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婕妤
近日,一則“安徽高校首設殯葬專業受新生熱捧”的新聞被推上微博熱搜,新聞熱度持續走高,極大地激發了主流媒體和社會公眾的熱切關注,累計有1.1億人次閱讀和4000余次討論。其中,“月入過萬”的說法吸引了最多關注。殯葬工作者真的收入高嗎?應該收入高嗎?是為了高收入而入行的嗎?本報記者采訪數位殯葬專業院校有關負責人和畢業于專業院校的一線殯葬工作者,了解他們對殯葬專業人才供需狀況、薪水待遇等問題的看法。
殯葬專業人才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學院副院長何振鋒:
《2018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殯葬服務機構為4043個,殯葬服務機構職工為8.0萬人。2018年,我國死亡人口為993萬人。
面對每年死亡人口近千萬、治喪親屬上億人的現實,全國殯葬專業每年的培養規模不足千人,殯葬專業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性矛盾突出,尤其是高素質的殯葬專業人才供不應求。
殯葬行業和其他行業一樣,影響薪資的有幾方面因素:地區的差異、崗位的差異、個人能力的差異、個人對工作投入大小。有的人吃苦耐勞肯鉆研,短時間內就將自身提高到一個更高層面,他的投入大,薪資水平也更高。
殯葬行業的工資待遇情況,有些人算的是稅前的,有些人算的是稅后的。據我了解,剛畢業的殯葬專業學生,拿到手的普遍是4000多元,一年轉正之后,拿到手的普遍6000多元,有的也會達到七八千元。上萬元的也有,但它代表不了全貌。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學院在校生500人,52%的女生,48%的男生。學生對殯葬專業、殯葬行業認可度較高,一入學就知道今后要干什么,90%是自愿選擇殯葬專業。
我們的畢業生就業情況較好,一次性就業率為96%,有些學生參加了二次就業招聘,就業率達到100%。畢業后多數從事一線工作,比如防腐整容、殯儀主持、遺體火化、墓地管理等。
我們很期待把學生培養成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專業技術人才,有行業認知,專業基礎好,同時還具備人文情懷。當然,也有個別學生在校期間沒能腳踏實地學好專業,畢業后就是為了掙錢。我想說的是,如果只看重錢來從事殯葬行業,我寧愿這個行業少一點這樣的人,他是做不好的。
我們生命文化學院致力于打造生命文化教育“五個一工程”,即建設一個文化、打造一個模式、形成一個機制、創建一個團隊、提升一個行業。2019年1月,我院的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入選北京市首批特色高水平骨干專業。目前,我們正在做一件事,聯合全國開設殯葬專業院校的49名老師、15個省份的40家殯葬企事業單位,共同打造現代殯葬職業教育專門教材。
武漢民政職業學院副校長鐘峻:
很多年輕人在期待好待遇的同時,也非常在意是否有發展空間
殯葬專業的學生就業相對容易,往往在大二的時候,各個地方就來要人,特別是一些民營殯葬服務機構,用人需求大,但學生不一定去,他們還是更希望留在大城市的殯儀館和公墓。
殯葬行業對專業人才需求旺盛,是因為培養殯葬專業人才的學校少,每年招生計劃也不多。20多年來,武漢民政職業學院殯葬專業招生人數始終保持百人左右,今年招生114人。由于專業的特殊性,殯葬行業對技能要求很高,殯葬專業也不能辦成像會計、旅游專業一樣。
學院自1997年成立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以來,一直源源不斷地向殯葬行業輸送專業人才。我們注重幫助學生樹立職業自信,所以進來之后轉專業的很少,專業對口率很高。80%的生源來自湖北省,畢業后大多留在本省,多數學生想留在武漢,地市一級的殯儀館很難吸引他們。
大城市的殯儀館和公墓選人用人標準也在提高。很多人不理解,說殯儀館、公墓還需要招收外形條件好的嗎?其實,很多進入大城市殯儀館的畢業生不僅專業素養高,還具備了良好的外在形象,尤其是殯儀服務員這類崗位。
殯葬專業畢業生的工資在什么水準?因各地工資標準不一樣,很難給出一個統一數字。就武漢而言,殯葬專業畢業生進入殯儀館工作的第一年,可能達到3000元-4000元的水準,畢業后一年6000元-8000元不等,但是沒有一下子就月薪過萬的。
我們也不要小瞧了現在的年輕人,不要以為他們掉到錢眼里去了。事實上,很多年輕人在期待好待遇的同時,也非常在意是否有發展空間,看重職業發展前景。一個單位要有職業上升機制才能留住專業人才。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院長盧軍:
在薪資方面不凸顯優勢,殯葬行業很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選擇殯葬專業的年輕人,從一開始就頂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各種壓力,很不容易。殯葬行業也不像有些媒體說的那樣,畢業一年后就月薪過萬,這只是個別現象,代表不了普遍薪資水平。
