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廣東省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要以新的更大作為開創廣東工作新局面,并對廣東省提出“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新要求。
對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要求,廣東省廣州市緊貼群眾需求,以統籌推進中央財政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以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X”試點為契機,創新養老服務模式,構建起全覆蓋的社會化“大配餐”服務體系,補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短板,有效提升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截至今年3月,全市共建成長者飯堂952個,城鄉社區覆蓋率達100%,惠及160余萬長者,基本形成“市中心城區10-15分鐘、外圍城區20-25分鐘”的全覆蓋服務網絡。
新的時代,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2017年,廣州市在以助餐配餐為特色的中央財政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績效考核中,被民政部、財政部評為優秀,全覆蓋社會化“大配餐”服務體系項目在第十二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獲“2017年度中國十大民生決策獎。”
全市合力 共同推進
讓居家養老長者就近吃上可口飯
“黨的方針政策貫徹者,黨和政府關懷執行者。長者飯堂辦得好!好!好!”走進廣州市越秀區華樂街長者飯堂,掛在墻壁上的幾面長者所贈錦旗引人注目。提及自己在錦旗上所寫的這句話,60多歲的馬蜂很有感慨:“人老了不想動,尤其是每天買菜、做飯這些家務,做起來費工夫,吃起來沒胃口。”剛退休在家時,他每天都為買什么菜、吃什么飯而發愁。設在家門口的長者飯堂開業后,馬蜂馬上就成為這里的固定食客。眉豆花生雪耳湯、苦瓜炆鴨、榨菜蒸肉片、鹽水生菜,一餐只需9元,就可以享受到每天不重樣的三菜一湯。“不用買菜做飯,現在每天的日子都過得輕輕松松。”
像馬蜂一樣曾為每天吃飯犯愁的居家老人不在少數。廣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處長陳忠文告訴記者,2016年3月,廣州市民政局專題開展老年人居家服務需求調研,提供長者助餐配餐服務的需求排在首位。
群眾有所呼,改革有所應。針對老人的實際需求,廣州隨即在全市大力開展以助餐配餐服務為重點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
全市“一盤棋”,合力推進長者大配餐。廣州市委、市政府將養老助餐配餐服務納入市委全會報告、市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件民生實事,與全市中心工作一同部署推進。市領導多次指示批示,對“大配餐”作出部署,明確提出打造“市中心城區10-15分鐘,外圍城區20-25分鐘”的助餐配餐服務網絡。各區黨政主要領導親自過問,分管區領導親抓落實,通過現場督導、通報督辦、納入績效考核等措施,強力推進“大配餐”。市發改、民政、財政、食藥監等部門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共同推動“大配餐”工作順利開展。
廣州市還先后出臺實施《關于深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的意見》《廣州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創新試點方案》《廣州市開展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務指引》等政策文件,以助餐配餐服務為抓手,全面深化居家養老服務,建立具有廣州特色的全覆蓋、多層次、多支撐、多主體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截至今年3月,廣州全市已建成長者飯堂952個,城鄉社區覆蓋率達100%,惠及160余萬長者。
多元參與 共建共享
讓全市老年人吃得起吃得好
