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 闖 通訊員 賈 彥 部建偉
提前研判、完善預案、持續作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山東省泰安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24小時值守在疫情防控一線,時刻為流浪乞討人員和臨時遇困人員提供生命健康和基本生活的保障服務。
“疫情期間,作為密切接觸流浪乞討人員和臨時遇困人員的窗口單位,我們的工作確實存在風險。”泰安市救助管理站黨支部書記、站長盛強表示,“作為黨員,作為民政救助人,我們深知疫情防控是當前的頭等大事,深感救助管理崗位的重要性,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的救助管理服務是我們應盡的職責使命。”
提前做功課,早研判、快行動
聽廣播、看新聞,是盛強工作之余的必選項。當在新聞報道中連續看到湖北武漢出現疫情后,他察覺到此次疫情非同尋常。考慮到救助管理站服務的對象流動性大、患病率高、自身衛生條件較差等因素,1月21日泰安市救助管理站即召開了站黨支部會議,對疫情的防控進行了討論和研判。為了以防萬一,當天就組織采購了一批非接觸式紅外體溫計、醫用口罩、手套等防護工具。1月22日,泰安市民政局下發《關于做好全市民政系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全站召開大會,按要求全面研究部署新冠肺炎疫情防范布控工作。
為了高效做好疫情防控,泰安市救助管理站制訂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應急預案》,成立了站內疫情防控工作應急小組,設置發熱隔離區。全站11名同志劃分為3個梯隊,每個梯隊至少安排兩名黨員,并對疫情期間站內人員出入、內部管理和請示報告等環節做了細致安排,以此健全站內應對突發疫情的防控體系。盛強表示,“我們盡力把疫情防控的每個環節抓實抓細,為的就是確保受助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有保障。”
實踐檢驗預案,再推演、再完善
1月28日、1月30日,泰安市救助管理站接連出現兩名自行來站求助人員有發熱癥狀的情況。值班工作人員均按照應急預案對其進行了妥善處置,兩位求助人員在就醫后排除了患有新冠肺炎的可能。一場虛驚后,盛強仍憂心忡忡。因為他在實際操作中也發現了應急預案的個別細節還不盡完善。比如,將體溫監測程序放在了入站檢查第一項,但檢測區域不是完全隔離的,給求助人員發放口罩時也存在接觸的可能。
1月30日當晚,泰安市救助管理站組織工作人員開會,將應急預案進行了全過程推演,及時修訂、完善了防控疫情應急方案的細節。“我們重新劃分了入站觀察區和應急隔離室,在求助人員入站時,要求其先在入站觀察區休息,自行佩戴提前準備好的口罩,測體溫,并要求其填寫求助原因。”盛強介紹,對于疫區方向的求助人員,工作人員會給予重點評估,半小時后對其進行二次體溫測量,確定無發熱情況再完成入站登記、進入站內受助。在救助不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求助人員時,要求工作人員必須穿防護服、佩戴口罩、手套、護目鏡。對于求助人員有發熱的情況,工作人員會聯系醫院派車將其接到發熱門診檢查,同時安排專人帶車跟進。在排除新冠肺炎情況后,求助人員由救助站接回站里繼續隔離觀察。如是疑似患者,求助人員則由醫院進行隔離觀察治療。
為了讓應急預案更科學、更專業,泰安市救助管理站還邀請了公共衛生專家幫助完善救助流程和應急預案。同時組織工作人員、護工、保安等對出現發熱癥狀受助人員情況進行實操演練,做到熟練掌握應急預案流程,增強各小組之間配合的默契,從而提高發現與處置發熱求助人員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疫情在站內傳播。
續航防疫戰斗力,重預防、保運轉
為了確保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阻擊戰,泰安市救助管理站一方面把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心放在預防上,另一方面則是在細化分工、保障救助管理站正常運轉方面下功夫。
疫情防控防是關鍵。為了將救助管理服務與疫情防控工作緊密結合,泰安市救助管理站將新進站求助人員與原在站受助人員實行分區管理,一日三餐送至應急隔離區后由受助人員自行領取。同時,要求站內護工、保安、工作人員每天上崗前測量體溫,工作全程佩戴口罩、手套;對站內受助人員加強體溫監測和觀察,確保體溫異常或有干咳等癥狀者能及時被發現;加強救助生活區的清潔消毒,保持受助人員居室衛生、通風;采購一批洗手液、消毒液,供工作人員及受助人員使用,督促受助人員餐前洗手,積極做好個人衛生。
站內細化分工,站外協調送返。鑒于目前疫情形勢特殊,為避免人員聚集,泰安市救助管理站專門制定了疫情期間值班表,每天白班6人在崗,晚上3人留守值班,確保救助管理工作正常開展。同時,通過市民政局申請車輛通行證,對因封路等原因滯站、身體健康、具備完全行為能力人員,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后護送返家,以緩解站內防控壓力。此外,泰安市救助管理站還加強了與市民政局、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衛健部門、疾控部門等方面的溝通聯系和信息報送,以確保及時了解疫情進展情況,把握救助防疫重點,全力防止疫情擴散。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