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慈善校長”楊德廣的幸福生活

時間:2018-09-1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 俊  王正玲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生活,有的人喜歡旅游,有的人追求名牌。我認為,最開心的事就是幫助別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從沒想得到什么好處。”第十屆“中華慈善獎”慈善楷模獲得者、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楊德廣說道。

現年78歲、黨齡58年的楊德廣是滬上聞名的“慈善校長”,在他的眼里,幸福是他從教40余載,先后出版著作4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600余篇,澤惠后代;是他賣房助學,捐出積蓄資助母校貧困生;是他與社會愛心人士共同建立“陽光慈善專項基金”,在西部12個省份開展“陽光優秀生”幫困助學活動,幫助盡可能多的貧困生完成學業。

作為一名年近八旬的退休老教師,慈善與楊德廣的生命融為一體。對他而言,每一日如朝陽初升,他為了那些貧困、愛讀書的孩子們奔走操勞,慈善讓他越活越年輕!

資助貧困學子

“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每次到楊教授家,他總是親自給我們做飯,教育我們好好讀書,不要分心。如果經濟困難,他來解決!”江冬冬、江錄春兄弟是上海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他們對記者說:“印象深刻的不只來自楊教授的物質幫助,更重要的是來自他的精神鼓勵。”20多年前,江氏兄弟的父母從安徽省阜陽市到上海市打工至今,父親是保安,母親是清潔工。近年,由于家庭遭遇困境,兄弟倆得到楊德廣資助。楊教授鼓勵他們用功讀書,有機會還要出國留學,以后回來報效祖國!現在,江冬冬考取了博士學位,江錄春則保送了碩博連讀,他們希望今后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努力讀書,報效祖國”,是楊德廣對每一位資助對象的諄諄教誨。他說:“作為一名‘老貧困生’,資助貧困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回顧1940年初,楊德廣出生于南京一個農民家庭,家里很窮,中學6年靠在上海當工人的哥哥每月寄10元錢維持學業。20歲那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他背著一個舊麻袋,揣著3元錢只身來到上海。“我曾受到來自學校和社會好心人的幫助,順利完成學業,也目睹過不少貧困生因生活所迫而退學。”楊德廣在學校和好心人幫助下,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并留校任教,此后長期從事教學、教育管理工作,并于1996年至2003年擔任上海師范大學校長。

從校長崗位退下來后,楊德廣便開始思考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我的下半輩子要如何度過?怎樣才能更有意義?”除了更勤奮地在學術道路上耕耘,留下厚重的“精神財富”,他還想了卻一個心愿:將自己幾十年積攢的100萬元書稿費、講課費捐給母校。

“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在他人和社會的幫助下才取得了一些成績,現在到了該回報的時候。”70歲這年,楊德廣將多年來省吃儉用積攢的100萬元書稿費和講課費、賣掉閔行區一套房子所得共計300萬,分別在自己的小學、初中、高中母校設立獎學金,資助貧困生、獎勵優秀生。他實現了回報母校的心愿。

愛心感動社會

“扶貧,關鍵靠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楊德廣的賣房助學義舉感動了上海。2012年,上海的一名企業家捐款200萬元,成立“楊德廣幫困助學基金”,為甘肅、四川邊遠山區的貧困孩子們送去免費營養午餐。楊德廣每年都親自前往兩地,翻山越嶺送去善款。5年間累計4000余名貧困孩子受益。

第一年去時,楊德廣發現了新問題——眼前這些孩子每天來回幾個小時山路上學,有的還因為經濟條件不足不能上中學和大學。他當即與當地校長商定:“從享受營養午餐的貧困生中擇取32名品學兼優的中小學生,給予‘一對一’重點資助,直到他們考上并讀完高中和大學。”回滬后,楊德廣積極為這些學生尋找“好心人”,經過兩年努力,32名學生結對幫扶全部落實。楊德廣的兒子、女兒和外孫女各幫扶1名學生,他的好友、同事、學生都紛紛獻出愛心。

多年從事教育的楊德廣,決心在有生之年,盡最大努力幫助西部地區貧困優秀學子上大學。他認為,“扶貧,關鍵靠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越來越多的“好心人”加入了楊德廣的慈善助學之路。2014年,楊德廣在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創建“陽光慈善基金”,面向我國西藏、新疆、青海、甘肅、四川、貴州、云南、廣西、重慶、寧夏、陜西、內蒙古12個西部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陽光優秀生”幫困助學活動,在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選出一個貧困縣,在高中生中評選一部分貧困優秀生,每人獎勵2000元,激勵他們考上好大學。記者了解到,“陽光慈善基金”目前已有200多位愛心人士和愛心企業捐贈善款301萬元,2016年以來已有近600名學生受到了獎勵。

老有所為

“我要做脫貧攻堅仗的戰斗員”

年已古稀的楊德廣,臉上幾乎沒什么老年斑,精神矍鑠,眼明耳聰,走路帶風,似乎有用不完的氣力。這或許是他常年從事慈善事業的“饋贈”。

楊德廣每月都拿出自己工資的一半用于慈善事業。“錢不是很多,但希望能夠激勵孩子們認真學習,奮發向上。”他說,“能讓西部地區的貧困學生和家長感受到有人在關心他們,讓他們體會到社會溫暖,我就很高興了。”

從賣房助學到拿出一半退休金做慈善,有人問為什么不把房子和錢留給子女,他說:“我把多余的錢幫助最需要的人是雪中送炭,如果送給子女則是錦上添花,我認為雪中送炭更有意義。我的兒女不僅支持賣房助學,而且還參加了我的陽光慈善活動。他們說‘只要爸爸開心,我們就開心’。”

楊德廣寫過一本書——《活明白了》,他寫道:“我明白我多余的錢是從哪里來的,它來自于社會和人民,因此應當回歸社會和人民,用于需要幫助的人。在我有生之年全力以赴地投入慈善公益事業,‘生命不息,服務不止;生命不息,奉獻不止’。”

他在生活上一貫節儉樸素,但在慈善公益、幫困助學方面,慷慨解囊、毫不吝嗇。有人問,你這樣做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他說:“我履行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承諾,為自己帶來了快樂和幸福,慈善就是對健康最好的投資。”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以實際行動響應黨中央“打一場扶貧攻堅仗”的號召,在貧困地區“智力扶貧、人才扶貧”,他目有光澤:“我要做脫貧攻堅仗的戰斗員,而不做置身度外的觀察員和評論員。”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9.14)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