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鋒安
20年前,一個下崗女工為了生活借錢創辦了一個老人之家;20年后,這個當時不起眼的養老機構已發展成為“全國愛心護理工程建設基地”“陜西省優秀愛心護理院”“西安市優秀社會福利機構”,先后有21.6萬余名(次)老人,在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敬老院安享晚年。同時,還為當地200多名下崗職工和農民工提供了就業機會。目前,院內居住著160余名老人。與20年前相比,不僅院容院貌等硬件設施得到很大改善,更讓人欣慰的是老人們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精神面貌上的改變。談起20年來的工作感受,院長梁麗莉感慨良多。
好政策,帶來新氣象
時間倒回20年前。1998年,從市建材廠下崗的殘疾女工梁麗莉靠家人資助的5萬元以及親戚朋友有限的幫助,創辦了占地為1.3畝、僅有床位43張的夕陽紅老人之家。此后,梁麗莉在學中干、干中學,以女兒般的心態精心照顧著每一名老人,讓以智障、殘疾、失能老人居多的老人之家充滿了歡樂。
為幫助梁麗莉提升養老服務水平,灞橋區民政局將夕陽紅老人之家更名為灞橋鎮敬老院,納入民政局直屬管理,在業務上給予更多指導。2005年,灞橋區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將灞橋鎮敬老院更名為灞橋區敬老院,將全區農村分散五保對象在此集中供養,以改善農村五保對象生活狀況。目前,這個敬老院已發展成為占地15畝、擁有床位380張,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建設規范、設施安全、環境優美,集五保供養、殘疾人托養、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為一體的綜合型社會福利機構。
“我能堅持把這個敬老院辦下來,而且越做越大,是因為我趕上了好時代,享受到了好政策。”快人快語的梁麗莉如數家珍講起了近年來自己親身感受的一個個變化。
敬老院居住的老人中,大都是農村五保老人、特困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他們中許多人生活不能自理。辦院初期,五保老人月供養標準僅為55元,農村五保對象中的失能老人也沒有生活護理補貼,想給老人改善生活都比較困難。從2013年10月起,西安市把五保老人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800元,對農村五保對象中的失能老人每人每月還發放300元護理補貼,一下子把住院老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個檔次。2013年,西安市還對二級養老機構按照失能老人每月50元、半失能老人每月40月、自理老人每月30元的標準發放運營補貼,今年又把這一標準分別提高到每月100元、80元和60元。
為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設施,西安市從2013年起,對新建養老機構每張床位給予建設補助4000元,今年又提高到了每張床位補助1萬元。更讓人感動的是,過去老人患病住院治療,敬老院要先墊付醫療費,再診療,后報銷。現在改為“一站式”服務,貧困人口和住院老人實行“不預付,不交費,民政兜底”制度,并按住院天數發給相應的護理費補貼。
眾人幫,展現新局面
在灞橋區敬老院辦公室的墻壁上,掛了10多面錦旗和牌匾,這其中有入住老人或其子女贈送的,也有社會名流奉獻愛心題寫的,每一個物件的后面,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梁麗莉對自己做過的愛老敬老的事跡談得很少,但對社會各界對敬老院的關心和幫助卻記得很清楚。她談起了西安市民政局局長王碧輝在敬老院慰問老人時,關心詢問有什么困難需要幫助解決。她清楚記得,灞橋區民政局局長郭軍生為了給敬老院建微型消防站,親自給媒體打電話咨詢,并和當地公安消防大隊領導一起現場勘察,制訂方案,提升了敬老院的消防技能。談起西安火箭軍工程大學的官兵與敬老院老人結成對子,常年開展幫扶活動的故事,梁麗莉一臉感動。中鐵一局西北公司、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專業班、西安市五四二中學、國際科學與和平周義診團等單位和團體,到敬老院奉獻愛心的場景,也時常在她的腦海里閃現。愛心軍嫂朱宏萍堅持十多年如一日為老人義務理發,灞橋區政協委員呂漫十年間逢年過節為敬老院送米、送油,不要半分回報。
梁麗莉是個有心人,她用畫冊把社會各界熱心奉獻的一個個場景匯編在一起,就像用一根項鏈把奉獻愛心的珍珠都串起來那樣,完整展現在人們面前。
謀發展,全家齊動員
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梁麗莉回憶起20年來的工作經歷感慨不已,當初創辦老人之家是為了給自己創造就業機會,尋求一種謀生的手段,而現在早已把辦好敬老院作為崇高的事業和終身的追求。她說,自己一天不在敬老院心里就不踏實,一時離開老人就想得慌。建院20年來,敬老院多次被民政部和省、市民政部門評為先進單位。梁麗莉也先后獲得過“全國三八紅旗手”“西安市勞動模范”“西安市十佳孝順兒女”等榮譽。
為把敬老院的老人們照顧得更好,梁麗莉不斷對自己提出新要求,追求新發展。她高薪聘請有實踐經驗的研究生、本科生,參與敬老院管理,市區組織舉辦的護理員技能培訓班,她總是積極報名參加,增加知識積累。平時,還主動到別的敬老院學習取經,開闊視野。
敬老院雖說是個小天地,每日的吃、喝、拉、撒卻有著大需求,梁麗莉動員愛人郭勇提前退休,到敬老院干起后勤部長兼司機的差事,整天忙得團團轉。一個冬季的深夜,五保戶孫乘林胃出血要送醫院救治,郭勇背著病人在市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跑上跑下檢查診治,一直忙到天亮,老人轉危為安,郭勇累得筋疲力盡。類似這樣的事情,梁麗莉也動情地說,要不是郭勇的大力支持,自己還不知道累成啥模樣。最近,梁麗莉又動員自己唯一的女兒,從教師的崗位上停薪留職回到敬老院參與管理工作。用她的話說,咱不把敬老院辦好,就對不起各級領導和廣大朋友的信任和支持,讓女兒盡快熟悉和參與敬老院工作,就是在為敬老院的未來著想,以便使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得以傳承和發揚。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