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回望2020天津:以民政之作為反射黨的陽光溫暖

時間:2020-12-23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2020年,天津市民政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用心用情打造了天津民生保障的新高地,用民政之作為反射黨的陽光溫暖。

聚焦黨建引領

2020年,天津民政工作堅決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高站位推動黨的決策部署在天津民政領域落地生根。同時,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最高政治自覺。

堅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將民生冷暖作為最重要的考量。為了制定更加精準、貼心的政策,天津市民政局黨組帶領黨員干部經常與群眾見面談心,了解民生需求。全市民政系統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開展了全員出動、全城覆蓋、長期堅持的“筑基”工程,在實時信息平臺的大屏上,2.9萬名民政黨員干部化成了一個個小紅點,不分晝夜地閃動在津沽大地的每個角落。在困難群眾排查解困項目中,共上門訪查了350萬戶群眾,發放421萬份民政政策一目清明白紙,填寫了160萬份有效問卷,解決群眾困難訴求1.7萬個,對2375戶邊緣困難家庭給予精準幫扶,調整完善了覆蓋救助、養老、社區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養老服務和社區治理項目中,訪查了全市1780個社區、900個老人家食堂,推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老人家食堂建設。在疫情防控專項訪查項目中,處級黨員干部一人帶一組包保一方,與16個區民政干部聯合,下沉到養老機構、街道社區,與基層干部并肩作戰,查問題、送物資、送服務。在殯葬專項排查項目中,深入推動《天津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落地實施,堅決排查違法行為及線索。為滿足群眾在清明、寒衣節時寄托哀思的心愿,推出網絡祭掃、代親拭墓、集體共祭、踏青遙寄等文明祭掃方式。

以完善政策創制為著力點,疏通政策層面堵點,逐個擊破民生民政領域難題。協助市人大修訂《天津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取消設立許可,增加醫養結合,明確各部門職責,加強設施統籌規劃,推動多種模式融合,為養老服務發展提供法治保障。推動出臺《天津市街道辦事處條例》,為街道辦事處依法履職、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法律依據。出臺了加強養老機構監管、完善分類救助、社會救助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改進規范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工作、村(居)民自治章程工作指導意見、節地生態安葬獎補等各方面一攬子含金量十足的民生保障政策。

把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歷史機遇,在推動政策創制、改革創新和試點示范等方面下功夫、謀突破,主動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動服務雄安新區建設。推動京津冀三地簽署《京津冀民政事業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和30個專項協議,推進“通武廊”養老服務試點工作,深化社會救助困難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合作,搭建社區、社工、社會組織、志愿者交流互動平臺,密切婚姻登記、骨灰撒海等社會事務領域合作和聯合執法工作,高質量打造了京津冀民政領域共享互聯、交流合作的協同發展品牌。

聚焦疫情防控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天津民政迅速啟動戰時機制,周密做好民政領域疫情防控,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不負黨和人民群眾的答卷。

拿出最硬核的措施——疫情突發時,迅速實行民政福利機構全封閉管理,嚴把入口、自我保護、監控“三道關”,協調配發口罩、體溫計、防護服、消毒液等防疫物資。進入秋冬季疫情防控后,堅持防患于未然,一方面主動消除隱患,對全市養老機構開展地毯式排查整治,對6000余名養老機構工作人員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另一方面做好應急預案,通過嚴格人員出入管理、備足物資、實景演練等方式提升綜合應對能力。

拿出最實在的幫助——為了緩解養老機構壓力,及時拓寬養老床位綜合責任險保險范圍,降低風險、保障運營。提前發放養老機構上半年運營補貼2744.5萬元,下達一次性防疫補貼497萬元,為養老企業減免租金約200萬元,與銀行合作推出養老信貸服務項目,幫助養老服務企業渡過難關。

守護最弱勢的群體——推出社會救助“直通車”微信碼,對因疫情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眾,啟動綠色通道。簡化審核審批程序,取消入戶調查等環節,采取承諾制先行審批,材料容缺后補。3-6月價格臨時補貼標準提高1倍發放。對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務工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家庭,核定家庭收入時每月扣減務工成本500元。開展外來流動人員解困幫扶,共救助外來人員607人,救助資金74.6萬元。加大街面巡查救助力度,強化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留守老人、困境兒童、農村留守兒童以及因疫情影響造成監護缺失的兒童等特殊群體居家關懷照料聯絡。

