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用實干謀民生之利 解民生之憂

時間:2021-07-06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十三五”以來,山東省民政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積極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全力深化改革,各項民政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

展望“十四五”,山東民政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為引領,以“面向新時代,承擔新使命,體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展現新面貌”為主線,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改革創新,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職責,充分發揮民政工作在社會建設中的兜底性、基礎性作用,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三五” 聚焦“三基” 增進民生福祉

基本民生兜底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功能不斷強化,救助體系逐步健全完善,9類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提高至全國平均水平以上。“十三五”末,全省城鄉低保標準和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達每人每月732元、560元和1009元、777元,保障人數分別為12.3萬人、135.3萬人和0.4萬人、32.5萬人。健全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保障制度,補貼標準分別達每人每月148元和123元,分別保障59.2萬人和115.5萬人。建立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機構養育孤兒、社會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重點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分別達每人每月1774元、1415元、1415元、1054元,共保障3.2萬人。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持續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有效解決無人監護、失學輟學、無戶籍等問題,800多名適齡失學輟學兒童返校復學,3000多名無戶籍兒童登記落戶。開展“夏季送清涼”“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累計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4.7萬人次。建立流浪乞討人員身份快速查詢尋親機制,為1.3萬余人找到了家,為1199人辦理了落戶手續。

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健全提升

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村(居)民自治機制,完成第十二屆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組織各市以縣(市、區)為單位制定村務公開目錄,培育村級議事協商示范點1000個。提請成立省城鄉社區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培育省級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36個,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建立省社會組織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四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全省登記社會組織6.02萬家。聯合12部門出臺《關于加強黨建引領促進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5416家行業協會商會完成與行政機關脫鉤任務,涉企收費清理整治減輕企業負擔4億元。累計收到慈善捐贈132.2億元,動員1.37萬家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投入資金27億元,受益人口848萬人次。引導20多所省內高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達8萬人,其中持證社工3.8萬人;累計培訓社會工作從業人員10.2萬人次,注冊志愿者達1559萬人。完成縣級以上區劃調整事項9個,實施鄉鎮級區劃調整事項66個。

基本社會服務持續改善優化

頒布全省第一部養老服務地方性法規,發布了基本養老公共服務清單,建立健全特困老年人集中供養、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留守老年人關愛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省現有養老機構2373家,床位39.2萬張,其中護理型床位17萬張。開展農村老年人相對集中居住試點工作,建設農村養老周轉房4242套。持續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省級編制發布養老服務地方標準27個,養老院服務質量合格率達100%。全省有66所職業院校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在校生達1.1萬余人,各級累計培訓養老服務與管理人員16萬人次。10個市被國家納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15個縣(市、區)開展省級創新實驗。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登記各類地名信息62萬多條,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1969條。分別建成市、縣、鎮村級公益性安葬(放)設施20處、159處和7507處,16個設區市探索開展婚姻登記市內跨區域辦理。

“十四五” 立足新階段 展現新作為

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健全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臨時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構建制度銜接、資源統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信息共享的綜合救助格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建設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健全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實施社會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完善縣、鄉、村三級銜接互通的社會救助工作網絡。

提升兒童福利保障水平。完善兒童福利保障制度,規范落實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重點困境兒童、受艾滋病影響兒童認定標準和程序,完善主動發現機制,建立完備的兒童信息臺賬,實現一人一檔、動態管理。加強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重點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推進落實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確保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匹配、與相關社會福利標準相銜接。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推動市級兒童福利機構養育、醫療、教育、康復和社會工作一體化發展。

完善殘疾人福利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殘疾人實際需求,完善落實兩項補貼動態調整機制。

全面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完善黨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完善出具證明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建立城鄉基層群眾自治領域掃黑除惡常態化工作機制。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制機制,持續推進社區減負增效,深化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實施城鄉社區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各地建立政府購買社區服務長效機制,在城市社區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模式,優化社區工作者隊伍,健全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體系,到2025年,力爭實現每萬名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18人。

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完善黨領導社會組織制度,按照應建盡建原則,持續推進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化。推動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完善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社會組織制度。發揮行業協會商會橋梁紐帶作用,動員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省委、省政府重大發展戰略。實施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專項行動,加大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力度。健全社會組織綜合監管機制,發揮社會組織管理工作聯席會議作用,健全完善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行業管理部門、綜合監管部門、黨建工作機構共同參與的社會組織綜合監管機制。

完善現代社會工作制度。加強社會工作人才激勵保障政策創制,支持民政事業單位與基層民政經辦機構、社區和社會服務機構設置社會工作崗位,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配備使用。實施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建設工程,建立村(社區)-鄉鎮(街道)-縣(市、區)三級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到2025年,力爭實現鄉鎮(街道)社工站全覆蓋,村(社區)社會工作服務全覆蓋。

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重視發揮慈善事業的第三次分配積極作用,擴大慈善服務社會參與,培育發展和規范慈善組織、社會捐贈、慈善信托,構建現代慈善事業發展新格局。全面加強慈善捐贈行為監管力度,發揮慈善組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監督作用。

加快推進基本社會服務高質量發展

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基本養老公共服務清單發布及定期更新制度,建立完善老年人能力與需求綜合評估制度。加強對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對有集中供養意愿的特困老年人應養盡養。完善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全面建立失能、重殘、留守、獨居、失獨等特殊老年人社區探訪制度。全面實施養老服務設施等級評定制度,建立健全與設施等級掛鉤的運營獎補機制。實施養老服務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縣(市、區)-鄉鎮(街道)-社區(村)-家庭四級養老服務設施網絡,到2022年底前,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有1處縣級敬老院,街道綜合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達100%。建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住宅建設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四同步”機制,到2025年,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率達到100%。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推動修訂《山東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協調督促有關部門落實職責,推動形成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合力。組織開展未成年人保護試點工作,打造一批制度健全、機制有效、措施有力、服務規范的試點單位。推進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規范化建設,開展“五有”(有人員、有場所、有制度、有活動、有效果)創建三年行動。培育發展專業社會組織,到2025年,力爭每個縣(市、區)至少培育或孵化3-5家具有專業水平的兒童服務類社會組織。實施未成年人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加強未成年人保護設施建設,到2025年,力爭實現全省市、縣兩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全覆蓋,鄉鎮(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或者指定專門人員全覆蓋。

健全完善殯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殯葬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殯葬領域治理水平,推動形成覆蓋城鄉、設施完善、供給充足的殯葬服務網絡。積極推進節地生態公益性公墓安葬(放)設施建設,推動市、縣(市、區)兩級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建設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有效銜接,實行林地、草地和墓地復合利用,到2025年,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基本滿足群眾安葬需求。(本版文圖由山東省民政廳提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7.6)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