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印銳
殯葬管理服務牽涉千家萬戶,關系到群眾的獲得感和安全感。廣東省廣州市歷來重視殯葬改革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市殯葬工作立足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堅持“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堅持葬法改革和葬禮改革同步推進,建立市、區、街(鎮)、居(村)四級聯動殯葬管理體系和事業發展目標考核機制,建立覆蓋全民的“普惠+特惠”殯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深化骨灰撒海、還林品牌建設,健全和完善生態安葬獎補機制,大力推廣節地生態葬法,火化率連續18年保持100%,綠色生態安葬率達81.5%,積極打造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殯葬改革新局面,助力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打破戶籍壁壘
建立全覆蓋惠民殯葬政策體系
2010年,廣州市制定出臺《廣州市困難群眾基本殯葬服務費用減免試行辦法》,并于2013年對該辦法進行修訂,對低保對象、低收入困難家庭成員等困難群眾實施基本殯葬服務費用減免;2015年,出臺戶籍居民殯葬基本服務費用免除政策;2016年9月28日起,對在廣州市死亡的非戶籍人員免除殯葬基本服務費用,進一步打破戶籍壁壘,構建起覆蓋戶籍、非戶籍、困難群眾的三大殯葬基本服務費用減免政策,全面建成普惠型殯葬公共服務體系。
2010年-2017年,全市共減免戶籍居民殯葬基本服務費用102062例,免除費用9573.58萬元;免除非戶籍居民13578例,免除費用1225.08萬元;免除困難群眾10889例,免除費用1444.44萬元。
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形成1+N生態安葬服務體系
廣州市一直重視殯葬改革服務工作,在全國率先推廣節地生態安葬,形成1+N 生態安葬服務體系,并制定出臺獎補政策,推廣以骨灰寄存為主,骨灰還林、骨灰撒海、草坪葬、花壇葬、壁葬等多種節地生態葬法。其中,將撒海補貼標準提高至每具2000元;對采取花壇葬、草坪葬等節地安葬方式的,按照每具8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實施骨灰存放的,按照每具每年10元的標準對公益性骨灰安放單位予以補助。
目前,全市共有132家公益性骨灰樓,5家殯儀館均配有骨灰樓,每年近65%的骨灰存放在骨灰樓。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舉辦86批次骨灰撒海活動,撒海骨灰21253具,還林骨灰21238具。全市有6個經營性公墓推出草坪葬、花壇葬、樹葬、壁(格位)葬4種類型的綠色節地葬法,共安葬約2.25萬例骨灰。截至2017年底,全市節地生態安葬率達81.5%。
以全國殯改試點為契機
推進殯葬事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2017年底,廣州市積極組織申報,并被民政部批準成為全國80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單位)之一。廣州市結合本地實際,制訂出臺《廣州市開展全國殯葬改革試點方案》,建立各區各單位27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殯葬改革聯席會議制度,圍繞完善殯葬制度體系、優化公共服務體系、規范市場監管體系、發展科技支撐體系、建立生態促進體系5個方面21項措施,持續推進殯葬事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廣州市還探索組建殯葬執法輔助人員隊伍,建立殯葬從業機構黑名單制度、服務回訪評價制度,大力推行陽光殯葬服務。推動“互聯網+殯葬”建設,推廣網上預約和電子支付等服務。建立殯葬綜合管理平臺,逐步實現殯葬服務、遺體管理、骨灰去向全程追溯監控。加強整容防腐、火化處理等技術攻關,推動3D打印技術在遺體整容等領域運用。大力推廣骨灰寄存、草坪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加快建立骨灰撒海、骨灰還林、紅十字會遺體捐獻等紀念設施,鼓勵公墓配套建設生態葬紀念設施,建立生態節能獎補機制,推廣網絡拜祭、鮮花拜祭文明低碳祭掃方式,力爭2019年全市節地安葬率達83%。
大力開展宣傳引導
推動移風易俗文明祭掃
近年來,廣州市緊緊圍繞“深化殯葬改革,推動移風易俗”主題,大力弘揚厚養薄葬、綠色殯葬理念。依托清明、重陽等重要節日,主動與新聞媒體合作,發揮新興媒介優勢,創新宣傳方式,重視基層服務宣傳,發揮一線陣地宣傳作用,全方位、全覆蓋開展輿論宣傳引導工作。開展殯儀館開放日活動,大力宣傳殯葬行業的先進模范和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先進典型。在地鐵電視投放“厚養盡孝生態安葬,共同守護綠水青山”為主題的公益廣告宣傳片,在地鐵公交站臺投放宣傳海報,弘揚優秀文化,推廣節地生態安葬。制作宣傳海報7000張、宣傳小冊子2.44萬本、折頁5.66萬張、宣傳橫幅約600條,發揮殯葬服務機構、城鄉社區綜合服務平臺等公共宣傳陣地作用。
廣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州市將以開展全國殯葬綜合改革示范工作為抓手,進一步深化葬法葬禮改革,積極探索殯葬改革和管理新思路,豐富和創新殯葬服務形式,傳播厚養薄葬、移風易俗、節地生態的殯葬理念,推動全市殯葬事業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發展,打造具有全國典范效應的殯葬綜合改革示范高地。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