發動最廣泛的力量——充分發揮民政牽頭作用,把社區作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的主戰場,市區數百名干部下沉社區值守,發動3.7萬余名城鄉社區工作者實施網格化管理。啟動“筑牢心理防線打造安心社區”心理援助志愿服務項目,整合55家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社工機構,招募267名社會工作師、心理咨詢師,為社區工作者、困難群眾家庭提供心理援助服務約2000人次。為街道(鄉鎮)撥付專項經費,擴大居委會辦公經費和社區服務群眾專項經費使用范圍,制定落實城鄉社區工作者補助政策,為其全部辦理疫情防控保險。動員全市社會組織發揮專業能力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發動慈善協會、紅十字會、基金會等慈善組織募集社會捐贈6.59億元。

堅守最末端的防線——第一時間補充應急防護物資,細化設置應急專用通道等環節,成立應急隊伍24小時備勤值守,殯葬服務機構關閉非必要性公共區域,暫停遺體告別、祭掃等服務,縝密、高效、穩妥完成了各類保障任務。

聚焦脫貧攻堅

站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的重要時間節點,天津民政牢固樹立大局意識,高質量落實扶貧任務、做好對口支援,全力以赴助力脫貧攻堅。

提高政治站位,服務脫貧攻堅大局。天津市民政局黨組以上率下,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和天津市委、市政府關于脫貧攻堅工作部署要求,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松林帶隊到青海、新疆深度貧困地區一線實地調研推動幫扶工作。局黨組成員和局領導分組帶隊多次赴河北、甘肅、西藏、新疆、青海等對口支援、掛牌督戰地區,簽署合作協議、開展項目對接。

動員社會力量,凝聚脫貧攻堅合力。在動員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中,天津民政將黨建引領貫穿始終,以“聽黨話、跟黨走”為號召,開展“黨旗領航·聚力發展”系列活動,通過抓實社會組織黨組織凝聚力和組織力,廣泛動員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扶貧資金和項目連年增加,今年達到4630萬元。在助力掛牌督戰村脫貧工作中,96家社會組織與新疆、甘肅的46個掛牌督戰村結對,投入資金404.8萬元。創新幫扶方式,通過網上扶貧購物平臺直播帶貨、團購等方式“以購代捐”,幫助新疆于田4個掛牌督戰村銷售農特產品40余萬元;開展“津夏助學·益路有你”公益助學項目,為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五所小學1000名貧困學子募捐100萬元助學款。

集聚優勢資源,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天津民政連續三年超額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平均年度增幅超過62.5%。多管齊下扶貧、扶智、扶志,為對口合作、幫扶地區提供行業技能培訓,共培訓養老院院長和護理員8133名;與甘肅十戶貧困戶結對認親,撥款50萬元援建村民綜合服務中心,加強基層組織陣地建設;福彩中心黨支部與新疆巴格貝希村開展支部共建,安排40萬元幫扶資金專項用于當地康復照料中心建設,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實現“輸血式”幫扶向“輸血+造血式”幫扶轉變。

聚焦特殊群體

民生無小事,點滴總關情。天津民政始終將“一老一小”的生活質量、低保家庭的柴米油鹽、流浪乞討人員和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衣食冷暖記掛在心上,用一個個實打實的惠民舉措,筑牢兜底保障網。

當好困難群眾的守護者——連續四年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標準。今年,克服疫情影響堅持繼續提標: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月1010元、城鄉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標準1870元、農村特困人員分散供養標準1530元、城鄉低收入家庭救助標準303元。對困難群眾、老年人等特殊困難群體進行分級分類網格化管理,做好“人戶分離”困難群眾服務保障工作。定期開展困難群眾篩查工作,完善發現預警機制,及時將符合條件人員納入保障范圍。做好殘疾人兩項補貼審核發放,全市共18萬人享受補貼政策,發放資金4.6億元。啟動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深化尋親服務,與公安部門合作開展二次人臉識別,實現滯留人員“去存量、緩增量”,全年共幫助280人尋親成功。

