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天真
“上級民政部門下達工作任務越簡潔越便于基層操作越好。比如,有的業務需要基層報數據,表格設計復雜數據繁多,其實有用的數據沒幾個,對這些表格基層沒辦法按照實際情況統計填報,結果只能編造數據應付了事。”這是宿松縣民政局低保辦主任朱正才,在安徽省民政重點工作督查及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大排查大調研中,結合多年工作實踐,向督查組說的實話。
為推進“大排查大調研”活動常態化制度化,今年4月,安徽省民政廳啟動民政重點工作督查及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大排查大調研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真誠走訪,認真聽取,貫徹落實”是這次活動的要旨所在。
正如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于勇所說:“大走訪不是一陣風,不是形式主義,而是眼睛向下,身子下沉,掌握基層真實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便于我們科學決策,少走彎路。”
通過黨員干部帶著問題走訪,帶著愛心走訪,從細節入手,從小處著眼,讓基層各項民政工作定有標尺、干有方向、評有依據。
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朱正才反映的問題,在其他基層民政業務中也同樣存在。“我們在制定文件、出臺政策時,應充分調研,科學設計指標體系和工作方案,讓政策文件更接地氣、更具可操作性。”安徽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說。
安徽省民政重點工作督查及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大排查大調研第一督查組在黃山、宣城、廣德走訪調研時發現,養老行業護理人員水平低、流動性大,失能、半失能老人護理力量缺口大,醫養結合受制于現行醫保政策,難以持續深入開展的實際,建議在履行政府兜底保障責任的基礎上,創造環境,引導企業參與,把政府管不了、管不好、適應市場承擔的服務事項交給市場。
針對蚌埠、滁州、合肥,申請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跨部門數據共享問題,第二督查組提出涉及多部門合作事項,盡量將問題解決在省級層面,不把困難下移。
在安慶、池州、宿松調研中,第三督查組接到基層反映考核過多,重視對標考核指標,背離了實事求是。督查組立即反饋考核指標要切合實際,能夠量化的盡可能量化,能夠細化的盡可能細化。
第四督查組在銅陵、蕪湖、馬鞍山督導發現一些基層民政干部業務政策不熟悉、民政信息化建設在基層多而散等六大類問題。調研后,省廳要求市縣采取分級負責的辦法,組織全省范圍民政干部政策大培訓,省廳重點對新進市、縣民政局局長的培訓,切實提高宗旨意識、服務意識和大局意識。并針對近年來民政業務發生的新變化,將組織開展專業培訓,或開展巡回宣講。
六安、阜陽、淮南的基層民政干部反映鄉鎮民政辦與社會事務合署辦公,無獨立辦公場所,鄉鎮民政人員變動頻繁還身兼數職,承擔秸稈禁燒、信訪維穩、安全生產等到工作,缺人、缺錢問題較突出。第六督查組帶隊的副廳長高光權當即要求督查市縣推行政府購買服務與加強基層民政工作緊密結合,提升民政服務能力,推動基層民政工作持續發展。
以上率下立言立行
“只有身子沉下去,問題才能浮上來,作風才能硬起來,能力才能強起來。”這是安徽省民政廳機關干部通過“大排查大調研”活動取得的共識。
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
6位廳領導分別帶領工作組,分赴16個市,采取不打招呼、明察暗訪,隨機抽查、上門走訪、查閱臺賬、座談交流等方式,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和重點工作推進情況進行全面督查。
于勇率先深入縣鄉村一線調研督導,充分聽取基層干部群眾意見建議,發揮了“頭雁效應”。
