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去年12月,湖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部署了21項重點改革任務,并印發了改革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旨在通過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優化社會救助體制機制,切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讓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3月26日,湖南省政府召開貫徹落實《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電視電話會議,進一步推動改革舉措落實落地。湖南省副省長朱忠明說,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深刻領會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重大意義,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加快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要加強黨對社會救助工作的領導,加強部門協同配合,強化督導考評,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確保實現應救盡救、應兜盡兜,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解決“有沒有”,到關注“好不好”,這種拾級而上的發展理念,正是湖南當前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中,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大救助體系建設、大救助平臺建設、“放管服”改革、社會力量參與四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真實寫照。
突出大救助體系建設 擦亮精準救助品牌
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大制度安排。湖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106.5萬人是通過兜底保障實現脫貧的,要防止這些重點人群返貧,任務仍然艱巨繁重。
對此,在這一輪社會救助制度改革中,湖南強化系統思維,強調分層分類救助,從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完善各類專項救助政策制度、健全社會救助工作機制、加強政策制度銜接四個維度入手突出大救助體系建設,通過各類救助政策兼容互補,實現救助幫扶精準高效,擦亮精準救助品牌。
湖南省民政廳副廳長陳慈英介紹,湖南正加快制定低收入家庭認定辦法,探索開展低收入家庭救助幫扶;完善和修訂最低生活保障審核確認辦法、特困人員認定辦法,強化社會救助家庭財產和收入核算評估,加強分類動態管理,規范完善臨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應急救助等制度;全面落實兜底保障對象救助幫扶長效機制,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為了確保救助標準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又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困難群眾基本生活需要,湖南將科學合理制定救助標準水平動態調整機制,建立省與市、縣社會救助資金投入分擔機制,分類分檔確定省與市、縣分擔比例,明確各級資金投入責任。
突出大救助平臺建設 打造智慧救助樣板
為了給困難群眾提供更多高效、便捷、優質的救助服務,湖南將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現代信息技術,完善省社會救助信息管理系統、省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和困難群眾監測預警數據庫,建成全省統一的大救助平臺,力爭實現救助需求統一發布、救助對象統一核對、救助信息互通共享、救助結果統一公布。
根據安排,湖南大救助平臺的建設將融入該省“互聯網+政務服務”大平臺,互通社會救助部門信息,這項工作已經納入了今年省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重點任務。同時,全面歸集已脫貧人口、在保對象、低收入家庭、臨時遇困群眾等信息數據,通過數據比對分析,建立線上預警發現、線下跟進核實機制,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救助幫扶范圍,做到主動發現、及早介入、及時救助。
長沙市副市長李蔚介紹,今年該市將聚焦“智慧救助”建設,橫向對接數據資源局等相關部門信息,縱向融入省級救助和核對平臺,加快建成整體聯動、部門協同、數據互通、一網辦理、高效便捷的智慧救助平臺,實現群眾辦事“零跑腿”“不見面”,申請救助“網上辦”“指尖辦”。
突出“放管服”改革 推進高效救助落地見效
深化社會救助領域“放管服”改革,積極向鄉村基層放權賦能,能夠有效提升社會救助服務效能和水平。
湖南省民政廳社會救助局局長陳本文介紹,湖南將以建設“精準社會救助先行區”為總抓手,系統推進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做到通過建設大救助平臺和社會救助熱線實現線上預警主動發現;通過將社會救助受理審核納入基層公共服務系統,實現縣、鄉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提質增效;通過穩步推進將低保、特困供養、小額臨時救助等審核確認權限下放至鄉鎮(街道),取消不必要的證明,優化社會救助審核確認程序;通過創新社會救助服務,推進“資金+物資+服務”救助方式,為困難群眾提供個性化、專業化救助服務。
臨澧縣民政局局長覃文山介紹,將全面提質“一門受理、協同辦理”,進一步加強“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平臺建設,健全工作機制,規范工作程序,真正實現閉環運行,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湘潭縣縣長段偉長說,湘潭縣正在全力落實“最多跑一次”改革措施,將城鄉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審批確認權限下放至鄉鎮(街道),通過改進工作作風,變被動受理為主動發現,實現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
突出社會力量參與 推進溫暖救助開花結果
社會力量參與是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是推動社會救助服務專業化、個性化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湖南省實施了“禾計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建成2069個鄉鎮社工站,4000多名社工在基層一線協助民政開展救助家庭經濟狀況調查評估、需求分析、績效評價等事務,為救助對象提供探訪照料、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服務,有效提升了社會救助的服務質量和效率。
永州市副市長嚴興德介紹,永州將重點支持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參與社會救助,引導社會救助相關機構開發設置社工專業崗位,進一步完善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實施“禾計劃”“向陽計劃”“五社三治”等社工項目;同時,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加強志愿服務制度建設,激勵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拓展多元服務。
記者了解到,湖南將在進一步加強鄉鎮(街道)社工站和村(居)社會救助服務站點建設的基礎上,建立政府救助、慈善救助和志愿服務有效銜接機制,完善和落實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服務的稅收優惠、費用減免等政策措施,重點培育孵化一批慈善公益組織、志愿服務組織,扶持打造一批專業水平高、承接能力強、服務質量好的示范型救助類社會組織,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多個性化、專業化的暖心救助服務,讓溫暖救助在湖南開花結果。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