當好銀發一族的服務員——全市新建養老機構40家,新建照料中心107家,新增社會化運營照料中心240個。落地助餐試點,共設立老人家食堂1591個,享受政府助餐補貼的老年人34萬人次。探索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推進智能養老。持續推進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推行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制度,實施養老機構消防安全專項治理攻堅行動,發布《養老服務基本術語》等7個標準,多措并舉擴大養老服務供給,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當好祖國花朵的好園丁——充分發揮民政牽頭作用,協調多方力量,建立多層次關愛保護體系。上調孤兒基本生活費,調整后散居孤兒基本生活費標準為每人每月2570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感染艾滋病病毒兒童基本生活費參照散居孤兒標準全額執行,機構集中養育孤兒為每人每月2590元。規范兒童福利機構送養,開展專項排查。優化設施配置,推動市SOS兒童村轉型,提升市兒童福利機構綜合功能。推動各區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覆蓋率達100%。以政府購買服務結合社會組織公益創投形式,為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提供關愛保護服務。做好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建檔立卡工作,確保不漏一人。開展了216場鄉鎮(街道)層面、2551場村(居)層面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政策宣講,強化監護人責任意識,提高兒童自我保護能力。督導村(居)委會、兒童主任落實工作職責,切實維護兒童基本權益。

聚焦群眾關切

天津民政堅持聚焦群眾關切,把民政服務對象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的重要標尺,在為群眾提供精準、精心、精細服務上下功夫,形成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工作模式。

強化“三社聯動”,助推共建共治共享。在社區建設方面,持續加強社區治理,創建121個美麗社區和14個精品美麗社區,對已創建的1061個美麗社區實行再巡查,對問題突出的“亮紅牌”;完善細化舊樓區長效管理機制,開展機動評估活動,推進評估全覆蓋。扎實推進農村示范社區創建,全市3538個村實現“村務公開平臺”全覆蓋。對31個超大規模社區拆分調整,優化社區規模,完善居委會下屬委員會設置。指導落實社區居委會依法履職和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建立工作事項準入制度,持續推進社區減負增效。在推進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方面,完善社會工作人才體系,實施高級社工師評價辦法,實現天津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從社工員到初級、中級、高級社工師完整梯次的職業水平結構。推動265家志愿服務組織完成身份標識工作,激發專業社工人才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制定《天津市民政局優化營商環境實施細則》,以政務服務改革為切入點,全面推進“放管服”改革。一是簡政放權便利群眾。全部行政許可事項實現“網上辦、不見面、零跑動”,保障疫情期間辦件量同比持平;持續、普遍推行承諾制審批,申請材料采取容缺后補受理;持續實行四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改革,市級新成立直接登記占比超50%;2021年1月1日起試行婚姻登記全市通辦。二是積極探索信用監管。在養老行業,建立協同監管機制,實行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檢查線索共享、檢查結果互認;健全養老機構分類管理和養老服務評估。在社會組織領域,試行市級“年檢改年報”改革,通過公示引入社會監督;持續開展行業協會商會誠信自律承諾,開展社會服務機構“一機構一臺賬”全覆蓋式自查自糾。三是數據共享提升服務。全面梳理民政業務相關數據,提供各部門共享使用;通過系統對接、數據庫比對,減少需要群眾提供的材料;積極對接“津心辦”APP,將辦理業務、查詢信息延伸到指尖。四是行業協會商會去行政化。在完成三批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穩步全面推開脫鉤改革工作,全市488家行業協會商會完成脫鉤。開展市屬直接登記和已脫鉤行業協會商會涉企收費專項清查,共減輕會員企業會費負擔近3000萬元。

提高質量效率,升級基本社會服務。在優化婚姻登記服務上,加強全市婚姻登記機關行風建設,改進工作作風,提升服務質量。開展“5·15國際家庭日”專題宣傳活動,引導健康婚姻家庭觀念,營造文明婚俗的良好氛圍。將宣傳、推進、保障好民法典實施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做好政策文件梳理。在推進殯葬移風易俗上,推出網上祭掃、網上集體共祭等便民惠民舉措,引導群眾文明祭掃。開展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工作,給予家屬1000元獎勵,對符合條件的再給予家屬1420元基本喪葬服務費用補貼。持續開展“3000元一站式全程文明殯儀服務”,開通以來共承辦服務2.8萬余次。

(本版文圖由天津市民政局提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23)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