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為民政部第四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近年來,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以“‘五鄰社’鏈接社區資源,契約化推動依法治理”為主題,深化“五鄰社”組織平臺作用,探索運用“契約化”手段鏈接盤活社區資源,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機制。越城區不斷延展黨建引領的“契約化”基層治理模式,面對疫情“大考”,充分發揮實驗區創建中前期積累的試點成果和優勢,不斷完善疫情防控工作,在紹興古城中奏響“契約合唱”。
本報通訊員?黃國祥
近年來,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積極打造社區黨建“契約化”工作,由“組織簽約”到“人人契約”,不斷夯實“黨建契約”共建,豐富“社區契約”內涵,推行“人人契約”實踐。作為紹興市主城區,越城區共有114個城市社區,建有452個社區基層黨組織,引導67108名機關黨員干部簽訂“人人契約”志愿服務協議,在重點工作中發揮帶頭作用的“契約”承諾書。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越城區積極踐行“契約化”推動社區治理,組織各級黨組織、黨員干部、社會組織、居民群眾力量沖鋒在疫情防控一線,將各方資源和力量匯聚在一線。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總體戰提供了堅強保障和實踐成果。
“共建契約”凝聚組織力量
大年初一早上,越城區民政局局長陳繼瑞剛吃完早飯,手機突然響了。他拿起手機,看到了區委辦的通知:疫情防控進入一級響應,要求各單位部門列出清單,到各結對社區幫扶。
20分鐘后,陳繼瑞已經坐在辦公室。在這之前,他第一時間發出通知,召集班子成員商討值守與幫扶方案。1小時后,全局工作人員到崗到位進入一級響應,各科室單位除留守人員外全員到結對共建社區幫扶。
同樣接到上級通知的鑒湖社區黨委書記呂瑞芳,此時正在為小區進出口多、卡口設置難、防控人員大量不足等難題而一籌莫展。不久,她看到社區門口突然停下七、八輛車,越城區20多名機關工作人員站在她面前,等候工作分配。這讓呂瑞芳揪著的心一下子放了下來。
按照呂瑞芳的分配指令,這20多名機關干部迅速進入疫情防控角色:起草宣傳稿、收集卡口搭建物料、聯系通知社區志愿者、設計通行證、張貼標語拉橫幅、搭建卡口……一直忙活到很晚。在這些下沉黨員干部的支持下,鑒湖社區迅速完成封鎖30多個小區出入口、動員40多名社區志愿者參與、張貼近1000張標語、發放5000多份宣傳單、搭建13個卡口篷、收集20多個測溫器、摸排出40多戶困難家庭、制訂機關干部卡口幫扶值守表等一系列工作,為全面迎戰疫情奠定了扎實的工作基礎。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越城區在疫情暴發后,充分發揮部門聯動能力,在區委組織部、機關工委、民政局、教育局等部門促動下,組織600余家部門、企事業單位與鎮街結對共建,每天安排1/3以上機關工作人員投入一線幫助鎮街、村社工作,推動機關力量下沉,形成防控工作合力,協助鎮街開展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到村社擔任“宣傳員”“守門員”“代購員”,解決了村社疫情防控中人力、物力嚴重缺乏的困境。
“人人契約”匯聚群眾力量
由于正是春節期間,高校放學、企業放假、商鋪關門,居民回家過節,平時熱鬧非凡的鏡水社區一下子空了。面對志愿者缺乏、物資采購難、區域管理廣等問題,年輕的鏡水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胡菊萍犯了難。
她抱著一絲希望,打電話給鏡水社區五鄰社會長潘小娟、共建單位金政裝飾總經理王海彬、鏡湖蓮莊業主屠夏良,尋求人力支援。不到一個小時,這三個人帶來了20多名五鄰社理事單位成員和黨員干部,要求成立黨員干部突擊隊,參與社區疫情防控。在此之后,胡菊萍發揮在職、在冊、流動黨員的“五個雙向管理”機制作用,建立起臨時黨組織,帶動70多名居住在本社區的外來流動黨員干部參與到社區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中。
這是疫情發生以來,越城區組織開展“亮身份、履契約、抗疫情”活動的一個縮影。該區創新建立“H5亮身份”“點上報到”方式,組織全區2.3萬名黨員線上“亮身份”,4000余名區級機關干部、教師黨員到居住地村社報到,履行了一份艱難時期的“特殊契約”。
