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林炳騰 林 燁 魏全保
“以前,辦理老人生活津貼要跑好幾次,這邊蓋一個章,那邊蓋一個章,很麻煩;現在,到村委會只要一次就可以受理,還能在手機上看到辦理進程,真是太方便了?!比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煙樓村的潘大媽在村委會順利辦理高齡老人生活津貼申請后高興地說。讓老人稱贊的是北海在全市建立的信息化基層服務治理體系。
北海市充分利用互聯網整合資源,探索建立以信息化為手段的基層服務治理體系。自2016年10月起,開始部署“農事網通”改革試點工作。隨后,設計建設“陽光紅頁”,通過厘清村級組織小微權力清單、合法授權,依托網絡技術和設備,將政務服務接件辦理的窗口前移到村,真正實現“信息跑路”代替“干部跑腿”和“群眾跑腿”,打通群眾的服務需求和信息需求,把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變成“最美一公里”。目前,該市428個村(社區)實現平臺運行推廣全覆蓋,村(社區)全部建立“一站式”綜合服務大廳。
“四個平臺”實現群眾辦事不出村
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審批……北海市通過打造“四個平臺”,讓74個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便民服務項目在村級便捷辦理。
政務服務平臺。進行“農事網通”改革,探索建立權力清單制度下沉到基層村一級,制定公布《村級權力清單》,全面厘清14個方面72項權力內容,并逐項制定權力運行流程圖,確保村級權力來源合法、執行規范、運作透明。對各有關審批部門和涉農單位資源進行整合,梳理公共服務事項清單,編制政府便民服務事項目錄,將便民服務事項拓展到74項,拓寬服務領域,明晰基層服務事項。充分利用市、縣、鄉、村四級政務服務資源,把行政審批服務前移到村,為村委配置高拍儀,設計網上流轉表單,辦事群眾只需提供原始證件及申請材料,由村代辦員負責審核上傳,形成“群眾網上申報、部門網上聯審、事項網上辦結、公眾網上評價”一體化服務網絡,真正實現辦事不出村。
信息公開平臺。設計開發“陽光紅頁”,整合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網站PC端,讓群眾隨時了解掌握各類信息。梳理行政審批類、便民服務類、村級組織權力類項目,收集完整的惠民政策87項,全部公開;將各類審批事項分別設計辦事流程圖,制作成一次性告知單,全面公開;把所有辦理結果,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公開模版,詳細填寫并公開。村級組織黨務、政務信息完全“曬”出來,真正實現“全部而非選擇、全面而非局部、面向所有而非面向部分”公開。
農村電商平臺。在“陽光紅頁”設置給群眾發布農產品供銷信息的功能板塊,建設農村電商平臺,打造一個扎根農村、服務農業、面向農民24小時不關門、不歇業的農村集市。同時,與中國郵政對接,在每個村駐站設點,建立末端“物流中心”,積極構建覆蓋鄉鎮村電子商務服務網絡和物流配送體系,幫助農民發家致富。
溝通交流平臺。通過“陽光紅頁”功能模塊,建立黨委政府與群眾雙向溝通、互動的交流平臺。黨委、政府通過“我的城市”“我的村”等模塊,主動發布村級事務、權力清單、惠民事務等內容;群眾可以通過“我有話說”模塊反映問題、提意見建議,讓黨委、政府及時了解和傾聽群眾呼聲。同時,建立問題反饋機制,有效暢通溝通渠道。
“三項建設”破解基層服務治理難題
在推進信息化基層服務治理體系建設中,北海市通過隊伍、機制、平臺“三項建設”,切實解決基層服務治理體系面臨的難題和問題。
骨干隊伍培養。建立由村“兩委”干部、駐村工作隊員、“大學生村官”組成的骨干隊伍,合理劃分職責,明確辦事程序。緊扣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能力需求,以抓好村級班子建設、搞好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惠農政策等方面為主要內容,分級分類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基層黨員干部應用網絡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工作機制完善。制定印發《北海市“農事網通”“陽光紅頁”平臺管理辦法(試行)》,建立健全管理、議事、公開、監督和考評等制度,構建科學、規范、高效運行機制,為平臺在全市全面鋪開提供制度保證。
平臺運行建設。在市級層面建設綜控中心,組建后臺運行管理辦公室,具體負責系統運行及各種信息的審核、發布等工作。市委辦、市政府下發《關于加快“農事網通”“陽光紅頁”平臺推廣使用的通知》,推動服務事項一網打通,確保平臺使用落地見效。
在“農事網通”設置“電子監察”,從村委工作人員為群眾辦理事項開始就實施監督,限定辦結時限,對臨界和超期審批分別亮出黃牌、紅牌,使監管更及時;在“陽光紅頁”將涉及群眾利益的村級小微權力清單以及惠民政策、辦理流程、辦理結果公開,全程接受群眾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通過在“陽光紅頁”設置農村集市板塊,農村群眾通過實名認證后即可在網上發布供求信息、自由買賣。2017年,受惡劣天氣影響,多個蔬菜種植省市瓜果滯銷,該市銀海區寧海村大棚種植協會通過“陽光紅頁”公布農產品銷售信息,許多客商通過公開的銷售信息點對點聯系交易,蔬菜瓜果的銷售額比2016年同比增長26.3%。
黨委、政府通過“陽光紅頁”向廣大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群眾在“陽光紅頁”上反映問題、提出意見建議,形成黨委、政府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問需于民的新平臺,有力促進干部轉變作風,提高服務基層群眾的能力水平。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