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近年來,上海市長寧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社會救助工作。“我們要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長寧的老百姓,讓每一個困難群眾都能夠生活得更加美好。”長寧區區委書記王為人強調。在民生保障方面,長寧提出“優質+均衡”的工作要求,“我們不能再低水平滿足一些基本需求,必須在原來基礎上體現發展的成果。”
2018年,民政部確定長寧區為上海市唯一的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區。借此東風,長寧區加速推進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堅守民生底線,補齊民生短板,打造多層次綜合救助格局,幫助困難特殊群體共享長寧國際精品城區建設的成果,率先在超大城市中實現了“弱有所扶”改革的新突破。
構筑多維度“菜單式”精準救助
長寧救助一盤棋,公共財政向救助領域適度傾斜,2010年至2018年區財政實際用于民政社會救助資金累計12.82億元。
“我們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針對性細化落實社會救助‘9+1’政策框架、體制機制和工作網絡,確保弱有所扶,幫助困難特殊群體共享長寧國際精品城區建設的成果。”副區長徐靜認為精準救助十分重要,如何精準識別困難百姓需求、如何精準發力應保盡保,都是她特別關心的內容。
截至2018年12月,長寧區共有民政救助對象約6100人,占全區戶籍人口的1.05%。“為了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公平公正,全區建立了困難家庭‘一戶一檔一策’機制,加強動態跟蹤管理,逐戶掌握救助需求;依托居民經濟核對系統,結合鄰里訪問、入戶調查等方式,提升救助準確度;統籌政策措施,深化分層分類施保,形成特殊救濟對象、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的救助梯度政策體系,逐步構建可區分不同困難對象、多種致貧原因等多維度‘菜單式’救助模式。”區民政局局長章維介紹。
在長寧,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協作、社會參與、運作專業的大救助格局,大大加強了資源整合的力度,也推動了社會救助的轉型升級,搭建覆蓋全區的救助信息系統、打通橫向民生保障部門間的信息壁壘成為可能。
華陽路街道是長寧區精準幫扶的試點單位,也是20多年前基層黨建的品牌工程——“凝聚力工程”的發源地。該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2018年建成了困難人群精準幫扶信息系統。這套系統在區級社區服務平臺中嵌入社會救助服務項目,進一步拓展出“社會救助四圈”的數據庫資源,工作人員定期分析數據庫,并通過居委會平臺的走訪機制及時發現問題,發出社會救助預警,實現了社會救助的早干預。
為破解因病致貧、返貧難題,長寧區民政、衛生、人社(醫保)、財政率先打破政策壁壘,創新實施“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醫療服務+政府醫療救助+社會組織醫療幫扶”的“四醫聯動”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變醫療費用“先墊付再報銷”為當場直接減免,減免力度達到90%-100%,完成從傳統事后救助向事中、事前救助的突破和延伸,形成救助、保險、慈善等不同領域之間的互聯互動。
經測算,“四醫聯動”實施后,長寧區年均醫療救助費用2455萬元,為原來的2.9倍,保障人次19.5萬,達到原來的14.6倍,惠及面大大拓寬,有效解決困難群體不敢看病、看不起病的難題,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大大增加。該項目被評為首屆“上海社會建設十大創新項目”、上海改革開放40年標志性首創案例。
“現金救助+服務救助”
發揮救助合力效果顯著
除了現金救助,長寧區還拓展服務救助。在全區九街一鎮,完善“救助顧問”制度,建設了一支熟悉相關救助政策人員組成的“救助顧問”團隊。顧問們在提供救助信息服務中,還進一步開展了為救助對象鏈接救助服務資源,主動推介適合不同對象特點的服務清單和服務指引,并定期或不定期到社區做巡回宣傳介紹等。此外,他們還為每戶困難群眾與專業社會工作者或專業社會組織“結對子”,打造“陪伴式救助”模式。
當前,社會救助多集中在物質幫扶。長寧對此有所突破,探索了非物質幫扶模式,逐步向物質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導、能力提升和社會融合相結合的復合式救助轉變。困難家庭青少兒“藝術護照”項目,就是由上海藝術品博物館承接的區政府惠民項目。3-12歲、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的青少兒經過報名,可以到這家博物館參加活字印刷、手工創作等興趣課程,還可以參觀藝術場館、觀摩藝術演出、聽主題講座,讓那些身處困境家庭的孩子接觸到不一樣的世界。活動自2018年7月開展以來,首期覆蓋全區200名青少兒,為期一年,每周都舉辦,場場火爆。
日前,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一行到長寧區調研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時表示,長寧社會救助改革試點工作思路清晰、推進有力,與長寧區委區政府對社會救助工作的高度重視密不可分。長寧社會救助工作以多維貧困為新標準,拓寬社會救助范圍;建設社會救助大平臺,打通內部信息孤島;建立“救助顧問”,打造“陪伴式救助”服務模式;完善非物質類救助機制,提升服務內涵,進一步將社會救助保障網扎得更密更牢。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