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政廳廳長 益西達瓦
十年前,“5·12”汶川地震猝然而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傾情支持下,四川奪取了抗震救災全面勝利。
十年來,四川民政發揚“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成功應對“4·20”蘆山強烈地震、“11·22”康定地震、“6·24”茂縣特大山體滑坡災害、“8·8”九寨溝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災害,受災地區實現振興發展、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四川民政系統勇于突破、勇于變革、勇于創新、勇于實踐,探索走出一條具有四川特色的防災減災救災新路子。
十年四川防災減災救災探索路
十年來,四川民政緊緊圍繞構建“‘減災—備災—救災—災后救助’四位一體綜合救災大格局”工作思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實現災前預防與應急處置并重,常態減災與應急救災相結合,全省綜合防災減災體系更趨完善,防災減災救災綜合能力極大提升。
強化政策制度創制,著力構建聯動、高效、規范、有序的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初步構建起“黨委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災害分級管理、屬地管理為主”的防災減災救災領導體制。先后出臺《四川省城鄉規劃條例》《四川省防震減災條例》《四川省“十三五”防災減災規劃》《四川省建設工程抗御地震災害管理辦法》等法規文件,修訂《四川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四川省重大自然災害主要損失評估管理辦法(試行)》等系列制度,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法治化、規范化、現代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加強防災工程建設,著力增強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應急指揮體系建設方面,建成覆蓋21個市(州)、183個縣(市、區)的省市縣鄉四級綜合減災應急指揮體系和災情信息網絡,有力提升災害應對信息化手段;建成省級地震災害快速評估業務系統,實現震后3小時初步形成評估報告。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方面,已建成避難場所821個,基本形成覆蓋全省、布局合理、有災能避的應急避難場所網絡體系。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建設方面,制定出臺《四川省綜合防災減災示范社區標準》,建成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455個。救災物資儲備方面,建成省市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191個、救災物資儲備點1210個,存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的鄉鎮(村)全部建立儲備點,基本形成“覆蓋全川、輻射西南”的救災物資儲備網絡體系。應急演練方面,堅持年度開展全要素、全過程、全方位的“省級抗震救災綜合演練”,適時開展軍地聯合應急演練,增強了應急聯動和軍地協調配合能力。同時,堅持未雨綢繆、關口前移,著力固本強基,大力實施城鄉住房、學校等建筑物加固、地質災害治理、蓄滯洪區建設等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項目,綜合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
打造立體預警網絡,著力提升災害風險綜合防范能力。地震災害監測預警方面,自主研發涵蓋地震預警監測、地震預警信息產生、信息發布、信息接收和應用等環節的全套地震預警技術體系,填補了我國地震預警領域一系列空白。氣象監測預警方面,全省氣象觀測站網平均間距縮小到10公里,基本實現新一代天氣雷達盆地全覆蓋,氣象預警信息社會單元覆蓋率比5年前提高13.5%。山洪災害預警方面,將縣級監測預警平臺延伸至4039個鄉(鎮),建成自動監測站點6636個、監測預警平臺197個,省防汛指揮中心平臺實現對全省1.2萬個站點的實時監測。地質災害預警方面,開展了76個縣域地質災害詳查,排查核實隱患點4萬余處,緊急轉移避讓3萬余人,避險搬遷8萬戶、工程治理961處和排危除險2634處。截至目前,初步建成“四川省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省級指揮平臺,實現19個省級、210個市級和905個縣級部門預警聯動,構建起了“天羅地網”的預警格局。
探索恢復重建新模式,著力增強災區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分析四川近十年的自然災害,大都是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同樣也是生態脆弱區。在恢復重建中,四川民政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內涵,堅持走“綠而美、綠變金”的發展振興之路,既考慮災區原有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又充分利用恢復重建提供的機遇,高起點、高標準重建;既高度重視產業升級、節能環保,又努力實現恢復重建和經濟社會發展雙贏,在產業培育上繼續發力,加快實現發展動能接續、轉換。特別是蘆山地震恢復重建中,探索出“新形勢下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災后恢復重建新路子”。
構建宣傳教育大格局,著力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開發“四川減災”公眾號,定期或不定期推送防災減災知識;每年舉辦“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主題教育宣傳,初步構建起線上線下相結合宣傳格局。以省防災減災教育館為平臺,定期開展防災減災知識講座,舉辦防災減災趣味活動,吸引更多中小學生參與,初步形成“小手牽大手全民重防災”的宣傳模式。以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演練為契機,普及防災減災知識,讓防災減災文化逐步深入人心,形成基因傳承。全省共舉行防災減災演練4.3萬次,發放宣傳資料344萬份,擺放各類展板403萬幅,舉辦培訓講座8萬場次,培訓答疑27萬人次。同時,我們加強與國內外科研單位的聯系,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學術交流,推動全省防災減災理論研究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創新社會動員機制,著力規范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堅持把支持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作為創新和完善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納入政府災害治理體系和綜合防災減災規劃,成立“四川省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統籌中心”,統籌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協調、溝通和資源統籌等工作。實踐中,提出“屬地為先、米字切割,網格布局、八方落地,中心開花、災區結果”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災之路。在全省多災易災地區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在地協調站”,分期分批建立遍布全省21市州和部分高風險區縣的協調站,組成一張覆蓋全川、輻射相鄰省份的在地協調網絡,實現黃金72小時之內資源匹配、信息分發、力量統合的最優化。
十年防災減災救災四川經驗
十年風雨,我們一次次與災難抗爭;十年奮戰,我們一次次從災難中崛起,在實踐探索中積累防災減災救災“四川經驗”。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綠色發展之路是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核心。過去十年的防災減災救災中,四川民政始終全過程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正確處理人和自然、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推動防災減災工作更好服務于經濟發展,更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防抗救”相結合,不斷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是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根本。過去十年的防災減災救災中,四川民政始終立足防災減災救災相統一,災前災中災后相統籌,堅持貫徹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在中央統籌指導和支持下,各級黨委和政府分級負責,就近指揮、強化協調并在救災中發揮主體作用、承擔主體責任,高標準、高質量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各項工作。
注重科學重建,提升協調發展能力是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途徑。過去十年,四川先后經歷汶川、蘆山、康定、九寨溝等地震。在災后恢復重建中,始終堅持恢復重建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升相結合,與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相結合,把握好恢復重建的時間性和空間性,針對災區的自然環境、人居環境等進行科學規劃和重建,既注重災區恢復重建現實需要,又注重災區長遠發展,實現了防災減災救災、災后恢復重建、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統一。
健全法治體系,增強應急響應能力是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前提。過去十年,四川頒布了一系列關于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為防災減災救災管理奠定堅實的法治基礎。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共同參與、屬地管理為主的防災減災管理體制和協調機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顯著增強。救災準備、應急指揮、搶險救援、醫療救護、災后重建、災害救助、軍地聯動等機制進一步健全,有效提升了災害應急響應能力。
統籌各方力量,提升災害救援能力是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保障。在過去十年的減災救災中,四川民政注重發揮各方力量,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統籌與配置的最大效率。經歷了接受社會力量參與、指導社會力量參與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三個階段。事實證明,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常態減災、應急救援、過渡安置、恢復重建等工作,有利于構建多方參與的社會化防災減災救災格局,提高救災能力和效率。同時,充分引入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有利于降低政府救災壓力,提升救災的長效機制和可持續性。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