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眼下,位于壩上草原的河北省康保縣南喬家營村的氣溫剛剛攀升過零攝氏度,大地終于褪去了冬的厚襖,田間地頭都是老鄉們春耕的忙碌身影。
南喬家營村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的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這里氣候惡劣、土地貧瘠、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種了一坡,收了一車,打了一簸箕,煮了一鍋。”說起當年傳統農作物的收成,正在地里忙活的70歲的譚士榮抖出這句“順口溜”。
從1986年開發式扶貧到2013年精準扶貧,村里打了井、通了路、來了電、有了移動信號,但青壯年勞動力越走越少,沒有脫貧路子的鄉親們也急切地想擺脫貧困的泥沼,而幫助他們實現心愿的是河北民政領域脫貧攻堅的對癥下藥、精準施策。
發展條件不足,河北省民政廳駐村工作隊想方設法增收入;致貧原因多樣,社會組織出謀劃策獻力量;因故返貧怕掉隊,社會救助兜牢底線“救急難”……不只是在壩上草原,如今,民政領域聚焦脫貧攻堅的春風正吹拂整個燕趙大地。
“現在的生活變得大不同嘍,有盼頭!”譚士榮望著地里剛剛播種的板藍根,充滿希望地說。
“村子變美了,收入變多了”
駐村工作隊動真格
2018年春節一過,河北省民政廳駐村工作隊就在南喬家營村和閆油坊村扎下了根。廳里還派了“第一書記”,有了“主心骨”,兩個深度貧困村開始加速脫貧。鄉親們發現,這次來的干部是動真格的,不耍嘴皮子,干的事情實實在在。
閆油坊村的村民有三大愿望:自來水、水澆地和“土豆窖”,沒想到在短短半年時間里就都實現了。
工作隊籌集14萬余元為280戶村民完成了自來水主管道入戶工程,十天六上縣城拿下通水手續,使閆油坊村成為康保縣64個貧困村中第一個喝上干凈自來水的村莊。
作為全縣最大的馬鈴薯產地,村里收儲需求大。工作隊跑來70萬元建成 8 孔儲藏能力達1000噸的“土豆窖”,不但每年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2萬元,還讓種植馬鈴薯的貧困戶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原有的灌溉電路年久失修,動不動就燒毀斷電,導致2300畝地大幅減產。水澆地與旱地的馬鈴薯產量相差3倍,土地流轉價格相差10倍。為了保證鄉親們的種植收入,工作隊協調社會組織投入20萬元資金更換載荷更大的新線路1.4萬米,水澆地重獲新生。
大事辦成,其他事務也一件沒落。2.4公里泥水路變水泥路,100多盞太陽能路燈“把夜里照得亮瓦瓦”,清理生活垃圾1100噸,美化村居環境150畝,建成艾草加工廠使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建強村“兩委”班子……2018年底,深度貧困的閆油坊村提前整村脫貧。
“從隨時要塌的土坯房搬進工作隊給蓋的磚瓦新房,有低保、社保、公益崗位、土地流轉、光伏發電的收入,可以偶爾給孫子買糖吃。村子變美了,收入變多了,這樣的生活我以前想都不敢想。”閆油坊村73歲的郝桂蓮說起生活的改變紅了眼眶。
種植中藥材也不是民政廳駐村工作隊拍腦門的決定。
壩上草原全年平均氣溫只有2攝氏度,土壤條件非常不好,這都與板藍根的生長習性相契合:耐寒,對環境要求不高。種植程序簡單,產量大,不需要進一步加工就能直接銷售,也符合村里勞動力年齡偏大、文化素質偏低的實際。為了讓困難群眾不但能脫貧還能長遠發展,河北省民政廳多次對接河北省中藥材產業協會、邳彤藥業集團,與兩個村簽訂了中草藥保護收購協議書,讓群眾吃了一顆產業脫貧增收的定心丸。
“眼前變清楚了,心里變亮了”
京津冀社會組織聚眾力
像河北省中藥材產業協會這樣參與脫貧攻堅的社會組織不在少數。南喬家營村常住的212人分散在7個自然村,空心化嚴重。根據“整體搬遷、集中安置、產業帶動”脫貧攻堅思路,河北省敬業公益基金會、河北省神威慈善基金會等5家社會組織捐資560萬元,落實了整體易地扶貧搬遷等工作。
自2018年“京津冀社會組織跟黨走 助力脫貧攻堅行動”啟動以來,全國性和京津冀社會組織參與河北省的扶貧項目達403個,覆蓋河北省8個市42個貧困縣,落實項目資金4.4億余元。其中,全國性社會組織已落實資金約1億元;北京社會組織已落實資金1.37億元;天津市社會組織已落實資金1100萬元;河北省社會組織已落實資金1.96億元。
