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 宏
51歲的魏亞興曾參加過邊境自衛反擊戰,并榮立三等功。1990年,他從部隊退役后到四川省樂山市收容遣送站(市救助管理站前身)從事救助工作,一干就是28年。28年來,他成功幫助近2萬名受助者與家人團圓,成為樂山市救助管理站名副其實的業務能手,曾多次獲得“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救助是一門技術活,不僅需要熱情,更需要技巧,要因人施策、因人施救。”這是他對救助工作的認識和見解。
愛崗敬業,吃苦耐勞
花費1年多時間為老知青上戶
2006年的一天,樂山市救助管理站來了一位尋求救助的老人。70多歲的程某,曾是市中區全福鄉紅旗村(現市中區全福鎮紅旗村)知青。1981年,根據當時的政策,程某本可以回到中心城區某單位上班。但會駕駛拖拉機的他覺得開拖拉機更掙錢,于是,帶著個人身份信息偷偷跑到了甘孜藏族自治州,找了一份開拖拉機的工作。
隨著時代的發展,程某的拖拉機駕駛技術已不能成為一門掙錢的手藝,丟了工作的他只有四處打零工糊口。2006年,已70多歲的程某決定不再四處漂泊,回到了戶籍地樂山。可他回來后才發現,由于當年自己帶走了個人身份信息,他的戶口早已被注銷。而更麻煩的是,當年他帶走的身份信息也丟失多年,他成了“黑戶”。
“由于沒有戶口,很多政策我們都沒法幫他爭取。”魏亞興在了解到程某的具體情況后,一邊安慰老人在市救助管理站安心住下,一邊開始張羅為老人恢復身份。
解鈴還須系鈴人。魏亞興首先跑到市中區檔案館,從數十萬份檔案中找到了程某的個人檔案,證實了其“原籍市中區”的說法屬實。隨后,他又按照派出所的要求,來到全福鎮紅旗村詢問村里的老人,核實程某是否曾為該村知青。經過多次走訪,他終于找到了幾位還記得程某的老人,他們都愿意為程某出具證明。
前后花費1年多時間,收集齊所有證明材料和戶籍資料,魏亞興最終幫助程某恢復了戶口,并幫他爭取到了城鎮低保和公租房,讓老人在古稀之年終于有了一個像樣的家。老人拉著他的手,不停地感謝,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踏踏實實,干出業績
幫助近2萬名受助者圓“團圓夢”
在魏亞興看來,來救助管理站求助的人都是遇到了難處的,不管于公于私,他都應盡力幫一幫,“我個人的力量肯定有限,但是只要盡心盡力,也就問心無愧了。”
帶著這句“問心無愧”,28年來,魏亞興走村入戶,山東、安徽、浙江、云南、貴州等多個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而在他足跡所至的地方,在外漂泊3年多的邱明明(化名)從山東回到了沐川老家,在樂山漂泊的13歲男孩陳強(化名)回到了浙江老家,5名身無分文的農民工在大年三十順利回家,在外漂泊近10年的湯秀蘭(化名)回到了安徽巢湖老家,毫無身份信息的李東(化名)回到了河北老家,30多歲就失去戶口的市中區悅來鄉人周洪友(化名)再次擁有了戶口……
28年來,通過魏亞興和同事的努力,近2萬名流浪、求助人員重新回歸家庭。尤其是那些身患殘疾和有智力障礙的流浪者,他們的回家,讓一直懸在家人心中的不安和擔憂終歸平靜。
創新思路,行業領頭
總結出救助工作“三大法寶”
今年5月8日,作為樂山市救助管理站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人臉識別”行動全面啟動。有著多年尋親經驗的魏亞興再次肩負重任,負責對那些比對相似度較高的人員進行進一步核實。
通過“人臉識別”系統,當日便比對出十余名相似度達90%以上的受助者。“估計很快就有初步結論了。”他的自信來源于“朋友圈”。從事救助工作后,他發現,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而救助工作范圍廣、業務量大,如果完全依靠個人親力親為,效果非常有限。慢慢地,他養成了多交朋友的習慣。不管到哪里,他都喜歡留下別人的聯系方式,從最初的通信地址到電話號碼,再到微信,“現在微信更方便,加為好友后有事沒事聊聊天,感情好了,以后托別人幫忙找一找人就方便了。”魏亞興說。
在多年的救助工作中,他還總結出了另外兩樣救助“法寶”:懂方言、會相面。由于救助工作的特殊性,很多受助者的信息都是空白,并且也很難問出有效信息,所以,魏亞興在工作時多留了個心眼,學習從全國各地來的受助者的語言。“現在我大概能聽懂新疆、安徽、青海、云南等地的20多種方言,只要聽懂了他們的語言,然后,再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傳送給當地的救助管理站,就能夠初步確定受助人員是某個省、甚至某個市的人,幫助其回家的希望就會大很多。”魏亞興說。
會相面則是通過對全國各地人的長相的不同,初步判斷受助人員可能來自哪個地方。比如山東人普遍身材高大、骨骼較粗,而甘肅人則臉型偏長、皮膚較黑……
今年3月,河北省衡水市救助管理站送來一位自稱是沐川縣的受助者,但是剛送到市救助管理站,魏亞興就初步否定了來人是沐川縣人。“這個人雖然不高大,但是骨骼卻很粗,臉型也不像四川人。”后來在詢問中,他從其口音猜測是山東人,并最終得到確認。
十幾年來,魏亞興在身患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的情況下,經常帶病堅持工作,即使在住院期間都心系救助人員,不忘與他們的親屬和當地政府銜接受助人員回歸家庭的事宜,被受助人員當作親人。他用自己一貫的優異表現努力踐行著自己的工作抱負:沒有豪言壯語,不一定要豐功偉業,有的只是一如既往、不計得失、沖鋒在前、任勞任怨。樸實無華的他,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他將會不斷學習,努力工作,為救助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