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堯
“綠色發展與環境保護決定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讓逝者長眠于碧波之中,將青山綠水留給后輩子孫,就是我們舉辦骨灰撤放的目的。每一位參加活動的家屬都是環境保護的踐行者,綠色殯葬的先行者,地球生態的捍衛者,您的行為值得敬佩……”隨著主持人的追思詞,80余位逝者家屬依次緩緩來到船尾進行骨灰海撒。5月13日,由河北省張家口市民政局主辦、張家口市殯儀館承辦的第七次骨灰海撒活動在天津舉行。
八年海撒大力倡導移風易俗
這是張家口市自2011年以來第七次舉辦海撒活動。近年來,隨著當地綠色殯葬的大力宣傳和社會各界對海撒活動的口碑積累,已有越來越多的民眾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采取海撒這種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安葬親人。
雖然從張家口到天津需要五六個小時的車程,但在海撒當日凌晨四點半,家屬們就全部準時聚集在乘車地,而工作人員更是早早做好一切準備。記者在現場看到,在車隊中有運灰車、兩輛大巴車,另外還有隨車醫生。
張家口市民政局把以人民為中心、滿足群眾殯葬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換位思考做服務,力求把細節考慮到、落實好。車隊一到天津碼頭,人手一束小白菊,用淡綠色的紙包裹著,送到每位喪屬手中。統一干凈的白制服,莊重肅穆的現場,還有無微不至的貼心服務……參加海撒的家屬對活動的組織給予肯定。
首次海撒遺體告別儀式
自民政部下發《關于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后,張家口市政府高度重視殯改工作。作為全國80個地區(單位)首批殯葬綜合改革實驗區,也是河北省唯一的地級市殯改地區,該市進一步強化殯葬公共服務,加快完善殯儀館、火葬場、骨灰堂、公益性公墓等基本殯葬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與管理,全面推行以減免或補貼基本殯葬服務費用為主要內容的惠民殯葬政策。今年的海撒活動也首次費用全免(可以有兩名家屬隨行)。
為提高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提高群眾認可度和滿意度,張家口市民政局在今年海撒活動開始前,還首次舉辦了海撒家屬遺體告別儀式。“一直以來,黨和政府對殯葬改革十分重視,鼓勵和提倡環保、節地、文明的骨灰處理方式,從土葬到火葬、從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隨著葬法改革的深入,人們的喪葬習俗也在逐漸改變,骨灰撒海等骨灰處理新方式悄然興起。在輕柔的海風中,將鮮花與骨灰相伴,緩緩撒入大海是一種充滿哀思、富有詩意的告別方式,讓親人落葉歸根、回歸自然。”在告別儀式上,張家口市民政局調研員付金林講道。
張家口市民政局深入貫徹落實民政部等9部門《關于推進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大力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加快建立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科學合理規劃選址,除海葬外,還提供樹葬、撒散、骨灰存放等多樣化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合理設置祭掃專門區域,引導群眾文明治喪、低碳祭掃。在張家口市殯儀館規劃的固定焚燒區,記者看到,刻著十二生肖的大門嚴控焚燒物外撒,而且作為焚燒區的衛生也保持得鮮亮潔凈,其背后的工作量可見一斑。
首次海撒公祭活動
張家口市民政局踐行新的發展理念,圍繞建設惠民、綠色、文明殯葬,以推動殯葬改革為牽引、以滿足人民群眾殯葬需求為導向,結合歷年海撒情況和家屬的需求,5月15日上午,在張家口市公墓舉辦了首次海撒公祭活動。前六次海撒的家屬和本次海撒家屬一起受邀參加了活動。
在公祭活動現場,張女士對記者說,過去每年清明節,家人都會去海邊悼念親人。但天津路途較遠,隨著家人年歲越來越高、行動不便,去海邊祭掃就顯得越來越困難。張家口市民政局今年舉辦的公祭活動方便了群眾寄托哀思,同時安排的在“時空郵箱”中投放信件、敬獻花籃等形式,也讓家屬得到更多寬慰,她很感謝這樣精心的組織和安排。
從北京專程趕來張家口參加活動的鄭先生也表示,海葬真正體現了“人從自然中來,回到自然中去”的生命規律。他說,送逝者長眠大海,既有利于節約土地,又有利于移風易俗,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大標志。
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張家口市殯儀館共完成骨灰海撒260具,人民公墓共完成免費花壇葬57具,樹葬、壁葬、節地葬359具,綠色生態節地安葬方式已逐漸在張垣大地落地生根,并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支持。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