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彥川 通訊員 常俊卓
9月20日,歷時三天的第八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以下簡稱中國慈展會)在深圳落下帷幕。本屆中國慈展會緊扣“決戰脫貧攻堅,共創美好生活”主題,依托展示交流、研討會議、資源對接和配套活動等板塊設置,重點展示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在脫貧攻堅領域的實踐經驗、機制模式和突出成果,在辦展思路、辦展舉措、辦展實效、宣傳推廣、展會服務等方面都邁上了新臺階。
據初步統計,本屆中國慈展會吸引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港澳臺地區的1966家機構、項目,以及1969種消費扶貧產品參展。展會期間共達成意向對接資源逾135.2億元,其中,17個扶貧項目(含扶貧產品訂單采購)實現資源對接,總金額逾82.2億元;促成重大產業扶貧投資項目6個,投資總額達53億元。
匯聚慈善力量,集結減貧脫貧的中國方案。2018年-2020年,中國慈展會連續三年聚焦“脫貧攻堅”,在推動慈善事業創新發展、助力全面實現小康中做出積極探索,匯聚磅礴的社會力量,有力促進慈善扶貧資源的有效對接,在助力脫貧攻堅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圍繞展會主題,本屆中國慈展會設置了脫貧攻堅成果館、消費扶貧產品館和美好生活體驗館,重點展示社會組織、愛心企業等社會力量在參與脫貧攻堅中的典型案例、創新模式和突出成果,為凝聚慈善力量、接續推動鄉村振興等更廣泛的社會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和成功的路徑參考。據初步統計,展會期間現場參觀、參會公眾近11萬人次,線上瀏覽和參與直播帶貨、媒體直播等在線互動人次逾4045萬。
引領價值導向,合奏社會扶貧“交響曲”。本屆中國慈展會研討會議板塊緊扣脫貧攻堅的時代命題,立足全球視野,重點打造了一場引領價值導向的國際公益主題研討會,組織開展10場縱深研討理論與實戰的分議題研討會和11場分享實踐技巧的社群圓桌派活動。研討會匯聚了200多位國內外關注減貧脫貧領域的專家學者,全面總結、梳理、提煉我國扶貧開發的智慧成果與經驗模式,研討回應慈善力量參與減貧脫貧、鄉村振興、突發公共事件和應急救助中的有效機制等熱點議題,實現了既有前沿洞察、又有實戰指引的研討愿景,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緊扣脫貧需求,打好線上線下“組合拳”。本屆中國慈展會圍繞特殊貧困群體的脫貧需求與長遠發展,探索實現線上線下雙推進、資源服務全賦能的資源對接模式。線上,與騰訊公益、新浪微公益等民政部指定的互聯網募捐平臺合作,為22個扶貧項目開設專題籌款頁面;同步推出“鄉村振興”專題訓練營系列課程,為貧困地區的參展機構和項目提供專業支持;針對扶貧產品,聯合淘寶、抖音等直播平臺,攜手19名網絡主播和明星名人,開展“好物出山”直播帶貨活動,為貧困地區扶貧產品拓寬銷路。線下,通過項目路演、信息發布、扶貧產品展銷推介等方式,開展了110場活動,為扶貧項目和消費扶貧產品鏈接相關慈善資源。
公益融入生活,引領美好生活的新方向。在品牌配套活動上,本屆中國慈展會繼續舉辦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中國公益映像節。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共收到772個項目申報參賽,遴選產生30個金銀銅獎項目、3個特別獎與25個資源聯動獎項目;中國公益映像節共收到469部公益影像作品申報,評選出51部記錄脫貧攻堅和反映社會各界參與疫情防控的感人影像作品。展會期間,還舉行了第五屆鵬城慈善獎暨2019年度深圳慈善捐贈榜發布會。
在總結發布會上,組委會辦公室為本屆中國慈展會最具創意、最具人氣、最佳互動、優秀新銳參展機構,優秀扶貧項目合作伙伴、2020年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金銀銅獎獲獎項目、“滿天星”計劃優秀合作伙伴、消費扶貧共建伙伴、公益合作伙伴、卓越貢獻單位頒發獎牌,并為第八屆中國慈展會展示設計委員會頒發感謝狀。
展會現場好創意“吸睛”
索取項目手冊、咨詢項目內容、洽談合作……展會期間,各個展臺都熱鬧非凡。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展板上,有網紅直播間的畫面,有微信對話體的項目說明,充滿了現代氣息。展廳里的“公益廚房”展示了咸鴨蛋粥、大地壽司等入圍全國紅十字系統第二屆眾籌扶貧大賽決賽的扶貧農產品,感興趣的觀眾可以品嘗,也可以掃碼購買。憑借這些走心的設計,該基金會一舉捧得“最佳互動參展機構”和“最具創意參展機構”兩個獎項。
