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把她的家粉刷一新,給獨自生活的她更多支持。”今年騰訊公益平臺上,為一位因病致貧的殘障人士依婷(化名)籌款的公募計劃,引來不少愛心網友參與。這個籌款7000元、為老公房粉刷墻壁的項目,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213位愛心網友捐款7007.07元,捐款額從1角錢到數百元不等。
家住上海市長寧區新涇鎮的依婷,是一位22歲、肢體4級殘疾的普通青年。她之所以能得到眾多網友關注及幫助,主要原因是在她身后,有一個團隊在為她的幸福生活日夜操勞。
這個團隊,就是長寧區“家庭救助顧問團隊”。“我們希望為她‘粉刷’的不僅是墻面,也是內心。”今年,由政府工作人員、社區工作者和第三方社工組成的“家庭救助顧問團隊”向父母雙亡、身殘貧困的依婷伸出了援助之手。“為家粉刷一新”公募項目即是由上海申愛社工發展中心、仁人家園和上海聯勸公募基金會發起的支援方案之一。
近年來,上海構建起完善的9+1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實施《上海市社會救助條例》。各區也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機制建設,為困難群體編織起更大、更密、更有溫度的社會救助網絡。長寧區作為上海唯一的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區,試點開展了“家庭救助顧問”等一系列創新,實現了由生存型救助向發展型救助的轉變。
據區民政局局長章維介紹,去年8月長寧區試點打造“家庭救助顧問”,建立分層分類的陪伴式救助模式。今年3月起又將設在街鎮的“救助顧問點”升級,成為“政府+專業機構”為主體、“整合+鏈接+陪伴”為核心的“家庭救助顧問團隊”,建立起兩級救助顧問隊伍,為困境者鏈接各方有效資源,并制訂精準服務方案,解決了救助幫扶供需對接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長寧區已設置家庭救助顧問點195個,配備家庭救助顧問300多人。
制訂“一戶一方案”專業計劃
打造陪伴式服務
“家庭救助顧問團隊”實行陪伴式救助。如何搭建起這種救助模式的實現路徑?
長寧區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徐軍介紹,長寧組建了一支由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服務人員、居民區救助人員和專業社工組成的300多人的救助顧問團隊,逐步在全區各街鎮設立起“家庭救助顧問點”,既有由第三方專業機構管理運作、配備專職顧問的街鎮救助顧問點,也有以居委會干部兼職輔助、社區志愿者參與的居委會顧問點。
“這支隊伍宣傳、鏈接、調動上海9+1社會救助體系涵蓋的各項救助政策、幫扶項目等資源,提供綜合救助服務,進行結對陪伴幫扶。”徐軍告訴記者,救助前期,救助顧問先行評估咨詢,了解情況;救助中期,強調精準陪伴服務,制訂“一戶一方案”專業服務計劃;救助后期,則注重評估與轉介。他認為,在實施家庭救助顧問服務模式時,需求發現、流程流轉、資源對接、個案服務、政社合作、監督檢查等六大機制缺一不可。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對依婷救助時前中后三級救助隊伍完美銜接,整個救助過程恰如“三部曲”——街鎮救助顧問介入后,及時上門詳細了解,為其辦理低保家庭醫療救助、臨時生活救助、綜合幫扶春節幫困、綜合幫扶中心醫療自費幫扶、慈善基金會幫扶等多項現金救助包。之后,上海申愛的專業社工擔綱“第三方救助顧問”,為其量身定做債務解決方案,并鏈接仁人家園,和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公募計劃,進行房屋修繕,隨后將部分房間租賃,以租金收入緩解依婷債務。除此之外,專業社工為依婷制作了“增能”方案,邀她參加社區居民公益美甲,給她提供志愿者服務補貼;鏈接社區陽光青少年社工,提供社區繼續教育的機會;鏈接到陽光心理工作室,讓她參加心理社會治療。
如同小孩子初學走路需要大人攙扶,在“家庭救助顧問團隊”攙扶下,依婷成功走出了人生泥淖,在技能培訓學校開始學習美甲技能。她對未來滿懷憧憬:希望將來學有所成,成為一名自食其力的美甲師。
整合各方救助資源
建立社會救助“四圈”體系
運用整體性治理視角,是“家庭救助顧問團隊”設立的亮點之一。長寧區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的工作協調機制;建設“互聯網+救助系統”,從需求出發對現有救助數據庫進行梳理與分析,實現精準救助;引入社會力量,打造服務“組合拳”,為困境者提供縱向長期的陪伴式服務。
家住華陽路街道的韓佳,目前是一名初中生。父母離異后,他與母親和外公一起住。由于外公和母親患有家族遺傳性視神經萎縮,工作不太好找,家境一直比較困難。“家庭救助顧問團隊”介入后,多管齊下制訂了有針對性的方案。他們梳理相關教育救助政策,為韓佳鏈接到新涇鎮“愛心傳遞”大學生家教項目資源,發動東華大學學生志愿者陪伴韓佳學習,直到他順利升入初中;由于單親家庭缺少關愛,“家庭救助顧問團隊”為韓佳提供了心理建設與情感支持服務;還為韓佳鏈接滬上三甲醫院等相關專家對接咨詢,對孩子眼部疾病進行了排查,掃除了媽媽的擔憂。現在,韓佳一家已擺脫了昔日的困境。他鼓起了向未來沖刺的勇氣:“我要好好學習,將來努力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律專業。”
“我們積極推動困難家庭和對象的數據庫建設,建立大數據信息服務平臺和數據收集渠道,對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貧困家庭和特殊困難家庭形成了動態信息收集、數據管理分析等工作內容。”章維表示,依托“家庭救助顧問團隊”,長寧區建立了社會救助“四圈”體系,針對不同類型的困難群眾提供分層分類的救助服務:向傳統貧困人群提供托底保障類服務,向結構性貧困群體提供幫助支持類服務,向城市“新貧困”群體提供發展提升類服務,向突發情況引致貧困的群體提供保護性服務。
目前,長寧區救助信息數據庫的目標瞄準對象拓寬至3.5萬人,占全區戶籍人口的6.0%,基本實現了“弱有眾扶”。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