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晗 范小青
83歲的武德佩坐在輪椅上,雖然行動不便,卻仍然堅持辦好“老人樂園”。日前,筆者一行來到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qū)肖灣街道辦事處潘臺社區(qū)二組,老人說,“為大家提供服務(wù),就圖個踏實快活。”
武德佩是一位普通農(nóng)民,34年前,他特意騰出家里的一間房開辦“老人樂園”,義務(wù)為老年人提供娛樂場所。他家儼然成了社區(qū)的“百家講壇”,很多老人在這里找到了快樂,安享晚年。
自辦老人樂園 讀報聊天講故事
20歲那年,武德佩應(yīng)征入伍,在部隊曾擔(dān)任過通訊員,立過功,身體落下了殘疾。1962年退伍后,他回到老家種地,其間當(dāng)過村干部,做過倉庫保管員。
20世紀(jì)80年代初,沒有電視,村民精神生活匱乏。村里一些老人常常聚在一起拉家常,老人們有時爭得面紅耳赤,甚至發(fā)生打罵;還有些老人因為一些瑣事引發(fā)家庭矛盾,需要一個散心、解悶的場所。
武德佩家寬敞,加上又是個熱心腸,村民大多喜歡到他家聊天拉家常,吃過午飯或是晚飯后,村民像趕集似的到武德佩家“聚會”。
在武德佩家里聚會多了,大家都有一個愿望,能不能專門在村里開辦一個老人活動場所?
1983年,在一些老人的建議下,49歲的武德佩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在自己家里辦個“老人樂園”,讓村里的老人有個娛樂場所。
說干就干,武德佩家里有6間小平房,挪出其中一間,購買了撲克、象棋,四處收集舊書雜志。重陽節(jié)那天,“老人樂園”正式成立,并約法三章,不能賭博、惹是生非,要求識字的老人們每天讀報一小時,講古今中外的故事趣聞。
“樂園成立后,家里成了全村最熱鬧的地方,從早到晚,來讀書聊天的老人絡(luò)繹不絕。”武德佩回憶說。
手抄“百科全書” 村里的“百家講壇”
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武德佩的“老人樂園”。5月9日上午,在武德佩家,鄰居老人給筆者講起自己所了解的“金華傳奇”的故事片段,小屋內(nèi)洋溢著歡聲笑語。
在武德佩眼里,家中有一樣?xùn)|西被視為寶物,那就是他自己摘錄的“雜志”——《老人樂園志》。武德佩說,從“老人樂園”成立至今,《老人樂園志》已出了300多期。
比起一般“雜志”,這有些發(fā)黃的“雜志”上,除了從各類報紙上剪貼的內(nèi)容外,武德佩還將老人們講的故事一一記錄整理出來。
“雜志”不定期在“老人樂園”傳閱,在精神生活貧乏的20世紀(jì)80年代,它成了村里人的精神食糧。一到閑暇時間,大量農(nóng)民來這兒“取經(jīng)”,文學(xué)、歷史、地理、科技、醫(yī)學(xué)等,幾乎沒有找不到的答案。武德佩一講起來,滔滔不絕,他家儼然成了村里的“百家講壇”。
幾年前,村里一位老人找到武德佩,讓他幫忙寫訴狀告自己的兒子,因為兒子不孝,不愿贍養(yǎng)老人。
武德佩聽后,就寬慰老人:“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如果告了他,就傷了和氣。萬事皆以和為貴。”他在當(dāng)期的墻報上,撰寫了小言論《誰都有老的時候》,告誡子女要孝順自己的父母。
墻報貼出后,那位老人欣喜地說,兒子態(tài)度開始轉(zhuǎn)變了,一家人的感情也慢慢融洽了。
義務(wù)辦園35載 圖的是開心快樂
35年過去了,武德佩已到了耄耋之年。他說,通過“老人樂園”,他結(jié)交了不少老年朋友,晚年不再孤單。此外,他最大的收獲是學(xué)習(xí)了很多知識。
多年來,他自費訂閱了幾種報刊,放在“老人樂園”,讓老人們學(xué)習(xí)健康知識,引導(dǎo)家庭和諧。
武德佩只有小學(xué)文化,年輕時,為了辦好墻報,他翻破了好幾本字典。他將老人們所講的故事集結(jié)成冊,寫了一本20多篇的章回體小說《金華傳奇》。8年前,他又根據(jù)自己的見聞,寫了一部兩萬多字的小說《武玉山和二十六個女人》。
武德佩說,他寫小說純屬自娛自樂,這兩本小說,他自己出錢各印了一本,供老人們借閱。
自己出錢又出力,究竟為了什么?武德佩說,自己老了,無欲無求,要說圖啥,就圖個心里坦然、踏實、快樂。而辦好“老人樂園”,得到的是一份無窮無盡的快樂。
“以前,老爹身體好的時候,經(jīng)常出去撿樹枝,給老人們燒開水喝;現(xiàn)在就用煤氣或者用電燒水,有的就喝飲水機(jī)的水,反正家里銷售桶裝純凈水,也沒計較過。”武榮說,過去家里困難時,得到鄰居、村里很多幫助,現(xiàn)在黨的政策好了,兩位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