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一村 程 楠
8月20日下午,翻看著桌上厚厚一沓、擺放整齊的108位受助者項目公示資料,中國慈善聯合會副秘書長陳冬青告訴記者,“他們真的就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默默無聞地堅守著自己的崗位,每一個人都沒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卻又讓人有說不出的感動和敬意。”
“他們就像空氣,存在的時候可能感受不到,一旦失去,我們的生活就亂套了。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為社會服務中,不顧安危、不畏艱難,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需要政府認可、社會暖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騰訊基金會)關愛保障行動負責人張海若說,她和同事們對這個項目傾注了感情。他們,就是抗疫一線上的志愿者、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者、湖北養老機構的工作者。巡查值守、消毒測溫、安撫疏導、送菜送藥、照顧失能老人……承受著疫情的重壓,做著平常不斷重復的工作,這些基層工作者一天又一天地堅持和付出,疲憊又堅毅。據民政部統計,全國有近400萬名城鄉社區工作者,奮戰在65萬個城鄉社區的疫情防控一線,平均6個社區工作者守護1個社區,每個社區工作者要面對350名群眾。同時,全國有千千萬萬名志愿者、社會工作者、養老機構的工作者用樸實的抗疫行動詮釋著社會服務精神。讓“為眾人抱薪者”永不獨行。民政部、騰訊基金會3月5日聯合啟動“攜手同心助戰疫——志愿者、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湖北省養老機構工作者關愛保障行動”(以下簡稱關愛保障行動),用“專屬保險+關愛補助”的方式支持和關愛抗疫工作中的基層工作者。騰訊基金會為該行動提供資金支持,并與中國慈善聯合會、騰訊微保共同執行。截至目前,已經有108位基層工作者家屬獲得保障金,約30萬基層工作者領取了公益保險。
“大家想一起為這些可敬的普通人做點實事”
2020年的春節,隨著疫情蔓延,沖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運送物資的志愿者、堅守在工作崗位的街道干部、掛滿代購藥物袋的社區網格員……越來越多的“逆行者”擋在前面,把我們和病毒隔開。2月7日,騰訊宣布設立15億元戰疫基金,其中3億元為“致敬戰疫人物基金”,救助對象包括投身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城市守護者、志愿者等。張海若說:“疫情緊急,我們雖然迅速設立了戰疫基金,真心想為這些‘逆行者’送去關愛,但能力和精力有限,在項目的具體落實上仍然有很多難題。有了民政部提供支持,特別高興。”接下來,是大家印象深刻的一段“持續加班”時間。無論是中國慈善聯合會,還是騰訊基金會,雙方抓緊設計方案,反復溝通,都想讓項目盡可能完善,快速幫助到基層工作者。3月5日,關愛保障行動方案正式出臺。具體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全國因參與疫情防控而感染或犧牲的志愿者、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湖北省養老機構工作者提供關愛保障金。其中,重癥、危重癥新冠肺炎感染者可優先獲得5萬元保障金,身故者家屬可獲得25萬元保障金。第二部分,向全國參加疫情防控的志愿者、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湖北省養老機構工作者提供專項保險保障。受助者均可在線自主申請,免費領取。領取成功后,若感染新冠肺炎,重癥危重癥患者將獲得5萬元保障,身故者將獲得25萬元保障。“大家都是抱著公益心在推進項目的順利落地,想一起為這些可敬的普通人做點實事。當大家都在聚焦醫護人員的時候,關愛保障行動迅速地關注到了為抗擊疫情奉獻很多又很沉默的基層工作者。一方面,補助金和公益保險能防范和緩解他們的風險和困難,更重要的這代表著政府和社會對他們工作的認可。”張海若說。
“能通過自己的工作給他們一些幫助,就很欣慰”
