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潔 通訊員 郭維安
4月16日中午,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小寨路街道郝佳社區老年餐廳里,幾十位老年人正在用餐。這里的飯菜充分照顧老年人的口味,以軟爛好嚼為主,正如居民李阿姨所說:“我的兒女都在外地,平時一個人做飯嫌麻煩,在這里只花兩塊錢就可以吃上可口的飯菜,還熱熱鬧鬧的,特別開心!”
為了解決老年人吃飯難題,雁塔區民政局在1月啟動“春季養老助餐行動”,各街道或自建餐廳,或由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聯建餐廳,或采取中央廚房配送等形式,建設以兜底保障獨居、空巢、失能老人為主,兼顧市場運營的老年助餐服務點。區民政局以獎代補做好資金配套支持,區市場監管局對助餐點食品安全進行監管,按照“一村一策”“一居一策”方案,加快推進養老助餐工作。
多種形式開展老年助餐點建設
郝佳社區作為小寨路街道第一批居家養老試點社區之一,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該社區老年餐廳成立于2011年9月,常年為社區67名70周歲以上老年人、1名重殘老人提供免費早餐和2元低價午餐,每逢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日,還為老人們送粽子、餃子、蒸碗等美食,讓老年人高高興興地過節。
小寨路街道社會事務辦科長劉穎說:“小寨路街道共有24個社區,目前已在大唐社區、崇德坊社區等建成投用20個老年餐廳。我們計劃依靠單位餐廳、餐飲門店和社區餐廳等力量,加快助老餐廳的建設。”
小寨路街道吉祥社區就是在沒有條件獨立運營老年餐廳的情況下,積極與轄區多家餐飲店洽談合作,最終確定湖南土菜館為吉祥社區老年助餐點,通過發放實名優惠卡,為社區60周歲以上老人提供每單優惠2元的便民服務。4月20日,助餐點剛運行就吸引了不少老人上門就餐。李大爺高興地說:“這個餐廳就在家門口,飯菜可口,服務也好,對我們老年人還有優惠,我們在這里吃飯很放心。”
在建工路社區的孝先生智慧養老服務中心里,工作人員將熱乎乎的午飯分格裝入不銹鋼飯盒里,送往社區指定的配餐點。中心負責人張華介紹,中心專門聘請了營養師,制定適合老年人的健康食譜,堅持天天不重樣。早餐有粥、豆漿、胡辣湯、饅頭、糖包、紅薯、玉米等,午餐是兩葷兩素一湯,還有面條、米飯、饅頭、花卷等。行動方便的老人可自行前往配餐點打飯,行動不便的老人由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將餐食直接送到老人家中。“自2019年10月28日投入使用至今,我們共為社區老人提供配送餐服務2萬余人次,每日用餐接待量達100余人次。” 張華說。
激活社會資源服務老年人就餐
臨近中午,大雁塔街道雁塔路社區的“愛心廚房”又開始了緊張的忙碌:洗菜、切菜、炒菜……“愛心助餐隊”兩位年過七旬的志愿者在這個不到10平方米的小廚房里忙活著社區困難老人的午餐。半個小時后,香氣四溢的大燴菜出鍋了。
2019年10月,雁塔路社區將一間倉庫騰出來作為“愛心廚房”,隨后“愛心助餐隊”正式成立,志愿者兩人一組,為社區16名困難老人提供免費午餐。10位志愿者中年齡最小的45歲,年齡最大的70歲。
“愛心助餐隊”緣起于社區在走訪摸排中發現困難老年人的午餐問題急需解決,于是想出了社區出錢、志愿者出力的辦法,招募低齡老人來照顧高齡老人,這也是社區培育的第一支社區社會組織。“‘愛心助餐隊’的成功讓我們有了更大膽的想法,接下來還將培育出更多的社區社會組織,用鄰里相助的辦法實現困難老人托底服務的全覆蓋。”雁塔路社區黨支部書記王珍珍滿懷信心地說。
在解決老人就餐問題上,雁塔區民政局除了利用自身資源外,還非常注重吸引社會力量加入。比如說,雁塔區利用駐地單位和大專院校資源,設立老年人用餐綠色通道,解決一部分老年人的用餐問題。
陜西師范大學醫養服務中心是校醫院的一部分,負責人郭黨社介紹,中心自2019年5月成立起,便為老人就餐開設專門的綠色通道。對行動自如的老人,在學生活動中心開設專門的服務窗口提供午餐,目前每天服務100多名老人;對醫養中心行動不便或者在家臥床不起的老人,按照一日三餐、每天30元的標準提供送餐服務。
截至目前,雁塔區8個街道共有100個助老餐點。區民政局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行,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初心,以“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工作理念,努力讓轄區更多的老年人吃到營養、美味又便宜的飯菜。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