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朱勤皓
黨的十九大吹響了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嘹亮號角,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為新時代開展民政和民生工作提出了根本指引。面對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上海民政系統持續、深入學習和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等主要內容,以局黨組中心組集中學習、全局黨員干部學習討論、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基層了解社情民意等多種形式,認真研究新時代賦予上海民政的新使命,找準新定位、謀劃新作為,發揮民政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積極作用。
領悟宗旨精髓,堅定“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夠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這一重要論述氣勢磅礴,催人奮進,揭示了人民立場在實現偉大夢想中的決定因素。我們黨從成立的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牢鐫刻在旗幟上。從革命戰爭年代的浴血奮斗,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艱辛探索,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充分體現了黨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凝聚人心民心的使命擔當,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和執政為民的公仆情懷。深入學習、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根本是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有關民生民政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堅定“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理念,認真研究新時代民政工作的定位、特點和規律,敢于探索、勇于創新。
深入領會“新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高度概括,是開展民政工作的基本理論遵循。到每一個具體的領域,如社會組織、社區治理等方面,民政要在“新思想”的理論框架下,探索和完善基于我國特色政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和實踐理論,將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更好地引領社會發展,形成大家耳熟能詳的話語和習慣,讓老百姓有預期、有期盼。
全面把握“新矛盾”。新時代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關注的光圈變大了,問題的對焦卻更精準。就上海而言,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城市社會發展水平、人口規模和結構、民政設施和能力都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如,全市社會組織總量增長了24倍,每萬人平均擁有社會組織量達到9.3個;老年人口總量翻了兩番,養老床位增長了近70倍。新時代的民政工作,面臨的主要矛盾已不再僅是“設施”的增加,而更多轉向對“服務”的需求,對“品質”的追求。在這個過程中,要牢牢把握好民政“兜底線的職責、暖心人的使命”,一心為民,把黨的十九大戰略部署轉化為民政工作的思路、舉措和行動,促進民政工作扎實落實,回應人民群眾新的更高期盼和要求,為上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堅持問題導向,問需問計于基層群眾
面對黨的十九大確定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目標任務,上海民政系統始終堅持高站位,樹立決勝的勇氣,對照規劃任務,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踏踏實實地干,努力把工作對標到最高水平,讓人民群眾最有滿意度和獲得感。
今年以來,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上海市民政局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當新時代排頭兵、先行者”的大調研活動,全局機關干部人人參與,著力推動作風大轉變和工作大落實,不打招呼、輕車簡從,直奔基層,與一線工作人員、居民群眾面對面,聽民意、察實情、問良策,始終堅持開門搞調研,撲下身子向基層問需問計。民政有20多個業務領域,點多、面廣、量大,且業務之間內部關聯度不高,為更全更準發現解決問題,在大調研中注重制度性安排,統籌“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區治理、社會組織、社會服務、國防保障以及綜合工作”的“6+1”民政工作體系,通過系統性調研,研究完善“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編密織牢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民生保障政策網,從而用完善的制度、精細的政策、精準的服務,形成回應群眾需求的“最大公約數”。比如,上海堅持精細化管理、高質量服務,打破從前辦事過程中存在的戶籍地或居住地限制,創新實現所有服務事項“全市通辦”。并在全面啟動“全市通辦”的第一個雙休日,暗訪基層一線窗口,以普通百姓身份到社區受理中心綜合窗口辦理業務,實地了解操作辦理情況,傾聽一線工作人員和群眾對“全市通辦”工作的進一步需求和建議,并查訪實際滿意度,確保真察實情、真聽民意、真求良策。再比如,在深入基層調研中了解到,老年人普遍對身邊的養老服務資源不了解、不熟悉,往往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養老服務。在大量征詢老年人和養老機構的需求和意見后,市民政局推出“養老顧問”試點,著力解決養老服務供需對接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努力為老年人提供“量身定制”的養老服務。民政干部通過深入基層,認真傾聽群眾對民政工作的期待,不斷加強和改進工作,增強了對群眾的感情,提高了責任心和使命感。截至目前,市民政局各調研組共開展調研784次,涉及民政服務對象和工作對象3638個,發現問題364個,已解決127個,收集建議388條。
注重學以致用,切實解決基層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宣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一諾千金,行動至上。黨和政府的愛民之情、利民之意、為民之舉,是要通過一樁樁、一件件具體的工作予以體現。上海民政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身工作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不斷增進群眾獲得感。在群眾感受“最痛處”、干部作風“最弱處”、體制機制“最堵處”,尋找重點、分析原因、縷析思路,精準發力,持續推動大調研活動不斷取得更大成效。比如,面對“因病致貧”痛點問題,市民政局調研組走訪了大量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家庭,多次與市財政局、市衛計委、市人社局等部門會商,并專程赴廣州、廈門等地考察學習兄弟省市先進經驗,于7月1日正式出臺政策,逐步建立既符合上海實際,又能夠有效緩解“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實際困難的醫療救助政策體系。又如,以“馬上辦”精神調研解決社會組織登記“只跑一次”、社會組織團體接受實物捐贈后處置難、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辦理難和慢、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遇瓶頸等難點問題。再如,調研發現,當前長三角區域共同面臨人口老齡化嚴峻、社會養老負擔沉重的問題。為落實市委“創新做實區域合作機制”的要求,打通區域民政工作之間堵點,市民政局積極推進長三角民政工作一體化,舉辦“長三角民政論壇”,形成“三省一市”的“上海共識”,在工作協同、口徑統一、資質互認、監管聯動、人才共享等多方面研究形成具體舉措。
滄海當前,必當乘風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砥礪前行。上海市委提出,要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到2035年,把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卓越全球城市。今后,上海民政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長期以來對上海工作的囑托,進一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深入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決心和勇氣,恪盡職守,臻于至善,聚焦解決民政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全力以赴“補短板,惠民生”,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在不斷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中充分發揮好民政工作的積極作用,在面向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發展進程中,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不辱時代賦予的使命。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