣把在全縣各地犧牲的22位烈士陸續遷到三元宮集中安葬,建起烈士墓。那時,三元宮還是一片荊棘叢生的山地,半山腰只住著村民程紹光一家,武裝部的同志就委托程紹光義務看管烈士墓。這些烈士都沒有姓名,好多人犧牲時還不到20歲,安葬時連棺材和像樣的衣服都沒有。但在烈士搬遷到三元宮下葬時,當地老人紛紛捐出自己的棺材,村民們自發挖坑埋土、運送遺骸,就像安葬自己的親人那樣賣力。
那時,黔江剛解放,為了防止敵人來破壞,程紹光每天都要到烈士墓轉一兩次,有時半夜還要起床到烈士墓轉幾圈。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一時成為熱血青年的選擇。1951年3月,程紹光離開了家鄉,赴朝作戰,把看管烈士墓的任務交給了妻子羅素香。“母親有時忙不過來,我和哥哥就去烈士墓幫忙打掃和扯草。”程紹光的大女兒程祖媛回憶,在墓地里除草時,經常碰到有蛇出沒,“很嚇人”,但最讓他們提心吊膽的是,看著這些烈士墓,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前線的程紹光,“母親經常在烈士墓前發呆,好幾次看到她悄悄抹淚。”
經過戰火的洗禮,程紹光對烈士更加尊崇。他把守護烈士陵園當成自己的事業,終其一生,精心呵護
程紹光從朝鮮回國后,隨部隊在石家莊參加地方建設,其間榮立三等功。1956年4月,程紹光退伍,并謝絕了部隊安排的工作,決定回家守護烈士墓。“戰火無情,好多戰友昨天還在,今天就犧牲了……想想他們,我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程紹光一生都放不下那些戰友。
“不管多忙,程紹光都惦記著看管烈士陵園的責任。”黔江區城東街道下壩社區黨委書記田昌銀回憶,程紹光出門辦事,不管多晚也要趕回家,因為他給自己定了規矩:每天早上都要打掃清潔烈士墓。遇上雨天,他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扛上鋤頭去挖溝排水;雨過天晴,他又忙著將滑塌的墳頭重新修繕。烈士陵園沒有柵欄,程紹光擔心小偷來盜竊陵園財產,就喂養了一條狗。聽到狗叫,他就連忙往陵園跑。
“程紹光守墓六親不認”更是成了當地流傳至今的故事。一年冬天,幾名稱程紹光為姑父的村民悄悄摸進烈士陵園,砍綠化樹的枝椏當柴燒。程紹光發現后將他們攔下,并大聲呵斥:“陵園的一草一木都不許動,哪個要動,我就和他拼命。”還有一次,程紹光的一個親戚想把幾頭生豬趕進陵園放養,程紹光死活不讓,雙方在門口僵持了兩個多小時。為此,兩家人八九年沒有來往。
后來,烈士陵園有了門房,空間小得只能容下一張單人床,程紹光就干脆住在了那里。他從自家搭電源,為烈士陵園安了電燈,并在烈士墓周圍栽植了萬年青、扁竹根等花木。田昌銀介紹,程祖全一家的生活條件并不好,老爺子有手藝,完全可以把日子過好一點兒,但他們一家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守好烈士墓上了。一個印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帆布包,5個孩子上學都背它。老爺子臨走都沒住上好房子,現在住的這幾間磚瓦房,是程祖全從2011年開始修了好幾年才修好的。
1985年秋,縣委縣政府新修了革命烈士紀念館,設立了革命歷史文物陳列室,掛牌“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程紹光感覺自己的責任更重了,將投入更多精力看管烈士陵園。
2005年2月的一天晚上,82歲的程紹光聽到狗叫后起床去陵園查看,不慎摔傷了手腳。程祖全便把父親接回了家,自己住進了烈士陵園的門房,繼承起父親的事業。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每次程祖全打掃烈士陵園,程紹光就坐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兒子搬石頭、掃垃圾、為紀念碑的字補漆。
“我們就是烈士的親人。先烈給我們帶來了美好的生活,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干凈舒適的家。”程紹光的遺訓成了傳家寶
“我們查閱檔案,民政部門是從1982年開始,在程紹光享受老復員軍人定補的基礎上,每月給他多發了2元作為看管陵園的補貼。到去年,補貼才漲到300元,程紹光一家從未提出過任何要求,也從未提出放棄守墓的決定。這種傳承堅守,值得每一個人學習。”黔江區民政局局長蔡皓對這家人贊不絕口。
2007年2月,84歲的程紹光去世,此時,他已守護烈士墓58年。“不管受大多的苦、多大的累,你也要把烈士墓看管好!”臨終時,程紹光拉著程祖全的手說。就這樣,程祖全接下父親的班,成為第二代守墓人。這年,程祖全38歲。
那時,政府給的守墓補貼是每月30元,而程祖全做包工頭的朋友每月給他6000多元。但為了父親的遺訓,守好烈士墓,程祖全就在家附近找活來做。每天早晨,他先去烈士陵園打掃衛生,然后出門打工,晚上收工后到陵園轉一圈,再回家。“父親為烈士守墓,守護和傳承的是愛國精神。這是我們家的財富,拿錢買不來!”程祖全說。
每年清明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和八一建軍節是程祖全最忙的時候。他提前半個月就不外出務工,帶著妻子對烈士陵園進行大掃除,用油漆填寫剝落的碑文字跡,準備宣講的英雄事跡材料。妻子曾賢平就準備好茶葉、燒好開水、備好解暑藥物,在現場幫著丈夫維持秩序。
“今年5月,我帶著十幾個學生來烈士陵園緬懷和祭奠革命先烈。放學已經過了傍晚六點,擔心陵園閉園,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打了程祖全的電話,沒想到他告訴我們別著急,他一直在那里,我們隨時可以去。”白石中學老師段書碧說。
“讓我高興的是,近年來,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已蔚然成風。今年清明,來烈士陵園掃墓的有80多批次,6000多人,年齡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只有3歲。這是我記事以來,掃墓人數最多的一年。這是對先烈的慰藉,九泉之下的父親和烈士們一定很欣慰。”如今,程祖全已接力守墓11年了。
程祖全和妻子抽不開身時,嫁出門的女兒程群芳也擔起了守墓的責任。“如果父母老了,我會成為我家第三代守墓人,繼續守好這22位烈士的墓。”程群芳說,一臉堅毅。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