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安徽未成年人救助保護轉型發展路正寬

時間:2019-11-2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蘇天真

  201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做好關愛保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意見》,自此拉開了全省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的序幕,實現了服務場所從無到有、服務范圍由點及面、轉型發展行穩致遠的三個歷史性變革。

  從無到有,實現全省覆蓋

  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安徽農村留守兒童有360萬人,數量大、分布廣、困難多。雖然各地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基礎薄弱,統籌亟待加強,機制尚不健全,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安全等困難問題顯現。省委、省政府結合實際,制定頒布《關于做好關愛保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意見》,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投入1.4億元,在全省1552個鄉鎮(街道)建設留守兒童之家(服務中心),在每個農業縣的縣城和需要的鄉鎮分別建設一所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之家初步形成,為救助保護打開了一扇窗戶。“安徽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有了落腳點。”時任安徽省民政廳副巡視員的劉威如是說。

  真金白銀的投入,讓農村留守兒童享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家”里溫暖了,流浪的人就少了。之前安徽每年救助流浪未成年人約5萬人次,此后每年也就2000人次。

  坐落在航華路1281號的蚌埠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中央財政投入420萬元,是全省最大的救助保護機構。“2008年8月8日投入使用,實現了安徽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服務場所從無到有。日保護救助量約25名,年救助1800人次,中心配備專職文化教師、心理輔導師。以法制教育和心理矯正為主,文化教育為輔,實行軍事化管理和家庭式生活相結合的主導模式。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由此步入快車道。”時任蚌埠市社會救助站站長門建林介紹道。

  隨著各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陸續建成,安徽省政府在2013年的民生工程項目中,對沒有救助管理機構的56個縣新建兼具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功能的救助服務場所,實現了全省救助機構縣級以上全覆蓋。

  攻城拔寨,探索建立試點

  未成年人流浪乞討現象逐步得到控制,安徽各地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主動適應時代發展變化。2014年在蚌埠、滁州、池州、馬鞍山開展未成年人救助保護試點,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監測預防、發現報告、幫扶干預”聯動反應機制,構建覆蓋城鄉的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網絡,推動建立“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督為保障、國家監護為補充”的監護制度,形成“家庭、社會、政府”三位一體的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格局,為全面建立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提供實踐基礎和政策依據。

  如何確保如期完成試點目標,交出一份滿意答卷?安徽民政迎難而上,創新方法,首先將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更名為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逐步將職能從單一救助流浪未成年人,調整為給處于監護風險狀態的未成年人提供救助保護。在此基礎上,針對未成年人救助保護試點中的難點、痛點持續發力,不斷完善政策措施。“試點為安徽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全面推開提供了路徑和樣板。”時任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周蘇這樣評價。

  安徽試點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積累了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2015年,兒童保護督導員、兒童保護專干覆蓋全部鄉鎮(街道)、村(居)的“池州樣本”成為全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的助推器。2017年6月,蚌埠市救助管理站“全國首例民政部門申請異地撤銷監護資格案”勝訴,為全國同類監護干預提供成功判例,《人民日報》等媒體給予高度評價,稱其喚醒了“沉睡的法條”。2018年,懷遠縣申請撤銷被鎖狗籠兄妹父母和爺爺的監護資格案,徹底解決陷入生存困境的未成年人成長與監護難題。

  安徽民政向試點創新要動能。池州市以市、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為平臺,依托民政所、社區、村構建蜂窩式保護網,確保政府兜底救助保護;制定“你發現,我報告”責任制,并及時解決報告的問題;組建“救助保護信息受理中心”,將救助和未成年人保護熱線進行整合,統一受理;開辟專家咨詢信息庫,實現三方通話服務。池州市每年救助保護未成年人3000多人,以指紋采集和信息二維碼標識,存入信息檔案庫,進行跟蹤保護。

  如今,池州市以全面落實保障未成年人安全、收養安置、生活標準、醫療康復、教育發展、生活居住、成年就業等法律權益為重點,改善未成年人生活狀態和成長環境。

  爬坡過坎,迎來全面發力

  全省同步平衡推進的背后,是政策創新、機構設置、財政保障、社會參與的同頻共振。安徽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從“傳統被動式”服務,升格為 “拓展主動式”服務。

  在安徽省民政廳兒童福利處副處長韓成武看來,轉型升級是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社會進步和優生優育政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殘障兒童越來越少,因病致貧、天災人禍等陷入困境和事實無人監護兒童成為政府兜底保障和社會關注的重點。

  今年以來,安徽在總結以往試點的基礎上,在全省范圍同步推進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轉型升級,出臺《推進民政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行動方案》,明確轉型升級目標任務和政策設定。按照提供優質高效救助關愛保護原則,將《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調整為《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聯席會議》,歸省流浪乞討救助指導中心管理,率先設置省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專門機構。

  在轉型升級實踐中,安徽著力強化資金保障。在年初安排困難群眾救助資金時,專設未成年人救助保護資金1823萬元,占全部資金總量的20%。

  與此同時,各級民政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導社會組織優先選聘村(居)兒童主任,協助第三方實施救助保護線索收集、監護調查評估、跟蹤回訪、監護教育指導、監護支持、監護資格轉移訴訟等,健全的服務體系成為干事創業的保障。

  以蚌埠市為例,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完善,針對部分未成年人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監護意識弱、方式不當、精力有限、監護能力不足等問題,采取增配輔助人、指定督導人的監護方式,有效填補監護鏈接縫隙,防止因監護原因發生事故。高新區秦集鎮事實無人監護的困境兒童宮氏三姐弟因此實現了“我想有個家,有一個不透風、不潮濕的家”的夢想。

  宮氏三姐弟的父親病故,媽媽重病,一家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蚌埠益點陽光愛心公益協會得知他們的境遇后,啟動“冬日暖陽”項目,及時制訂幫扶方案。從今年3月起,聚集社會力量為他們建新家,幾個月后,近百平方米的“陽光小屋”建成。

  每逢周六,益點陽光志愿者準時來家里給三姐弟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陪他們做游戲。市社工協會將其列入“愛佑基金會”特殊關愛保護項目,每月打卡發放500元困境兒童保護生活補貼和300元的“疊加監護”費。還有一位愛心人士每月資助他們200元善款。

  “在認識那么多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不幸的。和同齡人相比,生活給了我們更多的苦難,看著快要倒塌的房子時,不知道未來和希望在哪里,也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和快樂。如今,我們是幸運的,因為遇見這么多好心人,給了我們愛心港灣和溫暖的家。”姐姐宮小小(化名)說。

  “蚌埠的‘疊加監護’給全省創新監護方式方法提供了示范,豐富了社會監護內容,通過前移政府監護兜底責任,使53名事實無人撫養未成年人成功更換監護人,24名監護失控或監護不當的得到及時糾正。安徽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從‘傳統被動式’向‘拓展主動式’轉變,顯示出了疊加監護的創新成果。”韓成武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1.22)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