視頻連線的另一邊是一個正在讀大學的內蒙古包頭女孩,當她讀到承諾書里媽媽的名字時,已然泣不成聲。媽媽滕逸鶴是一名社區工作者,在這次防疫中因為勞累過度導致心源性猝死,不幸身故。“當時我一邊聽她讀繼承人承諾書,一邊不由自主地跟著流眼淚。她很難過,我也很難過。”中國慈善聯合會培訓部副主任靳柳慧說,為確保項目執行公平公正而設立的法定繼承人宣讀承諾書環節,是必須進行的,但卻又是如此“心痛”。中國慈善聯合會培訓部主任趙楠動情地說,審核這些受助人材料時,都是一些質樸簡單的文字,讀起來平平淡淡,但在視頻回訪的時候,“很多受助人家屬在讀到親人的姓名、身份證號的時候都會流淚、哽咽,身體會發抖。那一刻,語言是那么空洞,我們只能靜靜地等待,等他們心情平復再繼續,也算是一種安慰。有時候覺得很無力,但是又想到能通過自己的工作給他們一些幫助,就很欣慰。”在中國慈善聯合會,記者詳細了解了項目的執行過程。從民政部下發通知,到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項目對象主動申請關愛補助和專屬保險;從受助人本人或家屬填寫申請表,到認真核實受助條件;從發放慰問金到項目回訪……每一份材料審核、每一個受助人公示、每一次補助金撥付都透明扎實,材料審核和內部工作流程詳細規范,專業化的慈善執行力確保每一分善款都準確落實到位。江西省遂川縣營盤圩鄉營盤村處于兩省交界處,人流車流較大,屬于疫情防控的重要關口。村主任黃信忠除了每天要不斷詢問村民的身體狀況,還要克服終日高寒雨雪的惡劣天氣,到卡口值守,一值就是12個小時。在堅持一段時間后,他明顯感到身體不適,心慌心悸冒汗的癥狀也越來越嚴重,可是工作實在太緊張了,他總是不放心離開崗位。他答應家人,“3月5日值完班就去醫院”,可是哪承想,5日凌晨,他突然發病,因心肌梗塞倒在抗疫一線,年僅45歲。藍天救援隊江蘇機動隊隊長許鵬的最后一條朋友圈是美麗的謊言:“孩子要乖,爸爸去武漢打怪獸!”,讀來令人淚目。2月21日,許鵬在運送抗疫物資途中遭遇車禍,不幸去世,年僅39歲。此前,他在武漢做志愿者,已經連續工作了16天,每天奔波十六七個小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玉東新區茂林鎮湘漢社區,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正有序進行,而工作隊伍中卻再也沒有社區黨總支組織委員、居委會副主任陳繼國的身影。連續工作31天后,陳繼國于2月26日凌晨倒在抗疫一線,生命永遠定格在53歲。他是一位有著34年黨齡的黨員,也是一名退役軍人,常把“沒有大家,何來小家”掛在嘴邊,沒日沒夜地沖鋒在抗疫一線。“我曾多次勸父親休息一兩天,可他總說‘疫情還沒過去,我怎么能休息’。父親不在了,但他的言行是我一輩子的財富。”女兒陳波梅說。…………“這些受助人里,從20多歲到60多歲,各個年齡段都有。有連續工作三四十天沒有辦法回家的大隊書記,有在防疫崗位上堅守的社區居委會主任,還有家里兩個孩子、最小的只有1歲卻再也等不到爸爸回家的志愿者……他們就是我們身邊每個家里的頂梁柱,我們愿意多為他們做點什么,讓項目更高效更公開,讓他們和家人感受到政府和社會的敬重和暖意,這才對得起他們平凡而偉大的付出。”陳冬青說。
“未來,政府和社會力量有更多的合作空間”
“前不久我參與了一次后疫情時期養老服務培訓‘直播授課’,全國6.5萬養老機構工作者在線收看,瀏覽量330萬。”9月5日,記者連線了關愛保障行動的受助人——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社會福利院老年公寓負責人熊承剛,他的聲音充滿著工作的干勁和對生活的熱情。很難想象,從2月初感染新冠肺炎到4月中旬出院,58歲的熊承剛經歷了怎樣的痛苦和煎熬,他卻樂觀地說:“已將這段記憶封存。”作為默默堅守20余年的養老領域領頭人,熊承剛和同事們用專業和敬業一起創造了養老服務的“江福模式”,在疫情的艱難情況下還參與了民政部養老機構疫情防控指南的擬定。“我能幸運地扛過來,就想為老人多做點事。”熊承剛告訴記者,這個項目讓他很“暖心”,體現了民政部、騰訊基金會對處在抗疫一線的基層工作者的關懷和支持,對后疫情時代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也有精神提振作用,能讓社會上更多的人關注養老服務。關愛保障行動最大特色之一就是第一時間響應了中央的關注點,看到了社會的需求點,針對像熊承剛這樣的普通基層工作者群體的關愛在別的項目里面是沒有的。行動迅速、保障范圍廣、力度大,投入的資金也多,保障金和公益保險的創新設置實現了抗疫各階段的無縫銜接。“項目設計的角度比較獨特,專門針對平凡、普通的人的關愛是一個亮點。讓他們在奉獻的同時是有保障的、沒有顧慮的、能夠持續的,這才是項目實施的可貴之處。其實,他們是我們平時很少注意的群體。能夠關注到他們,說明民政部和騰訊基金會在前期細致的調研上確實是下了功夫的。”陳冬青說。騰訊基金會秘書長葛燄說,項目關注的是凡人英雄,他們不在什么重要崗位上,但是我們抗擊疫情的階段性勝利就是由無數這樣小小的堅持、無數這樣的不懈努力一個個累積起來,才成為偉大的豐碑。同時,這個項目也是政府和社會力量成功攜手的公益實踐,多方優勢互補,讓關愛保障行動實現了良好效果。“如果一個公益項目既滿足了政府關心群眾的需求,又契合了企業文化建設,還實現了慈善組織資金的最佳分配,找到三方的共贏點、共生點,那么這個善事就會做得長遠。”