“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沒錢沒力的出個好主意”。中國眼鏡協會聯合河北省眼鏡行業協會在陽原縣為貧困學生免費配鏡活動就體現了這句話的真諦。邀請一發出,來自北京、河北的50名驗光、配鏡專家就積極響應,自掏路費和住宿費趕往陽原。當地眼鏡店聽說了這一愛心活動,也自發前往幫忙,送水送飯做好后勤服務。
河北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免費給1190名學生的“愛心眼鏡”檢測了瞳距,球鏡和柱鏡。
“陽原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我們的孩子家里經濟條件都有限,很少有人愿意花錢配眼鏡。”陽原一中校長王喜國感嘆,“這次活動真是送到心尖上了啊!”
隨著不斷更換的鏡片度數,初三(一)班的陳立偉(化名)拍著身邊同學的胳膊驚呼:“你們看見沒?好清楚啊!原來世界是這樣的!”他的夸張逗樂了周圍的孩子。“其實,我就是瞇著眼也看不清黑板的字。配眼鏡很貴的,不想讓家里花那個錢。”他小聲地告訴記者,“老師告訴我有500多度,戴了眼鏡眼前一下變清楚了,感覺心也跟著變亮了!”談起以后,陳立偉說要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大學,讓家里徹底擺脫貧困。
如今,“人人皆愿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社會組織脫貧攻堅氛圍在河北越來越濃,更成為“舉全省之力堅決打好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在民政領域的生動實踐。
“擔憂變少了,勇氣變足了”
提標擴面不讓困難群眾掉隊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顧家臺村看真貧、扶真貧時,這樣對當地的干部群眾說。2017年底,駱駝灣村整體脫貧。靠著青山綠水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食用菌和高山蘋果種植,村人均收入從2012年的不到1000元升到2018年的近6000元。
“這些年發生了做夢也想不到的變化。”72歲的顧寶清拉著記者走進自己老宅,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村里第一個看望的就是她家。“我把老宅租給了旅游公司做紅色教育基地,把4畝地流轉出去搞高山蘋果種植,每年有租金和分紅。我還在村里農家樂打工,蒸饅頭,做饸饹,掙個工資。每月還有社保,生活美得嘞。”顧寶清說。
整村脫貧讓人歡欣鼓舞,但如何防止已脫貧的老鄉再次滑入貧困?建立邊緣困難人群返貧致貧防范機制成為河北民政領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發力點。
駱駝灣村38歲的唐春紅與兩個孩子相依為命,打工收入本來足以維持家用,結果今年查出患上了尿毒癥。“感覺被生活打了當頭一棒。”唐春紅向記者介紹,她在家做腹膜透析,每個月需要支付3000多元藥費。“雖然這個病能報銷不少,但家里沒有收入來源了,以后不是個事兒啊。”對未來,唐春紅很是擔憂。
與記者一同前來的龍泉關鎮民政助理員李彥偉給唐春紅帶來了好消息:“今年3月,省民政廳會同省財政廳、省扶貧辦出臺《關于推進農村特殊困難群體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實施方案》,將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外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困難老人、未成年人等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正因此,唐春紅也被提標擴面“拉”進了低保,她還將得到比低保對象更大比例的醫療報銷政策。
“太好了!太好了!”唐春紅說,“這下我的擔憂變少了,面對未來的勇氣更足了!”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