陳忠文告訴記者,廣州市推行的長者飯堂重點保障特殊困難老人,對無人照料、行動不便的失能、重病臥床等特殊困難老人,還提供送餐上門服務。“以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為原則,推進實現全市城鄉社區全覆蓋,服務范圍包括戶籍老人和非戶籍常住老人。”
建立起“大廚房”供應系統,改革過去依靠日托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等自建廚房供應少數老人就餐的辦法,在全市啟用四種配餐供應機構:獲得A(或B)資質的集體用餐配送公司、供餐能力超過1000人的中央廚房、省二級以上養老機構、供應100人以上的社區自建廚房,作為提供老年人配餐的基本條件。全市經過篩選,確定18家中央廚房、72家餐飲配送公司,由各區、街(鎮)就近簽訂供應合同。
為保證長者飯堂的運營,廣州市下達資金1.37億元,統籌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以及廣州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X”創新試點,該市從本級福利彩票公益金中下達助餐配餐項目資金,對各區助餐配餐服務予以補貼,全市每份兩葷一素一湯的配餐價格基本不超過12元,經市、區、街(鎮)三級補貼后,老人每餐自己花費約9元,部分區對特殊困難老人實行免費政策。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為讓老人“吃得飽又吃得好”,各個長者飯堂都花費了很多心思。
新華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主任黃清華告訴記者,街道的助餐配餐服務自2017年1月啟動,剛開始委托餐飲企業運營,在征集老人意見后,改為自建廚房聘請廚師自主運營。根據老人們的飲食習慣,摸索出許多適合老人口味的烹飪小竅門和做法:蒸飯時鍋要稍微傾斜,蒸好的飯一半硬些一半軟些,適合不同老人需求;青菜要切短些,老人吃時好嚼;根據不同季節熬不同的湯,既要有營養也要利于消化。目前,除設在服務中心的長者飯堂外,還在4個社區設置了配餐點,以“中央廚房+中轉配送”的方式,每天為上百位老人提供營養餐食。
社會力量和公益慈善是廣州市推進長者飯堂建設的重要力量。越秀區華樂街長者飯堂是由廣州市恒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運營,負責人潘志堅談及經營長者飯堂的初衷時說,母親已79歲,曾經多次出現在家做飯時忘關煤氣開關、電磁爐面板燒壞等情況。所以得知設立長者飯堂的消息后,就想力所能及地為社區老人提供些幫助。但剛營業時,老人們對長者飯堂卻不怎么“買賬”,每天用餐的僅有二三十人。經過與老人們交談,他想方設法從一家餐飲老字號里“挖”來廚師,精心制作每日餐食,很快到長者飯堂用餐的人數就達200多人。“用餐人數達到200人以上,加之政府提供的便利和補貼,企業基本能保證長者飯堂的可持續運營。”
在長者飯堂健康運營的同時,老人們送來的“關愛長者,重視民生”“你們的貢獻,讓愛心常在永放光輝”的錦旗,也成為對潘志堅最好的褒獎。
作為慈善力量介入的東山街道長者飯堂也經歷了一次老人“告狀”風波。負責人陳女士告訴記者,在自主運營長者飯堂一段時間后,因為廚房面積不夠,同時也想讓老人吃到不同口味的飯菜,就試著找到一家知名快餐企業為老人配餐。不想第一天就引來老人們的反對,正好遇上市領導來檢查,老人們紛紛反映餐食葷菜多、油水大。聽取老人們的建議后,又恢復了自主運營,并對廚房等進行改擴建,目前每天都為上百位老人提供助餐和送餐。“在這里,每天只花9元,就能吃到不同花樣的三菜一湯,還有免費水果,飯菜非常適合我們的口味。”82歲的肖奶奶說。
陳忠文表示,為讓長者飯堂長久健康發展,廣州市采取了“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慈善捐一點、個人掏一點”的方式,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并鼓勵社會力量和公益慈善參與。目前,全市社會力量運營占比達85%,成為提供助餐配餐服務的主體;全市養老服務企業193個、養老類社會組織74家,助餐配餐等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連鎖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態勢明顯。同時,引導公益慈善資源、志愿義務服務與助餐配餐服務相結合,建立“社工+志愿者”服務隊伍,重點為居家“三無”、失獨、孤寡等特殊困難老人開展志愿助餐配餐服務。
統一標識 監管保障
確保長者吃得放心吃得舒心
