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在絕對貧困問題解決之后,對相對貧困人口應采取什么樣的救助措施?近年來,上海在不斷提升各類救助政策保障力度、兜牢困難群眾民生底線的同時,關注“沉默的極少數”,積極探索高質量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途徑,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推行社區救助顧問制度,讓社會救助更加全面、深入
2019年5月1日《上海市社會救助條例》實施后,上海的民生保障力度不斷加大,符合條件的居民已經實現應保盡保。“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個別群眾不了解救助政策,不知該申請哪些救助,以至于沒有享受到政策。”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李勇介紹,對于這些“沉默的極少數”,2019年市民政局推行了社區救助顧問制度,在長寧區先行試點。
如何精準救助“沉默的極少數”?長寧區作為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創新措施廣受關注。據長寧區民政局局長章維介紹,長寧區擴大了社會救助目標群體,將教育就業、社會保障、身體健康、社會融入、生活狀況等納入貧困測量指標,構筑社會救助“四圈”防線:第一圈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第二圈為低收入家庭,第三圈為支出型貧困家庭,第四圈為特殊困難家庭。此舉讓長寧區救助信息數據庫的目標瞄準對象從原來以低保家庭為主的約6000人,拓展至3.5萬人,從占全區戶籍人口的1%擴大至6%。這一擴大救助范圍、致力于解決相對貧困的探索,得到了長寧區委、區政府的全力支持。
由解決絕對貧困向解決相對貧困轉變,意味著社會救助工作的模式和機制都要創新。長寧區組建起一支由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人員、居民區救助人員和專業社工組成的社區救助顧問團隊,并搭建了“線上智能顧問”和“線下站點顧問”兩個平臺。
“社區救助顧問不只是介紹政策,而是一戶一策的陪伴式、長效式、全程式救助幫扶。除了物質救助,社區救助顧問還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多種服務,形成‘賦能包’,促進困難對象個體發展。”章維介紹道。
這支新組建的隊伍已擴展至300多人,他們對140多條救助政策進行梳理,對7000多名救助對象精準評估,鏈接了860多家社會組織的公益服務,重點幫扶救助了150余戶困難家庭。
長寧區新涇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主任高韻添從事救助工作多年,她告訴記者,在社區救助顧問的陪伴下,新涇鎮有兩戶困難家庭的孩子在疫情期間堅持學習。今年一個考入了復旦中學,一個考入了華東師范大學。在社區救助顧問的指導下,一位殘疾姑娘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收獲了美好的愛情。“陪伴是一種溫暖的力量,在關鍵時候可以讓困難群眾走出困難的步伐更加堅定。”
今年,在長寧區成功試點的基礎上,上海市已全面推行社區救助顧問制度。
構建“一網統管”大數據平臺,讓社會救助更加精準、智能
“以前是人找政策,現在是政策找人。”李勇表示。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讓“政策找人”成為可能,讓政府部門主動作為更加精準。
上海民政系統以全市“一網統管”建設為依托,建設民政業務“數據海”,打造民政業務數據資源庫。根據“數據海”項目,上海建立“多重困難家庭篩查”模型,以家庭困難成因為參數構建模型。對生活(經濟)需求、身心健康需求、家庭關系需求、家庭照顧需求、就業需求、重大變故(緊急事件)應對需求等6方面15單項指標“打分”,分值對應家庭困難程度,分值越高,受到“社區救助顧問”等專業力量關注的程度就越高。
在社會救助領域,上海不少區正通過“一網統管”民生大數據平臺,精準識別困難群體。
徐匯區民政局著力構建“一網統管+精準救助”工作模式,將政策主動送到居民家中,把救助服務送到百姓開口之前。該區“一網統管”精準救助場景,將民政、人社、醫保等14個條線,1600萬條民生數據匯聚在一起,為家庭、個人打上45類標簽,通過勾選一項或多項民生體征標簽,根據家庭致困精算公式,智能識別困難群眾中“沉默的極少數”,并由系統智能派單給社區工作者。
“今年疫情期間,我們將低保家庭應屆大學生就業幫扶納入‘一網統管’精準救助場景,精準識別50多名低保家庭應屆大學生,依托社區就業援助體系,幫助這些大學生順利就業。”徐匯區民政局副局長張蓉介紹。
靜安區臨汾路街道開通具有靈敏觸發機制的“數字駕駛艙”,一旦患有重病大病居民到社區事務受理中心辦理醫保登記,“數字駕駛艙”即刻“觸發”,自動調取數據,經過系統分析,如果發現居民存在因病致貧風險,系統將自動向居委會推送提示。救助工作人員在收到信息后,上門了解居民情況,并指導其申請救助。
動員社會力量共織“安全網”,讓社會救助更加精細、豐富
在嚴格執行剛性政策的同時,上海高度重視社會力量參與,將政府的9項救助與社會力量參與進行有機整合,形成“9+1”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有效動員社會力量共織社會救助“安全網”。
如何從單一的物質救助向綜合發展型救助轉變,分層分類滿足困難群體的需求?多年來致力于社會救助工作的上海申愛社工機構負責人張粉霞認為,除了幫助困難群體匹配政策,更重要的是為他們鏈接資源、搭建橋梁,解決發展需求。
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不僅使上海社會救助的資源更加多樣,而且使服務內容更加精細、服務形式更加豐富。靜安區民政局開展“橋計劃項目”,攜手上海申愛社工團隊設立“社工服務關愛熱線”,完成對1692人的關懷服務,與困境家庭線上溝通1615次。疫情期間,在線上發起“一只口罩的助力”及“兩小時的伙伴”志愿者招募活動,社工及志愿者合力將近300只捐贈口罩送到40多戶困境家庭,為52戶困境兒童提供線上課業輔導及成長關懷服務,累計服務時長達1624小時。
記者在閔行區了解到,該區對慈善超市進行社會化運作改革,搭建起社區扶貧幫困新平臺:全區18個慈善超市每年開展社區公益活動2500余場次,與區域內160戶特殊困難家庭結對幫困,為部分自閉癥患兒家庭提供家長和孩子雙就業崗位。疫情期間,慈善超市還為近萬戶居家隔離居民每天提供“一站式”生活物資配送服務。
浦東新區在區域化黨建大格局之下,民政部門與黨建部門聯手,實地走訪了解困難群眾需求,并將困難群體的個性化需求通過“微心愿”項目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由愛心企業或個人認領,將共性需求依托項目化運作,為社會組織、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參與社會救助搭建了通道。
據悉,在進行上述實踐創新的基礎上,下一步,上海市將繼續深入探索“發展型救助”體系,使社會救助工作更加吻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破解相對貧困問題的需要,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提供持續穩定、精準有力、牢固可靠的民生保障。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