19日上午,深圳市慈善會在展館主辦“金色九月·點亮深圳”關愛腫瘤患兒項目路演,主講人感人至深的演講讓觀眾動容。19日下午,該慈善會又約請一名佩戴智能假肢的青年現場展示書法技藝,他略加思索,就可以借助智能假肢寫出漂亮的毛筆字。憑借用心辦展,該慈善會收獲了本屆中國慈展會的“最具人氣參展機構”獎項。
江西省慈善總會獲評“最佳互動參展機構”,今年他們主打的扶貧展品是 “南屏福”狗牯腦茶。民政部駐江西省遂川縣湯湖鎮南屏村第一書記蔣敏說,民政部捐贈280萬元資金幫助南屏村籌建湯湖南屏民富茶業有限公司,實現了狗牯腦茶從殺青到烘干全部工序的自動化、連續化、清潔化。該公司一躍成為遂川縣唯一一家示范性、標桿性茶葉企業。“我們要做出品質,讓消費者相信扶貧產品的質量也是有保障的,是值得買的!”蔣敏表示,該項目將帶動南屏村1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產增收。
傳統的手工項目也很搶手。“我們的‘笨爸爸手工坊’項目旨在通過手工制作提升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參與,截至19日下午,已經有5家機構與我們達成合作意向!”來自河南省洛陽市陽光社會工作中心的郭曉利說。
精彩路演方案具體新穎
9月19日,中國慈展會的一個重頭戲——2020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決賽路演會“開鑼”。29位全國30強選手用盡渾身解數推介項目。
面對鐵面無私的“倒計時”和評委們尖銳的問題,優秀的選手從容不迫,對答如流。最終,“善才種子縣域公益組織支持服務計劃”“活化納西傳統文化,創新地域特色發展”等10個項目獲得金獎,“千島湖水基金——千島湖流域生態可持續發展探索”等10個項目獲得銀獎,“數字助農項目”等9個項目獲得銅獎。
“‘善才種子’項目希望采用政府、基金會、社會服務組織合作的方式,從課程提供、規范指引、小額資金資助等方面著手,以三年為周期,培育省內50家初創期縣域公益組織,使其中約30家實現組織治理制度化、組織服務規范化、服務項目品牌化、區域公益生態化,達到3A級社會組織的水平,成為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以總分第一獲得金獎的選手、來自福建省同心基金會的饒冰潔說。
“參賽選手的表現振奮人心,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希望在前!首先是大家都能從解決社會問題的角度來思考公益項目的設計。這是公益慈善事業繼往開來的一個重要標志。其次是項目設計的專業化程度有較大的提高。各位大獎賽選手無論是從項目背景闡述、問題界定和分析,還是項目的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核算分析,都做到了專業化和標準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步。最后,每個項目的解決方案切實可行,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尤其是對于公益項目如何實施、如何完成、如何達到目標,都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大賽評委、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副院長黃浩明教授說。
“今年是第二次做此項賽事的評委,感覺選手們的表現很驚艷。選手們路演的能力非常強,大家都很從容。”大賽評委黃勇說,在幾年前,路演還是內地機構選手的短板。
展會主辦方還組織開展了中國公益映像節等配套活動,以及TIFP公益新力量計劃、百縣百景、好物出山、創“益”地圖、“美好生活調研員”“小小公益體驗員”等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公益體驗活動,以更具互動性、藝術性的表現方式向公眾傳遞公益理念,加深公眾對公益慈善的理解和共鳴,讓公益慈善更好地融入生活。“扶貧產品有市場,扶貧才能有長效”“讓慈善成為一種時尚”“讓大眾為自己的公益價值觀買單,從自益、互益走向利他”成為本屆中國慈展會的熱門話題。
學習交流共促慈善事業發展
在展示交流的同時,中國慈展會也成為各地民政部門和公益機構一個重要的學習平臺。