記者在新華街長者飯堂走訪時注意到,每種菜品烹飪好后,都會分別盛在幾個小盒子中,并放入冰箱保存。黃清華介紹,這是為了保證就餐老人的食品安全,每餐飯進行留樣,建立起餐食溯源機制,能追查到食品供應的各個環節。
為保障老人們“舌尖上的安全”,廣州市不斷完善對長者飯堂的監管機制。強化政府監管,建立巡查、通報制度,開展日常巡查和督導,對承辦機構和長者飯堂開展執法檢查和明察暗訪,加強對食品從業人員的培訓和膳食安全質量的抽樣檢測。
加強行業自律,在連鎖餐飲門店設置老年人助餐專區,統一長者飯堂標識,建立安全可靠的餐食供應和配送服務鏈,完善餐食溯源機制。引入公眾監督,主動公布助餐配餐服務地圖,上墻公示食品經營許可證、從業人員健康證、收費標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諾書、投訴電話等,主動接受監督。截至目前,全市未發生為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務食品安全事故。
此外,依托市、區居家養老綜合服務信息平臺、“智慧社區”平臺、助餐企業信息平臺,建立起政府、餐飲企業、互聯網三方信息對接和協同服務模式,為長者提供營養配餐、網上點餐和免費送餐服務。
激活設施 拓展內涵
讓老人社區居家養老生活更豐富
對許多到長者飯堂就餐的老人來說,大配餐的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將更多人從家里吸引出來,走出家門,融入社區。隨著朋友圈的不斷擴大,社區居家養老生活也更加豐富。
新華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面積2400多平方米,活動室、閱覽室、康復室等一應俱全,開設有書畫、舞蹈等培訓班。“我現在感覺又重新‘上班’了,每天的作息時間都以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營業時間為準。”60多歲的陳大叔笑著介紹起自己每天的安排:服務中心早上8∶30開門,他準時進入練書法;中午12點在長者飯堂用餐后回家休息;下午中心開門后,他又按時“上班”,練書法、繪畫或與伙伴們聊聊天。“剛退休時無所事事,每天都是自己騎自行車到處轉,現在興趣相同的朋友多了,每天的生活更豐富了。”
華樂街73歲的曾大爺也有著同樣的體會。“以前每天就是和老伴一起買買菜、做做飯,日子過得很枯燥。現在每天不用為吃什么犯愁,還認識了很多朋友,一塊聊聊天,時不時還約著聚聚餐。”曾大爺說,春節時長者飯堂停業了幾天,感覺生活一下子就變了樣,每天都轉著看什么時候能開門。“現在真是讓我們不出社區,輕輕松松地過著好日子。”
通過長者飯堂這個“橋梁”,志愿者們還為老人提供居家關愛服務。“如果有幾天個別老人沒來用餐,我們就會安排志愿者打電話或入戶走訪,及時了解老人的生活狀況。”東山街道長者飯堂負責人陳女士說。
陳忠文表示,廣州市的大配餐服務通過整合日間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等社區為老服務資源,搭建起鄰里交流、志愿服務平臺,在激活社區資源的同時,將助餐配餐服務與針對獨居、空巢等特殊群體老年人的探訪、關愛、精神慰藉等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有機結合,以助餐配餐服務網絡為支撐,不斷融入醫療護理、心理調適、護理站等服務內涵,把長者飯堂打造為拓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舉措、推進醫養結合的重要平臺、助力老年人幸福生活的重要抓手,讓老年人在吃上可口的熱飯菜的同時,也解決了健康養老、社區居家養老等問題。
“目前,大配餐服務是企業愿意參與了、群眾愿意來了、家庭更和諧了,真正通過一口熱乎飯減輕了老人的負擔,排解了青年人的后顧之憂。”陳忠文表示,廣州市將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優化服務網絡、提升服務質量、拓展服務內涵、擴大服務覆蓋,使長者飯堂長期辦下去,而且要越辦越好,讓更多社區居家老人享受到服務和便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廣州市通過構建全覆蓋的大配餐服務,補齊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一些“短板”,更好地滿足了居家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
記者從廣東省民政廳了解到,廣東今年將向全省推廣廣州市的“大配餐”經驗,以讓更多老人享受多樣化的養老服務。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