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 群
脫貧攻堅戰沖刺階段,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迎來了嶄新的生活。如何讓貧困戶“扶起來又能立得住”,戰斗在扶貧一線的民政第一書記堅持脫貧不脫政策、不脫幫扶、不脫責任,防止貧困群眾、貧困邊緣戶返貧。通過推進產業扶貧,確保增收可持續;從源頭控制貧困增量;實施勵志工程,激發內生動力;幫助貧困戶就業、創業等,讓他們掌握脫貧本領,看到致富希望,夯實了脫貧基礎,鞏固了脫貧成效。
以產業和就業幫扶筑牢脫貧根基
采挖完玉竹,湖南省安化縣冷市鎮大蒼村村民馮望龍一家正忙著裝袋,他一邊忙活一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產量差不多有1萬斤,2塊錢一斤,能收入2萬元呢。”
馮望龍一家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經過幫扶實現脫貧,但夫妻二人沒有手藝。如何鞏固好這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安化縣民政局駐大蒼村第一書記李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不能徹底改變夫妻二人缺少手藝的情況,很容易返貧。”當時,村子里有農戶了解到玉竹的藥用價值和市場前景后開始種植玉竹,李軍意識到這是一條致富的好路子。可玉竹需要3-4年才能有收成,老實本分的馮望龍夫妻倆心里直打鼓。為了讓他們放心大膽地干,李軍和村“兩委”干部主動找到相關專家請教如何選取種子種苗、怎樣采收、怎么防治常見病蟲害等,并用來指導馮望龍夫妻倆。“我們做工作就是要對老百姓負責,就是要幫他們找致富門路,就是要夯實穩定脫貧基礎。”李軍如是說。
有了產業,馮望龍一家的生活蒸蒸日上。去年,馮望龍的女兒畢業,李軍了解到她的就業意愿后為其聯系到鎮里茶葉基地工作,每月收入兩三千元。“我現在還種植了2畝黑茶,到明年采茶季又能增收不少。”馮望龍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得益于產業和就業幫扶,大蒼村已脫貧的59戶249人中未出現一例返貧對象。“鞏固脫貧成效就是要扶技扶業,樹立綜合扶貧、持續扶貧的理念,千方百計增加群眾的收入,增強其抵抗風險的能力。”李軍如是說。
為貧困邊緣戶筑起精準防貧堤壩
在抓好精準扶貧、減少貧困人口存量的同時,李軍還不忘關注處于貧困邊緣的農戶。20多歲的劉華(化名)患有智力二級殘疾,母親為了照顧他寸步不離,全家僅靠父親打工維持生計。李軍入戶時了解到此情況,主動幫助他辦理了殘疾證,并按照相關政策為其辦理了低保,算上殘疾人兩項補貼,劉華每月可領取300元左右的救助金,有效降低了這個家庭的致貧風險。
對于這一點,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民政局駐拜泉縣長春鎮民生村第一書記郭景運深有感觸。“開展脫貧工作,如果不解決一邊不遺余力地脫貧、一邊存在致貧返貧的‘沙漏式’扶貧難題,將無益于鞏固脫貧成效。”當地對處于貧困邊緣的農村低收入戶和人均收入不高不穩的脫貧戶開出精準防貧“藥方”,根據他們各自的情況,將其納入監測范圍,建立預警機制和風險管理臺賬。同時,實施因戶施策的幫扶機制,包村干部通過常態走訪、定期回訪、風險調查等形式,掌握全村農戶的動態變化情況,重點核查是否存在因病、因學等致貧返貧風險,從源頭上控制貧困增量。
民生村村民韓春江一家四口原本生活幸福和美,不幸的是他突發腦溢血,癱瘓在床,家里的10畝口糧地全部壓在了妻子一人的肩上,上高中的兩個女兒也因此相繼輟學。眼看著這個家庭就要陷入貧窮,郭景運第一時間為他們申請臨時救助,并將之納入低保救助范圍,整個家庭的基本生活由此得到了保障。可倆孩子長時間輟學在家怎么行?郭景運為她們聯系了黑龍江省民政職業技術學校接受職業教育,不僅能減免一切學雜費、食宿費,每人每年還能獲得2000元的補助金。“等到她們就業了,家里也就盤活了!”郭景運發自內心地替他們感到高興。
“預警機制和因戶施策雙管齊下,確保了防貧對象救助全覆蓋,基本消除了因病、因學等致貧現象,有力地控制了貧困增量,防貧成效十分明顯。”郭景運告訴記者。
激發脫貧戶致富內生動力防返貧
在河南省汝陽縣上店鎮南拐村的“愛心超市”里,貨架上擺放著的油、鹽、米、面等物品,這些不是用錢購買的,而是通過積分兌換的。
汝陽縣民政局派駐南拐村第一書記姬正國告訴記者,為了激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該村在對口幫扶單位汝陽縣民政局的幫助下,采取“積分制+愛心超市”的辦法,以家庭為單位,從誠信守法、勤勞致富、移風易俗、尊老愛親、公益勞動、衛生習慣等方面,根據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表現開展評比積分,1積分相當于1元錢,可以在愛心超市換取物品。
“沒想到自家衛生搞好了也能賺積分領東西。”脫貧對象李院娃拿著用積分換取的一壺油樂得合不攏嘴。
“50分可以換一壺油,40分可以換一袋米或面。”姬正國說,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機制建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參與積極性也越來越高。
如今,攢積分已經成了南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新的“攀比”方式,他們紛紛比著干、爭著干、主動干,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除此之外,為了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勤勞致富,南拐村還實施了勵志工程,凡是外出務工或在家發展種植養殖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給予其年收入20%的獎勵補貼,每戶每人最高獎勵1000元。
脫貧戶李運來過去靠種地糊口,可靠天吃飯只能解決溫飽,致富談何容易,年過半百的他一時找不著門路,惆悵不已。姬正國作為他的直接幫扶干部在了解他的意愿、綜合分析當前情況后,便鼓勵他通過養羊創收,還找來了技術人員手把手地教他。去年李運來賣了15只羊,收入2萬余元,姬正國第一時間將申請的1000元勵志補貼送到了他的手上。“沒想到掙了錢政府還能給獎勵,明年我還要多養幾只羊”。嘗到了甜頭,李運來臉上笑開了花。
像李軍、郭景運、姬正國這樣的民政第一書記還有很多,他們在扶貧一線用實招、硬招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真正實現了將貧困戶“扶上馬后,再送一程”,讓貧困群眾的生活如芝麻開花般節節高,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