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天真
“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在城區建成178個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今年必須完成43個,目前已選擇工礦區、老舊小區等四種不同類型小區,通過公開招標,先行試點后,再復制推廣。”這是擺在安徽省安慶市民政局局長葉林霞桌上的《安慶市城區居家和社會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方案(2018-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內容之一。
今年年初,葉林霞率隊奔赴江浙滬和廣深閩調研考察,隨后《方案》出臺。她很清楚,安慶養老服務起步晚、家底薄、基礎差,必須盡快改變現狀。
專業服務: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
葉林霞坦言,安慶目前的養老服務體系僅能提供基礎養老服務,而老人的養老需求更多元化,還需要更多專業力量介入,這便是安慶市鄰鹿健康管理公司探索的方向。
鄰鹿公司三年前進駐安慶,由專業家政企業轉型升級做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服務對象側重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依托“家政+護理”的優勢,在居家養老服務行業中做得風生水起。轉型初期,他們從200多人的團隊中,精心挑選出20人,上崗前接受15天的培訓,以保證服務流程規范化與標準化。
“上門服務要穿戴整潔,帶齊所需工具用品,提前15分鐘到達客戶家。”鄰鹿公司總經理王春表示,“服務過程中,不能只埋頭工作,要主動熱情地與客戶交流,關心他們的心理狀況。”截至目前,鄰鹿公司已為50多名70歲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24小時全程服務。
王春在實踐中發現,一對一居家養老服務成本高,每月4000多元的花費不說,護工的入住有可能會影響另一個健康老人的生活。如果在社區建立養老服務站,幾百平方米的面積,20多張床位,就近提供養老服務,子女隨時可以盡到孝心,能減輕很多家庭的負擔。而且,相比社區管理人員,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更加細致、專業與規范。
“今年,我們在安慶健康養老示范園建起3000平方米的養老院,130張床位,專門提供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護理服務。同時也是養老護理員的實訓基地,一旦居家養老服務站提出訴求,我們能及時把培訓好的護理員派出去。”
養教結合:破解管護人才瓶頸
年齡偏大、結構老化、資質缺乏,是目前安慶市養老機構面臨的人才瓶頸。
在《方案》中,“在城區培訓養老機構院長50名、為老服務志愿者5000名,開展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護技能培訓。”更是對養老服務人才的數量進行量化。一邊養老機構求賢若渴,另一邊養老專業招生門可羅雀。安慶市探索養老機構與教育資源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建立實訓基地、志愿者服務基地等方式,發揮學校代際傳承特點,以解決養老服務護理人才嚴重短缺的瓶頸。
“除鼓勵有能力的養老機構承接政府培養護理人才項目,我們還因地制宜,多條腿走路。”葉林霞認為,不管采取何種辦法,只要符合政策規定,能為養老機構培養迫切需要的人才,都可以探索。
金城養老服務中心院長朱迪認為,專業護理員和未經過培訓的護理員差異很大,細小的動作很可能造成不同后果,甚至危及老人生命。“老人吃飯哽噎,一般人會下意識地喝水,然而喝水會讓食物膨脹,專業人員會通過按壓讓老人把食物吐出來。”而且,養老人才并不僅限于護理人員,養老管理人才更是緊缺。
2016年,怡人堂養老中心與安慶市職業技術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建立養老服務實訓與就業基地。兩年來,怡人堂又分別與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和安慶師范大學簽訂協議,在護理專業和社工活動方面建立青年志愿者實習服務基地。
“過去雖有志愿者來養老院進行志愿服務,但并不系統,自從與專業院校簽訂服務協議后,志愿服務有規劃,每次服務有主題,對養老管護的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有了質的提高。”怡人堂養老中心負責人王寶診說。
對于大專院校而言,與養老機構“牽手”更能發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作用。
如今,安慶師范大學等三校分別“牽手”養老機構,探索破解養老服務人才瓶頸新路。王寶診認為,三所高校分別從管理、健康和精神三個方面形成合力,對機構管理以及服務老人大有裨益。
政策支持:鼓勵企業做大做強
福田養老康復中心院長李慶正信心滿滿地謀劃著購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同時,他也為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無法解決而犯愁。
“養老服務需求大的往往是失能失智老人,一般家庭承受不起護理全失能失智老人的經濟與精神上的壓力,盡管如此,我們這里還是人滿為患,一床難求。”李慶介紹,2015年,福田養老康復中心租賃企業一棟五層的辦公樓,改造成37間套房、110張床位,并按星級酒店配置,是集養老、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養老機構。她希望未來新建小區、老城區改造、棚戶區改造等,都能預留出社區養老的空間,把位置、樓層、采光好的區域留給養老服務站。
“每個養老服務站需要100多萬元的建設投入和每年幾萬元的費用補貼。大觀區有23個社區,按照每個社區建設一個養老服務站的要求,區財政負擔很重,力量有限,很難滿足群眾需求。”李慶認為,老人需要的不僅是一個能照護他們吃喝的場所,而是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兒女不在身邊時,能在養老機構得到精心照顧和精神慰藉,同時希望在生病時得到及時的救治。
“社區養老服務站的標準化建設還需要國家出臺細則。比如服務站需要配備哪些設備、設施,家具等要進行哪些適老化改造等,只有標準更加細化,可操作性強,才能真正實現‘小而美’的社區居家養老。”
為此,養老機構希望政府加強養老機構的規范管理,加大管理人員、護理人員培訓力度,在資金上給予照顧,增加醫療方面的投入,做實醫養結合。
“在土地供應、稅費減免方面,應出臺更有力的措施,鼓勵企業長期投入、做大做強養老服務。”葉林霞說,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推進要把好舵,還要謀劃好防范風險的“水密艙”,唯有如此,這項民生工程才能行穩致遠。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