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5月6日,上海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走進上海電臺“2021年民生訪談”直播間,就市民關心的養老、救助、未成年人保護等民生話題一一回應,提出“全人口、全區域民政”新概念。
未來五年將聚焦“全人口、全區域民政”
2021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上海民政將如何作為?
朱勤皓表示,“十四五”是新時代新征程的開端,上海將按照“全人口、全區域”的工作要求,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目標導向,開啟民政事業現代化發展新征程。到2025年,實現上海基本民生保障均等優質,基層社會治理有序活力,基本社會服務完備高效。
對上海民政工作來說,“全人口、全區域民政”是個新名詞。朱勤皓解釋說,所謂“全人口”,就是在傳統民政服務對象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讓民政工作覆蓋上海所有人口。不僅僅是貧困人群、特殊人群,還要統籌考慮城鄉、戶籍、年齡、性別等不同的人口結構,以及全生命周期等概念。民政的政策體系,是基于全人口范圍,綜合考慮所有市民利益前提下的公共政策體系。
規劃中的“全區域民政”,指的是:通過分門別類,按照中心城區、近郊、遠郊等不同的發展空間,兼顧本市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前瞻性思考行政區劃與開發區、功能區、新城等關系,以服務供給為半徑,以地域空間為載體,以群眾需求為核心,推進民政工作。“全區域民政”的工作手段也是多樣的,特別是要通過線上線下各種手段,打破空間和距離的約束,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回應群眾需求。
“救助就是社會政策的托底”
“十三五”期間,上海社會救助工作得到長足發展,城鄉低保標準從每人每月790元,調整提高到每人每月1240元,增幅為56%。“十四五”期間,在上海這樣一座社會主義國際大都市,社會救助工作應該如何謀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政策要托底。我們認為,救助就是社會政策的托底。”朱勤皓表示,“十四五”時期上海將進一步聚焦相對貧困、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努力構建應對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相對“十三五”時期,努力實現從以“救”為主向“救”“助”并重轉變,實現從政府為主到構建政府主導、市場與社會充分參與的協同救助網絡轉變,實現從物質幫扶向多元救助轉變,實現從被動救助向主動救助轉變,實現從政策分散供給向需求導向基礎上的綜合服務轉變。
朱勤皓認為,變被動救助為主動救助,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是民政部門在新時代理應有的民生服務理念的重大轉變與突破。
“政策找人”,目的是為了重點完善主動發現機制。目前,上海社會救助領域的“政策找人”試點正在鋪開。比如,徐匯區以公安實有人口數據庫和測繪院GIS地圖為底層數據,疊加了民政、人社、殘聯、房管、衛健、司法等14個條線與民生相關的數據1600余萬條,形成了大民生數據池。通過對社區、居民和家庭建檔立卡,形成45項個人和家庭屬性標簽,展示轄區民生基本體征。通過對一項或多項民生體征標簽勾選,智能發現困難群眾中“沉默的少數”。通過系統自動派單給社區救助顧問,把救助政策主動送到居民家中,把救助服務做到百姓開口之前。
建設“15分鐘養老服務圈”
今年3月20日施行的《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是一部擴大上海養老服務供給、促進上海養老服務發展、規范上海養老服務行業的基本法。如何將該條例各項規定落到實處,助推養老服務更接地氣、更貼近民生需求?
朱勤皓說,“十三五”期間上海在全國開創“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作為養老服務品牌的深化發展。目前,全市建成320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204家長者照護之家、758家日間照料中心、1232個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各街(鎮)在居(村)委會設立家門口服務站點,一個遍及街(鎮)、居(村)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形成。下一步,上海將進一步織密、織牢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網絡,推動各街(鎮)以“15分鐘養老服務圈”為建設單元。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圍繞老年人的“養”“食”“居”,上海重點開展幾方面項目建設:在“養”方面,今年繼續新增5000張養老床位,改造2000張老年認知障礙照護床位,新增50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在“食”方面,今年繼續新建200個老年助餐點,重點發展社區長者食堂,并提升助餐服務能力,建設一批智慧長者食堂。在“居”方面,今年大力推廣居家適老化改造,年內完成5000戶目標。
此外,市委、市政府把“開展100萬人次長者智能技術運用提升行動”列入今年政府實事項目。民政部門梳理歸納老年人常用和急需的智能手機應用十個場景,聚焦就醫、出行等高頻事項,開展“長者數字生活‘隨申學’”活動,助力老年人突破“數字鴻溝”。
實現未成年人健康快樂成長
根據現行法規,民政部門將承擔今后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牽頭任務。民政部門在這方面將有哪些舉措?
朱勤皓表示,上海將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加強法治保障,依據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完善上海未成年人保護法規體系。充分發揮未保委的平臺作用,促進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更加及時、高效。形成社會廣泛參與的支持體系,初步考慮建立未保專家庫、社會資源庫、法務資源庫、專業社工庫等四個方面的社會支持系統。加強未保工作隊伍建設,指導各區政府按照有工作機制、有保護機構、有人員支撐、有經費保障、有工作網絡、有法律工作者參與“六個有”的具體要求,調整完善區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著力解決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新難題,研究如何從源頭上關愛保護未成年人,比如加強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全覆蓋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推進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真正實現未成年人健康快樂成長。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