中國慈善聯合會有關負責人評價說:“未來,期待慈善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跟政府有更多合作的空間。”葛燄告訴記者,基于關愛保障行動的成功經驗,民政部和基金會將再一次聯合行動,疫后心理援助項目——“騰訊公益·五社聯動·愛滿荊楚”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近期將正式啟動。項目由民政部指導,騰訊基金會計劃出資5000萬元,湖北省慈善總會具體執行。項目將針對湖北當地部分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家庭、病亡者親屬、受疫情影響的特殊困難家庭、一線社區工作者及醫護人員家庭等存在社區融入、社會支持等困難,引入專業社會工作力量,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專家點評
面對疫情新常態,慈善組織需精進有為
在疫情將在一定時期內與人類共存的現狀之下,慈善組織當精進有為。因疫情應對乃至由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將使社會問題更為集中凸顯,其中最為關鍵的依然是扶貧減貧問題。
慈善組織需密切關注因疫情受到重大影響的群體,他們或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或因疫情導致家庭主要勞動力死亡或者喪失勞動能力,或因失業、個人或者家庭負債過重而導致資金鏈斷裂等因素而陷入貧困狀態。當政府調整相關政策,以民生為重之時,慈善組織也應積極研究社會問題的成因,研發公益項目。
當然,對于宗旨多元的慈善組織而言,這只是“窺豹一斑”。希冀各慈善組織在恪守宗旨的同時,投入到這一歷史時期中來,盡一份心力,點燃希望。
——北京大學非營利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
中外大多專家的預測,都提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可能成為一個長期任務。在目前疫情較為平緩的時期,慈善組織除了組織自身的反應性、回應性、專業性等能力建設,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
其一,政府與社會協作的疫情反應與應對機制。2013年雅安地震救援提供了政府與社會力量協作抗災的有益經驗,這種機制有必要常態化建設起來。
其二,疫情的長期影響將是一個全方位的治理問題,對各個領域的慈善組織而言,都有必要基于新時期進行戰略反思,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納入疫情后時代的特征,更好參與到社會治理中。抗疫長效機制中慈善組織大有可為。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
在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許多社會組織運用互聯網技術參與其中。從社會組織的管理部門和行業發展的支持部門的角度,也應該在這一個大的趨勢上思考未來應該制定什么樣的政策來適應新的發展。
一是鼓勵現有的互聯網技術公司發揮技術優勢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尤其是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時候,打通企業參與的渠道;二是培養社會組織急需的數字化人才;三是有組織地篩選一批已經運用數字化技術的公益項目,提煉為案例和模式,進行推廣;四是提出一些當下面臨的需要動員社會力量解決的社會問題,邀請社會各界提供解決方案。
——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我國的互聯網慈善逐步走向興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等一大批慈善組織在互聯網時代誕生和成長,其運作模式具有強烈的互聯網痕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部分人處于宅居狀態,工作、學習和生活完全依賴網絡,傳統公益參與方式受到限制,進一步推動了互聯網慈善組織的流量增長。未來,互聯網慈善組織將充分發揮其運作模式靈活、技術資源豐富、問題意識敏銳的優勢,成為我國公益領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徐家良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