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一雙大大的眼睛,一頭干練的短發,45歲的賀迎潮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賀迎潮作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參加了盛會。當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她心潮澎湃、眼泛淚花,“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黨對全世界的莊嚴承諾。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我為自己能夠參與到這項偉大的事業中而感到光榮和自豪。”
賀迎潮,是北京市石景山區接受捐贈事務管理中心主任兼區慈善協會秘書長。多年來,她注重發揮民政捐贈救助工作在組織、動員、協調等方面的職能優勢,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重點,以發展教育、阻斷代際貧困為突破口,在促進貧困地區困難群眾脫貧和教育事業發展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4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幫扶臺賬
石景山區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始于2017年,幫扶對象分別是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河北省順平縣和青海省稱多縣。
在賀迎潮的電腦里,詳細記錄著石景山區民政部門和慈善協會幾年來對這4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幫扶臺賬,包括每一個項目的內容、每一筆善款的支出、每一位受助對象的回訪記錄以及相關的影音資料等。
賀迎潮告訴記者,讓她記憶最為深刻的是,對寧城縣五化鎮困難群眾的救助。為了更精準地開展幫扶工作,區民政局、慈善協會一行人于2018年6月赴當地調研,對貧困家庭的實際情況進行摸底。
鴿子山村是五化鎮的一個偏遠山村,繞著蜿蜒崎嶇的盤山公路行駛將近三個小時才可到達。58歲的村民李文友(化名)是生活在這個小山村里的重度失能病人,與其相依為命的兒子也因身患癲癇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兩人雖享受低保,但生活仍陷入極大困境。在李文友家的院外,眾人還沒走進大門,遠遠就聽到了房屋內隱約傳出的哭聲。原來,身患肝癌的李文友因疼痛難忍,正跪在炕上呻吟哭泣。
李文友的家中昏暗、簡陋。見有人來看望,他立刻忍住了哭聲,掙扎著想站起來,大家趕忙上前扶他坐下。看著瘦弱的李文友,賀迎潮的眼淚奪眶而出,本想說些什么,可又不忍再多談一句。
回到北京后,石景山區民政局和區慈善協會第一時間研究啟動五化鎮重度失能病人家庭救助項目,協調16.5萬元捐贈資金為64名病人購買了護理用品,減輕他們的醫療負擔。
貧困鄉村建起電腦教室和音樂教室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我們對口支援的四個縣地理位置偏遠、自然資源匱乏、教育事業發展滯后,幫助學校提升辦學水平、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是阻斷代際貧困的根本之策。”賀迎潮堅定地說。
經過反復調研并征求當地有關部門意見,石景山區民政部門和慈善協會決定將幫扶重點放在教育扶貧上。多年來,先后協調59.3萬元資金,幫助寧城縣130名、莫旗325名、順平縣110名、稱多縣100名貧困學生解決就學難題。有的孩子穿上了新鞋,有的孩子買了新書包。每每收到當地工作人員反饋的照片,看到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容,賀迎潮的心里總是甜滋滋的。
有一年,區慈善協會收到了寧城縣慈善總會發來的函,上面寫道:“寧城縣財政資金嚴重匱乏,對教育設施投入不足,一些學校多年未添加教學器材,現有的器材設施嚴重老化,請求石景山區慈善協會伸出援助之手。”
這份特殊的求助函,讓賀迎潮的心里頓感沉甸甸的。“這忙必須得幫!”區慈善協會迅速協調55萬元資金,為寧城縣三所學校建立了電腦教室和音樂教室。如今,學生們在這里學會了操作計算機,有的在這里能夠伴隨鋼琴曲放聲歌唱。在寧城縣第三中學的電腦教室內,50多臺電腦整整齊齊地擺放在6排桌子上,陽光把教室照耀得格外明亮,教室的墻壁上赫然寫著“慈善捐贈、大愛無疆”。
提煉幫扶工作“八步法”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沒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需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為此,賀迎潮邊工作、邊總結,不斷推動幫扶工作的制度建設。
她首先解決的是異地支援難題。4個貧困縣中,最遠的距離北京2300多公里。如何把幫扶工作做好、做實?在石景山區民政局和相關部門的指導下,賀迎潮會同當地民政和慈善組織共同建立了協調聯系制度。
地方工作人員說話多為方言,與他們溝通時存在一定障礙,有時甚至還需要特地找會說普通話的同志幫忙翻譯。讓賀迎潮感動的是,大家都對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有著極大的熱情,共同研究制訂幫扶計劃,互通幫扶措施,并及時溝通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極大提高了工作的效果。
賀迎潮深刻地認識到,扶貧工作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影響著黨和政府的形象。為加強對幫扶項目的跟蹤問效,賀迎潮帶領工作團隊創新精準扶貧實施機制,專門研究制定了《幫扶項目跟蹤管理流程》,總結形成摸底、推薦、審核、公示、發放、簽領、回執、回訪的幫扶工作“八步法”。采取全程跟進、隨機抽查、信息公開等形式,保障捐贈款項使用公開透明、程序環環相扣、工作緊密銜接。
一個人與一個團隊的并肩戰斗
從收藏盒中小心翼翼地拿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勛章,賀迎潮眼圈泛紅。“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依靠的是無數人、無數群體的共同付出和努力。我們的捐贈資金匯聚的是千千萬萬共產黨員、群眾和企業的愛心。這份榮譽,并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
賀迎潮不厭其煩地向記者描述那難忘的一幕一幕。
2020年4月的一天,石景山區人民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員攙扶著一位80多歲的退休法官走進了區慈善協會辦公室。老人從退休金中捐出了2萬元,希望能為貧困地區做些貢獻。當得知自己的善款將平均分成4份,分別劃入4個貧困縣的幫扶資金中,老人開心得像個孩子。
2021年1月4日,社區居民包大媽來到石景山區接受捐贈事務管理中心,捐助了500元善款。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來捐款,是包大媽多年來的慣例。她常跟工作人員念叨,“每天節省1元錢,對我來說沒什么損失,但對于需要幫助的人來說,可能就是雪中送炭。”
賀迎潮說,雖然勛章是頒發給她的,但那些無法計數的捐款人,更配得上這份無限榮光。
“相比那些犧牲在扶貧戰線的戰友,相比在新疆、西藏駐村多年的扶貧干部,相比那些時刻心系脫貧攻堅的普通百姓,我所做的實在是微不足道。組織上給予我這么高的榮譽,我還有什么理由不擼起袖子加油干!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揮民政和社會組織自身優勢,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實現下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力量。”賀迎潮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