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文 媛
堅持民生為先、堅守民生底線,是民政部門神圣之責。面對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湖北省宜昌市民政局圍繞“低保+五保、醫救+臨救、關愛+保護、超市+眾籌”,聚焦聚力、綜合施策,構筑脫貧攻堅的堡壘,不讓任何一個困難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
“低保+五保”
強化政策銜接 織牢保障網絡
隨著精準脫貧的迅速推進,民政兜底保障的任務愈加沉重,最難啃的“硬骨頭”基本都由民政承擔。面對難題,宜昌市民政局主動擔當作為,突出政策、對象、標準和管理的銜接統一。
政策銜接。對符合扶貧條件的農村低保家庭和農村特困供養人員,優先納入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范圍。對返貧家庭,依規納入臨時救助、醫療救助、農村低保覆蓋范圍,從而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對象銜接。在農村低保制度實施中,宜昌市民政局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實施低保審批權限委托下放鄉鎮試點,審批時限縮短一個月左右。同時,嚴格按標施保、按戶保障、差額救助,有效解決“低保保人、扶貧扶戶”等對象不統一問題。對獲得低保后生活仍有困難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按照不低于當地低保標準的30%增發補助金。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參照單人戶納入農村低保。健全低保對象認定辦法,充分考慮家庭主要成員老、幼、病、殘、學等因素,防止貧困家庭收入“被平均”。
標準銜接。2016年9月,宜昌市農村低保和五保對象保障標準均提前五年超過2020年國家脫貧標準。今年,宜昌市政府又調整了全市社會救助標準,農村低保提高至每人每年5280元-6000元,農村特困供養提高至每人每年10560元-12000元,均高于同期國家扶貧標準。
管理銜接。充分運用宜昌民政綜合服務平臺,對農村低保對象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行雙向反饋、動態管理。建立部門定期會商制度,各縣(市、區)扶貧部門將經幫扶脫貧的低保對象信息及時提供給同級民政部門,民政部門對已完成脫貧的低保對象進行核查,做到對象有進有退、補助有高有低。民政與扶貧每半年開展一次低保對象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據信息比對,確保數據一致。為實現“精準救助”,建立了跨部門、多層次的家庭收入核對信息平臺。目前,宜昌市依托湖北省核對中心、市政府大數據平臺,實現了車輛、工商注冊、個人所得稅等15項比對信息實時在線核對。
“醫救+臨救”
一站式結算 點對點便民
自2016年健康扶貧啟動以來,宜昌市民政局與衛計、人社等部門主動銜接,建立起“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補充醫療保險”四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市政府出臺《加強醫療救助工作的意見》,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醫療救助范圍,重點實施資助參保、門診救助和住院救助。為最大限度方便受助對象,通過“一網一卡一站一單”,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大病保險、民政救助、商業保險、醫院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在定點醫療機構設立“一站式”結算窗口,低保、特困、孤兒、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等在市縣兩級定點醫院結算,社會救助的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臨時救助是低保制度的補充。宜昌市民政局依托鄉鎮“一門受理”平臺為貧困戶建立綠色通道。優化審核程序,賦予鄉鎮額度為2.5倍低保標準以下的審批權限。根據困難類型,按照一般不超過當地當年月城市低保標準的12倍給予臨時救助。對遭遇急難型困難的,鄉鎮政府、縣級民政部門開展“先行救助”。
“關愛+保護”
用好特殊措施 照顧好特困群體
近年來,宜昌市民政局建立完善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信息平臺,組建起一支1200多人的村兒童主任隊伍,協助承擔監護之責。先后實施165個“希望家園”公益項目,輻射5000多名留守兒童,讓他們能夠在放學后一起游戲、鍛煉、學習。
對農村留守老人,制訂《加強農村留守老人關愛服務實施方案》,注重發揮村委會、老年協會、村小組長、志愿者和專業社工的作用,提升關愛服務能力。目前,市、縣、村三級均已建立農村留守老人臺賬,落實關愛聯系人,實行定期探訪。
“超市+眾籌”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 匯集服務合力
引導慈善組織參與扶貧濟困。針對貧困人群和弱勢群體打造多個慈善項目,在國家扶貧政策和資金覆蓋不到的角落實施救助,讓慈善救助更好履行民生保障的補充職能。市慈善總會聯合市直相關部門,發起精準扶貧“慈善一日捐”公募活動,兩年來共募集資金3312萬元,全部用于農村精準扶貧。編制《精準扶貧公募項目導引書》,推出“幫貧困群眾住上好屋”“關愛留守老人”等五大扶貧項目。
興山縣組建扶貧眾籌中心,線上開通“興山縣愛心扶貧眾籌中心網”,發布眾籌項目接受社會認籌、發布貧困戶需求。線下開辦“扶貧愛心超市”,將社會捐贈物資和新采購物資進行分類定價、上架展示,供貧困戶選購。實現社會幫扶與困難群眾需求精準對接,愛心物資和志愿服務精準到戶到人。
目前,長陽、五峰、秭歸等縣的“扶貧愛心超市”也正在積極籌辦中。同時,一批愛心志愿服務、社區義工組織迅速發展壯大。遠安縣網聚協會、志愿服務聯合會、遠安義工協會等公益組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發揮技術、資金、信息等優勢,為困難群眾提供幫扶。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