殯葬職業受社會歧視比較厲害,例如今年春節前夕發生的“廣西百色實驗小學教師公然歧視殯儀館工作家長”事件、“殯葬企業開年會被酒店拒絕”事件,等等。相比來說,一個學餐飲服務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哪怕去餐廳做服務生,一個月也有兩三千元收入,他還不用承受這么大的心理壓力。
我們呼吁整個社會不要歧視殯葬職業,關鍵還是要加強對于特殊職業、特殊行業人員的政策傾斜。要不然,殯葬行業會流失掉很多年輕人。
在我國,人們對于死亡心存忌諱,對于和死亡相關的都避而遠之。今年我們招收的320名學生中,90%是看中殯葬專業好就業來讀的。殯葬職業的社會聲譽不高,如果連薪酬待遇都提不上來,不會有太多年輕人投身到殯葬行業中來,更別說促進殯葬行業現代化發展。
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提供給殯葬專業畢業生的待遇也會不同。客觀地說,殯葬行業薪資水平處于城市平均收入中等偏上的水平,但也不會高出很多。就拿事業單位性質的殯儀館和公墓來說,按照國家對于事業單位工資核定要求,他們的收入不會太高。
在北上廣、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有些民營殯葬企業為了招人,會給出比較高的工資待遇,但也不是隨隨便便就過萬,這種情況是個別的。幾年前,某沿海城市殯葬服務中心向社會招聘時打出了“一年轉正月薪過萬”的廣告,但招聘的是研究生學歷以上的工程技術專業人員。
從生存發展的角度來講,優先考慮薪資待遇并不是學生品德方面出現了問題,而是殯葬行業社會地位不高,如果在薪資方面不凸顯相對優勢,就很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葬專業畢業生衛艷茹:
做殯葬不能有功利心,殯葬專業學子要安下心來學專業,心無旁騖做服務
現在大多數殯儀館的職工到手月工資拿不到1萬元。我們單位正式員工扣除五險一金,拿到手的月工資也就七八千元,一個月休息4天。我屬于臨時工又叫合同工,扣除五險一金拿到手的是5500元。單位男同事值夜班有值班費,每月也就比我們多七八百元。2016年,我拿到手的工資才3200元,說出來很多人不信。我們民政局局長很給力,給殯儀館的工作人員都漲了2000多元的工資,于是能拿到5000多元了。
這些年,我參加職業考試、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參加行業競賽,獲評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就是想證明下,專業科班出身的就是不一樣。但是,和新來的員工比,其實工資差不了多少,我就比他們多幾十塊錢的工齡和350元的副組長待遇。
殯葬職工收入,隨著地域差異也會有所不同,廣東一帶會多一些,因為人們更忌諱這個職業,待遇更高才能招攬人才。事業單位的收入普遍沒有傳聞那么多。為什么選擇殯葬專業?身邊很多同行當初是覺得好找工作,也有的是子承父業,還有的是聽說這一行工資高。
前些天,我聽一位民營殯葬企業老總說,逢年過節喪戶會給他送禮物,家里做了好吃的也會拿來給他嘗嘗,這是當初把喪戶當親人看換來的。他這個觀點很好,客戶把我們當親人,才是真的肯定我們殯葬人,肯定我們的服務。
我想,殯葬專業的學子只要安下心來學專業,在實踐中心無旁騖為逝者服務,為家屬提供便利,一定能在崗位上有立足之地。做殯葬不能有功利心,只能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前路有光、初心莫忘。
上海市龍華殯儀館服務組副組長吳斌:
不能是因為接觸了遺體、環境惡劣而拿高工資,而是因為創造了高品質的服務
殯葬工作接觸遺體、工作環境差、受歧視、要應對家屬的壞情緒,所以要拿份高工資作為補償?我不認同這樣的觀念。我覺得殯葬從業者自己要看得起自己,要把自己的格局和定位拔高,不然我們永遠是別人口中的殯葬工。
殯葬工作者不能是因為接觸了遺體、環境惡劣而拿一份好收入,而是因為創造了高品質的服務,滿足了家屬的治喪需求。我們用心和家屬溝通,將服務做到細致入微,精心策劃一場高品質的葬禮,給家屬留下難以磨滅的回憶,讓家屬的情緒得到釋放,相對高的收入則問心無愧。
如果殯儀服務人員主持葬禮時只是按步驟走流程,簡單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得過且過應對家屬需求,最后還得到一個比較好的收入,像是被特殊照顧一樣,是會被人瞧不起的。這是不能適應殯葬改革需要的,也不符合新時代對殯葬從業者的要求。
奔著收入去本身沒有問題,只要是付出了勞動、創造了價值。月薪過萬還是不過萬,個人付出的努力不一樣,收獲也就不一樣。
論勞動強度,上海市各殯儀館業務量大,禮廳服務人員從早到晚忙個不停。相比較而言,有些地方的殯儀館業務量較少,服務人員一天干兩三場就結束了,工資自然有差距。收入和付出是匹配的,加上地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有差異,收入也會不同。
很多地方政府投資上億元新建和改造殯葬服務設施,改善群眾的治喪環境,提升軟實力也應緊跟其后。在一個花上億元建成的殯儀館里,與之匹配的是否也是價值上億的殯儀服務?這是我們現代殯儀服務人員應該思考的問題。
只有行業發展進步了,用優質的殯葬服務提升了社會對殯葬行業的認可度,我們自己也就會有底氣。為治喪人群提供細致、暖心、不留遺憾的殯儀服務,是樹立高價值殯葬服務品牌的正確方式,也才能真正讓逝者得以安息、讓生者得到慰藉。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