越城區還通過建立臨時黨支部,成立突擊隊、尖子班、紅色服務隊等,主動參與做好社區宣傳勸導、聯防聯控、信息收集、維護秩序等工作。在黨員干部的引領下,廣大人民群眾主動凝聚在社區黨組織周圍,共同組成抗擊疫情的人民戰隊,主動捐贈額溫槍和口罩、自發購買食品慰問社區工作者、主動要求參加志愿值守……有效形成了居民自發奮戰疫情的良好氛圍。
五鄰社組織鏈接社會力量
正月十五,紹興連續下了10多天的雨還完全沒有要停下的意思,天氣格外陰冷,但在越城區五鄰社總會一樓,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志愿者們快速有序地搶運由五鄰社總會下屬紅蔓薇國際、越釀工坊、沈園堂、品直多超市等理事會員單位籌集的5萬多元的慰問物資,這些物資將發放至各社區一線抗疫工作者手中。五鄰社總會會長蔣彩平、副會長胡國忠臨時上陣,充當司機、搬運工,分赴6個街道40多個社區,將慰問物資送到每個卡口工作人員手上,傳遞著一份份社會愛心。
在靈芝街道外灘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李莎牽頭成立了一支由社區五鄰社商戶聯盟成員單位組成的,提供代購、配送、理發、衛生保潔、心理疏導等服務的后勤保障隊伍,如紅蔓薇國際鏡湖店負責為居民進行免費理發,安鮮云為轄區內160余戶居家隔離、居家觀察對象提供免費代買、代送生活物資服務,沈園堂鏡湖店負責老年人健康檢測與護理,核工業檢測金華工程勘察院紹興分院則擔負起門崗人員的防護保障,靈芝衛生院醫生提供在線免費心理健康咨詢,還有其他多個單位則積極參與為值守人員提供就餐、生活物資等保障工作。
疫情期間,越城區樞紐型、支持型社會組織五鄰社聯合總會,充分發揮資源共享理念作用,指導114個社區五鄰社組織發揮駐地聯動作用,引導各方主體參與抗疫工作。據統計,該區共有9302名群眾服務在1173個卡點,160多家商企、130個“兩新”組織作為會員單位參與捐贈、慰問、后勤保障,共捐贈口罩、防護服、消毒劑等醫療物資和生活物品、食品價值超千萬元。五鄰社聯合總會還發動會員單位員工與專職社工到村社開展心理輔導、健康保健、免費理發、防控布點規劃等支援活動,凝聚起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強大正能量。
民主協商推動合力抗疫
大年初一晚上,在全城進入寂靜的時刻,北海街道金湖社區的會議室仍然燈火通明——一場由街道分管領導、共建結對單位、社區黨總支書記、物業企業、業委會負責人和社區居民代表共同參與的疫情防控動員與部署協商會議正在召開,會議主要圍繞如何設置卡口、人員憑證進出、外來人口管理、物質保障、人力支援等問題展開討論。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商討,編制防控作戰部署圖、憑紅黃綠通行證出入,人口摸排、特殊群體探望、回紹人員隔離14天的后勤保障等一系列工作研究確定完畢,并明確分工、落實責任。
疫情發生以來,越城區以社區、居(村)民小組為單位,分別召開了由業委會、物業、業主(居民、村民)等群體參與的民主協商會議,聽取多方意見,形成群防群治統一意見與分工,包括卡點設置、宣傳動員、文明勸導、通行證發放、生活用品采購、人員進出管控、回紹人員居家隔離、車輛停放等防疫措施。幾個月來,越城區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沒有發生一起因對抗村社防疫而引發的社會事件。一些如“憑紅綠黃證通行”“抗疫作戰圖”“民兵應急分隊”“廚師班“等科學有效的做法得到了推廣。
上下齊心,其利斷金;社會協同,合作共贏。越城區“‘五鄰社’鏈接社會資源,契約化推動依法自治”的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項目在疫情防控戰中得到了有效驗證,充分貫徹并踐行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精神。
鏈接:
“契約化”就是在工作中,堅持平等自愿、互促互進、貼近實際,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在充分尊重駐區單位黨組織意愿基礎上,共同簽訂《社區黨建共建契約》,統一“談約、簽約、亮約、履約、評約”五步工作標準,用契約方式規范各自權利和義務,齊心協力推進社區黨建。
“契約”內容涉及共建的方方面面:區、街道、社區三級上下聯動,各類駐區單位黨組織橫向聯結,形成條塊結合、協同用力的共建格局;完善組織運行機制、溝通協調機制和激勵保障機制;整合社區內黨員教育陣地、黨員志愿服務、黨員信息等各類黨建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增強共享的互補性;將社區建設、社區服務、社會治理等工作,融入社區黨建“契約化”共建,充分發揮社區黨建在城市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
