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清風春柳寄悠思
——北京清明節期間海葬生態葬祭掃活動紀實

時間:2021-04-09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安 娜

東經117度、北緯38度,位于天津港附近的這片海域,是承載了人們無盡思念和牽掛的地方。自1994年開始,北京市先后組織實施了584次骨灰海葬儀式,播撒逝者骨灰25068份。

近年來,作為一種不保留骨灰、不占用土地的安葬方式,骨灰海葬越來越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受。今年清明節,在長青生命紀念園舉辦的“北京市節地生態葬公祭儀式”和在天津渤海灣舉辦的“首屆京津冀骨灰撒海公祭儀式”,向安眠于大海的逝者傳遞濃濃哀思的同時,進一步向社會發出了關注和推動生態殯葬的號召。

長舟揚波,寄無限思念于海上清風

4月2日10點整,載著北京、天津、河北三地50余名家屬的“國賓9號”,緩緩駛出天津國際郵輪母港碼頭,由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門聯合主辦的首屆京津冀骨灰撒海公祭儀式正式開始。

“國賓9號”是北京市在2018年正式啟用的海撒專用船。與以往相比,“國賓9號”的空間更為寬敞,在船尾處還專門開辟了海撒區域。“國賓9號”投入使用后,北京的骨灰海撒有了固定的碼頭和航線,實現了海撒服務里程碑式的跨越。

船艙內,禮儀服務人員神情肅穆,隊列整齊,向逝者敬獻花籃;禮祭人員點亮燭光,為逝者祈福;工作人員恭讀祭文,歌頌海葬逝者的無私大愛……“大海揚波,寄親情思念,滔滔不盡;長舟出海,送親人歸程,切切哀情。”祭詞哀婉低回,聲聲悲切。隨著船只與骨灰撒海區域漸行漸近,船艙內思念的氛圍越來越濃,有的人低頭輕輕啜泣,有的人在祈福卡上寫下寄語。

陳女士自2014年開始,幾乎每年清明節都會到海邊祭拜親人。再次來到這片寄托思念的大海,她感慨萬千:“在經歷了2020年的特殊時期后,我們終于又來到這片海,傾訴追憶、表達思念。”

蒙蒙細雨中,輪船到達指定海域,祭掃群眾有序來到甲板。面對浩瀚大海,他們倚欄憑吊,將新鮮的玫瑰花瓣和可降解的花朵一片片撒入波濤,寄無限思念于海上清風。

海風嗚咽,汽笛高鳴,帶去了親人們對逝者的深深思念……

近年來,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門立足協同發展大局,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全面深化殯葬領域合作發展,攜手打造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新標桿。“2019年清明節,三地民政部門聯合舉辦了首次協同海葬活動,開啟了殯葬領域協同發展的序幕。本次公祭活動的舉辦,進一步強化了三地殯葬工作協同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也標志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后三地骨灰撒海活動正式恢復。”北京八寶山禮儀公司副總經理王德東介紹。

春柳拂堤,是生態葬逝者最好的紀念

位于北京東五環外的長青園,是一個生命紀念園。這里所緬懷的,是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的逝者、遺體捐獻者以及未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這些不平凡的生命,讓“長青園”這個名字有了不平凡的意義。

園區東側建設了一座生態葬紀念碑,專門用來悼念骨灰海撒和自然葬的逝者。所以,每年清明節期間這里通常都會舉辦一場莊重的公祭儀式。

4月1日清晨,79歲的張大媽早早來到長青園參加公祭,她要紀念的是2016年骨灰海葬的兒子。讓張大媽欣慰的是,園內今年還新建了一座海葬紀念墻,上面可以找到每一位骨灰海葬者的姓名。

海葬紀念墻宏偉、壯觀,逝者的姓名牌為白底黑字,墻面背景則為海藍色。逝者姓名按海葬年份排列,20多年來每一年的骨灰海葬數量直觀可見。通過這座紀念墻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隨著生態殯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節地生態葬得到了越來越多市民的認可。

在2016年的逝者名單前,張大媽一個一個地仔細尋找著,當兒子的名字映入眼簾時,淚花立即濕潤了老人的雙眼。“骨灰海葬沒有可祭掃的墓碑,每年來這兒看一看孩子名字成了我心里的念想。以前,所有海葬逝者的名單都在電子屏幕上滾動播放,如果不小心錯過了,就要再等循環一次。這面海葬紀念墻,既是對逝者的尊重,又是對家屬的寬慰。”張大媽哽咽道。

上午10時,節地生態葬清明公祭儀式正式開始。生態葬紀念碑巍峨高聳,象征著生命生生不息。禮儀服務人員神情莊重,列隊上前敬獻花籃。

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逝者家屬為紀念碑敬獻鮮花后,來到紀念碑南側的湖邊。禮祭人員身著傳統服飾,手持楊柳新枝,將花瓣輕輕撒入湖中。逝者家屬通過手書寄語、絲帶傳情等文明祭掃形式,表達對親人的思念。

在生態葬紀念碑前的電子屏幕前,市民曾先生夫婦與父親一道,正在為故去的母親選擇電子墓碑并書寫思念寄語。“這次的公祭活動儀式感很強,每個環節都體貼周到,海葬紀念墻、生態葬紀念碑和電子墓碑讓我們有了一個心靈寄托,這既是對生態葬逝者最好的紀念,也是對他們精神的最好傳承。”曾先生說。

民政為民,構建殯葬公益服務體系

“逝有所安”是人民群眾的期盼,也是民政部門的重要任務。多年來,北京市民政局堅持殯葬公益屬性,聚焦人民關切,不斷構建完善殯葬公益服務體系,出臺系列配套措施,鼓勵和發展節地生態安葬,積極推動生態殯葬與惠民殯葬融合發展,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身后事”。

2009年,北京市制定了《骨灰撒海服務規范》,將標準化引入海葬服務。2015年,北京市骨灰海葬工作通過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驗收,成為殯葬服務行業第一個國家級標準化試點。經過2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十免費”“四便利”“兩公祭”為主要特點的北京模式。

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倡導和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北京市積極落實文件精神,在骨灰海葬后又推出新型節地生態安葬形式——骨灰自然葬。該種葬式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將骨灰安葬于景觀生態葬區,并以植樹、植花等方式進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質墓穴,地表不設標志物,且不保留骨灰,崇尚回歸自然。

骨灰海葬、自然葬這兩項既生態又惠民的“零收費”服務項目正是首都殯葬領域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的集中體現。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民政局近年來先后制定《關于全面推進綠色生態殯葬建設的意見》《關于健全本市節地生態安葬補貼激勵機制的實施意見》《節地生態安葬補貼管理辦法》,通過財政全額補貼的方式,免費為本市戶籍亡故居民提供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服務。2017年,該市又印發《關于進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補貼辦法的通知》,為選擇兩種葬式的本市戶籍亡故居民減免遺體接運、遺體冷藏、遺體整容等6項基本殯儀服務收費,惠民政策覆蓋“殯、葬、祭”三大環節。

如今,隨著殯葬惠民政策的落地實施,以骨灰海葬、自然葬為代表的節地生態葬式,以及文明低碳祭掃觀念,正越來越得到人們的情感認同并逐漸轉化為市民的行為習慣。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4.9)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