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彥川
2018年以來,河南省民政廳落實民政部“牽手計劃”,引入9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在潢川、平輿、上蔡等9個革命老區縣,開展關愛特困老人和困境兒童的一對一幫扶活動。轉眼3年過去,“牽手計劃”成效如何?近日,記者采訪了承接“牽手計劃”服務的社工機構之一——信陽市祥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祥和”)在新縣、息縣、羅山、光山等地的項目開展情況。
助困境少年重返學校
2018年,“祥和”在羅山縣承接了面向困境兒童開展垃圾分類、心理健康、意外傷害預防等培訓服務項目。培訓活動帶來的改變是,一些厭學的學生重返學校,逃學、打架現象明顯下降,親子關系也有所改善。
羅山縣有個學生叫潘瑞(化名),母親在外打工,父親身體不好,爺爺奶奶年齡又較大。由于家里人照顧不到,致使潘瑞學習跟不上,心理壓力大,干脆輟學在家。
經過社工反復開導,潘瑞終于同意去上學了。為減輕家庭負擔,“祥和”負責人周俊峰幫助他聯系了洛陽一所可免費就讀的慈善學校。在老師教導下,潘瑞懂得感恩了,也更明事理了。“孩子經常打電話過來,語氣也不尖銳了,變化蠻大的,他寫的學后感以及講演稿,讓我們挺感動的。社工經常跟我們聯系,了解相關情況。”潘瑞的母親說。
息縣有兩名兄弟孤兒由姑姑負責監護,久而久之產生了自卑心理,與人說話總是低著頭,甚至放棄學業,一心要外出打工。社工進行評估后,決定鼓勵兄弟倆繼續完成學業,并最終成功說服弟弟張璞(化名)同意繼續上學。周俊峰把張璞送到學校,把一切手續辦好才返回。
今年6月29日,“祥和”去新縣箭廠河鄉戴畈村開展兒童防溺水安全教育,案例分析和游戲互動有聲有色,孩子們表現很踴躍。“周俊峰對社會工作的看法認識很到位,工作積極主動,也比較接地氣。”市民政局駐戴畈村第一書記陳孟輝對社工的工作評價頗高。
帶動老人邁出活力節拍
2018年9月,“祥和”進駐光山縣金通養老服務中心開展服務。社工陪老人聊天、教老人做健身操,為他們播放紅色電影,每逢傳統節日還動員旱船隊和幼兒園師生去表演節目。社工還鼓勵老人們參與種菜、做手工等力所能及的活動,并在臘八節組織健康之星、勞動之星評選。通過這些活動,老人們的眼里很快有了閃亮的光芒。
“趙阿姨退休前是一名醫生,后來因病半失能,孩子沒時間照顧,只能送她到養老院。由于教育和生活背景不同、缺乏共同語言,她不喜歡跟其他老人交流。我們進駐后很快注意到了她的孤僻,于是在做活動時總是邀請她參加,并有意安排她坐在前面。不久,她愿意主動給大家唱歌了,也交了不少朋友,彼此經常串門。”介紹了趙阿姨的案例之后,周俊峰感慨道,基層養老院精神層面的服務需要持續改善。
一個偶然的機會,社工們發現,91歲的楊爺爺盡管年齡偏大,但思維活躍,經常主動誦讀活動現場條幅上的字,還向社工表示很想借書看。進一步了解后,社工發現這位楊爺爺身體健康,思路清晰,而且還會寫詩。以此為契機,社工們安排了詩朗誦活動,楊爺爺率先上臺表演,社工現場為老人們唱了些老歌。受現場氣氛的感染,那些平時不怎么活躍的老人也紛紛要求表演節目。
周奶奶的胃不舒服,還有血壓高,每天吃一堆藥。有醫學教育背景的社工就教了她一些中醫健胃、降壓的方法。社工再次去養老院時,周奶奶聞訊一直站在門口,專門等著向這位社工致謝。
對金通養老服務中心的項目,省民政廳慈善事業促進與社會工作處二級調研員吳艷君這樣評價道:“‘祥和’的社工運用專業知識,為處于困境的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導、情緒支持和促進社會融入等服務,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讓公益和愛心永駐老區
在羅山、光山等地的養老院,護理員年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加上護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多,而院內條件又比較差,他們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工作缺乏熱情和耐心,經常疲于應付。項目社工便給護理員做培訓、做心理疏導,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會有老的一天,當護理員是光榮的、高尚的。隨著護理員認識的提高,他們的工作態度轉變了,給老人洗澡、洗衣服更加主動,說話也更加和氣,大嗓門越來越少。
“祥和”的工作贏得了各方面支持。光山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周國順到養老院參加集體慶生活動,打印店老板在縣里最好的蛋糕店為集體過生日的老人們定做了兩個尺寸最大的蛋糕,水果攤的老板聽聞社工要在養老院做公益,就額外送了些水果給他們。
“民政部‘牽手計劃’落地老區3年了,社工從無到有,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從小到大。下一步,我們將成立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孵化創新基地,力爭在全市形成體系!”信陽市民政局局長周強已經在為未來的社工服務作規劃。
2019年,“牽手計劃”項目在河南省開展了51期社會工作培訓,共培訓1300余人次,其中191名考取了專業社工資格,孵化出10個社工機構。2019年和2020年,民政廳投入福彩公益金455萬元,選派社工人才赴11個縣開展“三區”社工服務和陣地建設。幾年前在河南很多地級市都稀缺的社工服務,現在在豫南老區鄉村都已生根發芽。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