“五鄰社”即鏈接社會資源、實施資源均等共享與業務指導功能的社會組織平臺。2016年-2017年,越城區在85個城市社區搭建了五鄰社組織平臺,2019年越城區成立五鄰社總會,以社會組織的形式組建了越城區五鄰社聯合總會,承擔起鏈接全區社會優質資源、實施資源均等共享與業務指導的功能。
評論:
高效能治理背后的“政社互信”
孟?謙
社會遭遇危機,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但比危機本身更糟的是在危機過程中社會應對失序、管理失靈,它會倍增危機效應,導致悲劇性的后果。相反,如果在危機面前社會管理保持有序有效,就有了應對危機并戰勝它的基礎。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中國各地為了抗擊疫情,采取了很多堅決乃至嚴厲的管控措施。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政府與社會同心同德,共克時艱,為什么有這樣的一致性?有人說是因為中國人“識大體、顧大局”,其實在這個道德層面的評價背后,還在于政社之間的相互信任,而“政社互信”是社會治理中最寶貴、最值得珍惜的東西。
在危機中,尤其是在疫情傳播的情況下,人們內心要承受相當大的壓力,作為個人要做好各種防護措施,但同時更需要來自周邊環境的支持,具體說就是形成共同抗疫的局面。這種局面并不能自然形成,也不會因簡單號召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社會多方相互信任才能順利達成。過去,總有人愛用“一盤散沙”來形容國人的國民性,其理由是說中國人太聰明,一事當前,愛打“小算盤”。事實證明并非如此,至少在這次疫情“大考”中,一盤散沙的社會管理呈現,絕對不在中國。中國人聰明不假,但算得清“大賬”的是社會主流,在抗擊疫情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不是“政社互斥”,而是實現了“政社互信”下的高度協同一致。
如何做到“政社互信”?在本版介紹的關于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抗擊疫情的報道中,可以有所體會。說到聰明,紹興人不遑多論是中國人中最聰明的群體之一,而紹興的社區建設一直以來也有著鮮明的人文色彩。在過去幾年中,越城區著力從培育“政社互信”的角度,深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在社區建設中,開展黨建“契約化”共建工作,探索“五鄰舍”社區服務創新,通過精細布局,充分整合社區中的各類屬地資源,相互開放、取長補短、互惠互利,有效推動了共建工作從單向幫扶向雙向服務轉變。同時,豐富傳統“契約精神”在新時期的新內涵,通過“談約”“簽約”“亮約”“履約”“評約”等步驟流程,不僅規范了社區建設中各個簽約方的行為,更為基層社會營造了良好的誠信守約的文化氛圍,讓傳統精神在新時代重煥光彩。其成果就是,形成了社會多方主體之間的互信,而“政社互信”尤其降低了基層治理的成本,提升了效能。
誠信守約的文化環境,造就了社會的“高信任度”,而其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在這場應對疫情的戰斗中,轉化為響應迅速,協同一致的抗疫行動。越城區各級黨組織、黨員干部沖鋒在前,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總體戰提供堅強保障。更為可貴的是,通過良性互動有效帶動了社會組織、居民群眾的參與,在社區層面,形成了“多方互嵌”、目標一致的共同體,而這也是“政社互信”最典型的價值體現。
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治的有效銜接與良性互動,是善治的體現,也是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實現政社之間的良性互動,在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實踐中,要善用自己的智慧。借此,“契約精神”“五鄰舍”的服務理念,為塑造新時期的社區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借鑒視角。同樣,在世界范圍內比較與評價在過去的幾個月中,發生在中國城鄉社區的抗疫行動,也為我們打開了重新認識中國式社會治理之道的新維度。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