“請在呼和浩特找一個具備條件的社區,探索如何鏈接律師資源,為社區居民開展公益法律援助。”9月19日上午,剛到任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不到一個月的副廳長傅彬,在帶領自治區民政系統及慈善組織的參會代表到脫貧攻堅成果館參觀時,受到啟發,現場就布置起了工作。據介紹,為學習全國各地在慈善領域的經驗,今年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組織53人參加了本屆中國慈展會。
“今年是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第二次參加慈展會。中國慈展會是交流展示、理念傳播和資源對接的平臺,也是慈善行業一年一度的盛會。通過參加慈展會,基金會可以學習其他慈善組織富有創新性的經驗做法;同時也希望借力慈展會,和更多的慈善力量交流合作,共同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秘書長繆瑞蘭說。
“我們來了四個人,分成兩組,一組在展位展示項目,一組到其他展位交流經驗、洽談合作。”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玖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張南妹說。
瑤山善行聯合會、深圳市游友教育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等公益機構雖然已經小有成就,但也都帶著學習的心態來到中國慈展會與同行交流學習。
亮點紛呈地標建筑為展會添彩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今年主辦方首次在展會前舉辦“云展覽”,開設“會議活動直播間”,激發招展參展“云動力”;重點遴選22個扶貧項目進行線上眾籌,吸引10萬余人次參與捐贈。通過開發設計移動端小程序、VR看展、會議活動5G直播、電子導覽圖以及資源對接榜單實時展播推送等創新方式,本屆中國慈展會全力做好路線規劃、觀展指引、活動排期、意見反饋,實現了信息推送智能化、資訊傳播實時化的目標,開辟了云端辦展的新途徑,將疫情導致的辦展“痛點”轉為 “創新亮點”。
9月19日20點50分,記者看到“決戰脫貧攻堅,共創美好生活”一行醒目的金色大字在深圳市地標建筑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電子屏上不斷滾動。據介紹,展會期間其電子屏上還打出了“關愛腫瘤患兒 救助困境兒童,共建中國公益慈善之都”的公益廣告。而在展會開幕前,“深山出好物,消費助出山”“無需跋山涉水,也能與愛同行”等公益廣告已頻頻出現在樓宇電子屏和公交車車體上,構成“展外之展”。
此次參展的項目有很多是平臺型項目。目前平臺型項目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即便平臺很好,打造的故事也很好,但如果平臺本身的知名度不高,它的使用率就有限。“我建議,在推廣平臺上要比搭建平臺下更大的功夫!”黃勇在發言中的這句話,既映襯出了中國慈展會的巨大價值,也指明了公益慈善事業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展示慈善成效,講好慈善故事。期待下一屆中國慈展會能辦得更好,期待更多的公益組織在中國慈展會平臺上更充分地展示自己,贏得滿滿的收獲!
2019年全國共接收境內外款物捐贈1701億元
《2019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于19日發布。該報告指出,2019年全國共接收境內外款物捐贈1701.44億元。其中,內地接收款物捐贈共計1509.44億元,同比增長4.88%。人均捐贈107.81元,比去年略有增加。我國香港地區接收捐贈約164億元,同比增長2.5%;我國澳門地區接收捐贈約28億元,同比增長12%。
2019年,捐助的物資主要涉及醫藥用品、食品飲料、圖書軟件等類別。投向教育、扶貧和醫療這三個領域的資金位列前三,捐贈額分別為440.31億元、379.02億元、272.23億元,合計占捐贈總量的72.32%。企業捐贈款物931.47億元,同比增長4.56%,占捐贈總量的61.71%。個人捐贈達398.45億元,同比增長10.54%,再創新高。全國20家互聯網募捐平臺匯集的慈善捐贈超過54億元,同比增長68%。
同日,中國慈善聯合會在第八屆中國慈展會現場發布了《慈善組織信息公開指南》《慈善組織新聞發布指南》《公開遴選公益創投運行指南》三項團體標準,并于當天起正式實施。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