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鄰里匯”匯聚鄰里心 ——上海市徐匯區創建居民共治共享新空間

時間:2018-05-2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 俊 王正玲

在上海市徐匯區,近一年來陸續出現了一幢幢橙色外觀的小樓。樓里,有老人們在喝茶、聊天;有全職媽媽帶孩子參加親子讀書活動;有兒童在志愿者的輔導下寫植物生長日記……原已被逐漸淡忘的鄰里情誼在這里重新凝結。這就是被居民們親切地稱呼為“公共客廳”的“鄰里匯”。日前,記者慕名來到一個多月前李克強總理考察并予以充分肯定的斜土街道江南新村的“鄰里匯”采訪。

家門口的“公共客廳”

布置溫馨的休息室,綠意盎然的大陽臺,居民在看書、下棋、編織或聊天。一樓的醫療健康服務區,家庭醫生正在為80歲高齡的周老伯問診開方。就診結束后,“鄰里匯”衛生站的工作人員將處方送至社區衛生中心,代為付費配藥,當天下午有專人送藥至“鄰里匯”,周老伯憑號碼就能領到藥品了。為他提供服務的是“全國最美醫生”朱蘭率領的名醫團隊。這個團隊10名醫務人員在此為社區居民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務,與近2000名居民簽約,提供優先就診、雙向轉診、簽約“長處方”等服務;與此同時還有社會組織提供諸多專業化服務項目。

江南新村是一個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小區。60多年過去了,新村成了“老村”,住房陳舊擁擠,公共服務場地稀缺, 在1萬多戶籍人口中,老年人占比已超過35%。養老需求與資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當2016年徐匯區政府作出建立社區服務和社區自治平臺——“鄰里匯”的決定后,斜土街道便立即付諸實踐,對江南新村東門處的三間公用舊房進行拆除,隨即蓋起了一幢1200平方米的四層小樓,2017年5月“鄰里匯”投入運營,一樓為生活服務與醫療健康服務,包括健康管理驛站、聊天吧、老年助餐點、社區衛生站等。二樓主打為老服務與休閑活動,在這里老年人可以享受長者照護、日托照料、老年助浴、康復健身等服務。三樓為公共托育與共樂天地,為居民提供幼托、晚托、親子服務,節假日可以開展各種種植體驗、烘焙培訓、親子活動等。四樓是會議室以及陽光休閑區,居民和社會組織可以在此議事。

政府的“民心工程”

徐匯區老齡人口占比超33%,該區歷史底蘊深厚,科教文衛資源豐富,居民群體多元,服務需求多樣。2016年區委、區政府決定在街道層面建設社區居民的共享空間、社區服務的載體陣地和社區共治的平臺,定名為 “鄰里匯”,通過它“匯”集民眾服務需求、區域服務資源和共治自治“智慧”,從而補齊當前社區治理短板、整合各類社區服務資源、激發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活力,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因此,“鄰里匯”既是多功能合一的實體場所,又是利用現代網絡進行信息查詢和發布的“空間”。它將成為社區開展自治共治、提供法律保障的平臺;成為營造社區文化、薈萃社區精神、增進鄰里和睦的客廳;成為匯聚生活服務、為老服務、健康服務以及其他服務的綜合體。

這是徐匯區的一項重大的“民心工程”。區長方世忠表示,以保障居民基本需求為出發點,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項目建設,努力打造社區服務綜合集成的徐匯模式。區政府出臺了《“鄰里匯”建設管理工作方案》,統一“鄰里匯”建設目標、標識設置和名稱規范;按照步行15分鐘的原則,打破街鎮界域,規劃布局“鄰里匯”服務輻射廣度;組建了由分管副區長牽頭,12家單位、13個街鎮參與的“鄰里匯”建設推進工作小組;成立了街鎮“鄰里匯”建設聯席會議,定期研究“鄰里匯”建設及發展事宜。

如今,徐匯區已建成“鄰里匯”15家,這些鑲嵌在居民家門口的“黨群站”,成為凝聚、教育和引領群眾的綜合性服務治理的陣地;家門口的“會客廳”,搭建起了民訴對接、民愿反饋、民事調解,居民開展文娛休閑、協商公共事務、協調鄰里關系、對接法律服務的平臺;家門口的“托老所”,以嵌入式養老的概念,融合了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長者照護之家、社區衛生機構、日間照護機構、助餐服務點等設施,引入家庭醫生團隊,實現醫養結合,使居民獲得了就近的居家養老服務。

記者了解到,“鄰里匯”所提供的服務都以公益性為主,既有居民中的志愿者義務服務,也有采取項目化運作方式,按照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引入專業機構參與服務項目運營,服務項目可以向服務對象收取合理費用。對于設置哪些具體服務項目,“鄰里匯”建立了社會化需求遴選機制,通過向社區居民、社區單位發放需求問卷調查或需求征詢等方式,形成需求遴選清單,并通過一定方式進行公示。由此,“鄰里匯”的服務項目很 “接地氣”。

毗鄰滬上有名的“淮海路購物街”,湖南路街道“鄰里匯”建設之初,許多居民提出建議:建個供應傳統的大餅油條而不是面包咖啡的“早餐店”。于是,在街道的協調下,由老年助餐點在“鄰里匯”增加了早餐服務,實現了居民早餐“食無憂”。楓林街道年輕居民較多,“鄰里匯”建起了信息服務平臺。首期展覽“記·憶楓林展”,在“楓林鄰里匯”微信公眾號線下線上同步展開。天平街道的“鄰里匯”坐落于梧桐掩映、文墨飄香的衡山路一個商務樓里,面積雖不大,但“小空間”積聚了大能量,通過整合教育、公益等多種社會資源,有26家社會組織和企業入駐。滬上不少文藝、公益名家前來開設講座,場場爆滿。鄰近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的虹梅街道充分發揮區域化黨建平臺優勢,協同中科電21所、3M中國有限公司等區域單位共同籌建 “鄰里匯”,設立了切合居民需求的幼兒托管點、社區學校等10余家服務機構。

徐匯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今后,徐匯區還將以居委會為中心,進一步延伸建設303家“鄰里小匯”,主要服務于因身體或其他原因不便前往“鄰里匯”的居民,實現為民服務從15分鐘向5分鐘的進一步提升。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25)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