4月16日,耿學梅副廳長率第一督查組深入黃山市祁門縣祁山鎮內河街社區,在社區人員的協作下,打開社會救助(城鄉低保)系統,隨機調出平里鎮汪先芒的檔案。汪先芒去年患腦動脈腫瘤在上海華山醫院接受手術治療,治療費用近14萬元,新農合報銷了6.4萬多元,2016年底二次救助獲2000元。去年7月本人提出救助申請,縣民政部門按照相關政策規定,再次給予定額醫療重點救助1萬元。耿學梅當即電話詢問了汪先芒的病情和政府兜底保障數額,與系統顯示的金額基本吻合。黃山市民政局局長朱學軍介紹:“目前,黃山市農村低保標準為每人每年3900元,已超過國家扶貧標準,實現了‘兩線合一’。全市105個鄉鎮(街道)均建立了社會救助申請一門受理平臺,有專人從事社會救助工作,建立起規范的服務標準,明確受理、分辦、轉辦、反饋等工作流程。區縣、鄉鎮(街道)、村(居)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平臺、三級網絡’。”
第二督查組領隊、副廳長陳超英要求,調研工作要摸清民政服務機構實際困難,做到問題發現在一線、矛盾化解在一線、困難解決在一線。
這樣踏踏實實的調研獲得了基層的稱贊和認同。“領導干部不打招呼,直奔民政服務機構,走進基層一線,我們黨的好作風又回來了!”淮北市烈山區民政局副局長孔令和給省紀委駐民政廳紀檢組組長鄭斌點贊。
“市縣只曉得我們16日至19日去督查調研,但搞不清去每個市縣(區)的具體時間。我們第一站原定到宿州市福利院,看到救助管理站的牌子,就直接去了。見到我們幾個生面孔,工作人員問我們從哪來?我們應付著,先看了食堂里的飯菜,再到救助對象的房間里翻翻被子,看一看安全設施和衛生情況,總體比較滿意。第二天,我們計劃首站到淮北市殯儀館,經過烈山區婚姻登記中心時,我們就進去了。有七八對新人正在有序辦理登記手續。三樓是社會救助審批后臺,我們在查閱臺賬時,區民政局分管副局長才匆匆趕來,問我們是哪里的,這時才亮明身份。該局長又開車領我們查看相宜家養老服務中心。第三天到亳州,對譙城區光榮院、福利中心進行督查,老兵反映住在光榮院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光榮院仿照部隊軍事化管理模式,提高老兵們的光榮感和幸福感。福利中心消防和食品安全問題正在整改中。”省民政廳福慈處胡前義在“民情日記”中詳細記載了一路的所見所聞。
補齊短板解決堵點
基層民政工作的“痛點”“難點”和政策的“堵點”是“補短板、破難題”的關鍵,此次活動將在摸清問題、征集意見建議,分類處理、反饋和跟進的基礎上全力解決問題。
補短板,破難題,轉作風,直通基層。
民政工作多達30余項,繁重的工作需要基層完成。單就農村低保一項工作而言,就需要基層民政干部挨家挨戶去核查經濟收入和家庭情況,從受理申請、入戶調查、民主評議、公開公示到審查批準、按月發放到戶,不難想象這是一個多么繁雜的工作。正如安慶市民政局葉林霞局長所說:“干得好,最能拉近黨和群眾的距離;干不好,容易影響黨的威信和群眾基礎,萬萬馬虎不得。”
而現實是,有的鄉鎮民政工作人員平均不足2人,部分鄉鎮的民政干部不是專職。此外,頻繁變動民政干部,也會導致基層民政工作薄弱。
如何解決基層民政力量薄弱、服務困難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補齊短板,解基層民政之憂。去年,根據中辦、國辦《關于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安徽省民政廳聯合省委組織部印發《關于配備村級民政專干進一步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的通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各市也紛紛使出了自己的招數,有針對性地解決基層民政工作力量薄弱問題。
目前,安徽89%的鄉鎮(街道)單獨設立了民政所(辦),村級民政專干覆蓋面達到85.3%。
“接地氣才能增底氣,動真情才能知實情,我們既要聽得進基層民政的‘順耳話’,也要聽得進他們的‘逆耳言’,這樣才能獲得在機關難以聽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況、新收獲。”于勇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