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疫情防控提出改進縣域社會救助工作新要求

時間:2020-03-23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靳生喜

  莊浪縣是甘肅省18個省定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救助對象多。經過多年的努力,2019年莊浪縣脫貧摘帽。2020年全縣剩余未脫貧人口3095人,其中一類、二類、特困供養對象2139人,占69.1%,兜底保障任務仍然繁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縣民政系統迅速行動,積極應對,全力做好民政服務保障對象疫情防控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同時,適時組織人員深入9個鄉鎮和5個城市社區,入戶走訪545戶,就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縣社會救助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調研評估。

  通過半個多月的入戶走訪和問卷調查,總體感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縣社會救助政策落實到位、資金撥付及時,“一老一小”關愛有力,臨時救助有序有效。同時,也有個別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水平有所下降,部分困難家庭勞動力外出務工受阻,收入明顯減少。個別分散供養特困對象照料頻次減少,產生焦慮、煩躁等心理問題,但疫情對社會救助工作產生的影響是暫時的、有限的、可控的。舉一反三,疫情也對進一步調整完善救助政策、創新救助模式、豐富救助內容等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日常生活有所影響。疫情發生后,特別是甘肅省進入一級響應后,全縣所有道路設置卡口,實施交通管制,外來人員禁止進村入社,村社人員也一律禁止外出。調查顯示, 50%的受訪者感到交通管制期間帶來的出行不便是最大的影響, 2.6%的受訪者稱得病后無法及時就醫加重心理負擔,8%的受訪者表示,疫前因未能及時購買囤積蔬菜、禽蛋等生活必需品,導致防疫期間日常開支精打細算、捉襟見肘,生活水平較常態有所下降。特別是人口較多的低保和困難家庭,日均消耗生活用品較多,一段時間不能出門采購,無法獲得新鮮蔬菜、肉食等,飲食單一、單調。

  勞務收入有所減少。一、二類低保及特困供養對象,屬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外出打工人員很少,其家庭收入基本沒受疫情影響。調查中,31%的三類低保家庭和低保邊緣戶表示,超過一半的家庭收入來自外出打工。受疫情防控影響,這些家庭勞動力只能“禁足”居家,時間長達40多天。還有一些貧困群眾,因口罩等防護用品不足以及考慮辦理外出健康許可證等因素,心存顧慮,居家留守觀望,收入很少。朱店鎮中街村三類低保戶李永德稱,與去年同期相比打工收入減少2000多元;通化鎮梁河村三類低保戶王寶明,家庭收入主要靠自己和兒子外出務工,與去年相比收入減少4000多元。

  心理問題有所抬頭。部分社會救助對象性格孤僻、少言寡語,社會交往少。特別是農村分散供養的特困對象,長期獨居,生活單調,缺少精神撫慰。疫情防控期間,禁止走門串戶、人員聚集,其監護人受管控限制無法如常探視關愛、有效履行保障和服務的責任,更加劇了這類人群的不安、焦慮、孤獨等心理問題。莊浪縣有4所敬老院,集中供養近200名特困對象。疫情防控期間,敬老院實行封閉式管理,取消探望和所有集體娛樂活動,院民之間交流減少、互動取消,一些院民感到不自在、無聊,極個別對象還向管理人員發脾氣、撂挑子,以此進行心理宣泄,加劇了日常管理的難度。

  臨時救助有所凸顯。臨時救助重在“托底線、救急難、掃盲區、補短板”,具有針對性強、操作靈活、救助速度快的特點,對于解決群眾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針對武漢打工人員返鄉較多、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等實際,莊浪縣斥資36萬多元對摸排認定的788人給予一次性臨時救助。春節前,及時將第一季度社會救助資金撥付到戶,啟動社會救助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保障困難群眾正常生活。7%的受訪者稱,疫情期間生活出現困難有臨時救助需求,但對臨時救助申請渠道不是很清楚,網上申請不熟悉,申請、救助有所滯后,影響了臨時救助的時效性。

  編筐織簍,全在收口。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社會救助工作,切實編密織牢兜底保障網,發揮好兜底保障助推脫貧攻堅的應有作用。

  救助模式應再改進。傳統救助主要以現金和實物救助為主,以線下面對面救助為主。這次疫情啟示,社會救助要堅持物質與精神并重、線上和線下并舉,物質主要解決保障對象基本生活問題,精神重在解決保障對象心理問題,開展自我救助,提高其融入社會活動的社交技能。線上,主要是順應“放管服”改革,提高辦事效率,用好社會救助熱線,大力推廣救助APP服務,更好滿足年輕對象需求。線下,主要是查漏補缺,化解矛盾糾紛,拉近服務管理部門與服務對象之間的距離,提高社會救助的親和力和認同感。

  審批權限應再下放。社會救助部門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權責的再劃分為契機,研究社會救助的審核審批流程和權力分配問題。縣區民政部門重點是政策制定、資金劃撥、日常監管等方面,適當的權力下放可以讓鄉鎮(街道)的屬地管理職能最大化、服務最優化、效能最佳化。

  臨時救助應再創新。如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常態救助靈活性、機動性不足的問題就顯現了出來,而臨時救助拾遺補漏、救急難的優勢就充分體現。應進一步創新臨時救助,提高審批額度,加大“先行救助”,實施急難型、支出型臨時救助,提升救助時效。應發揮駐村幫扶工作隊作用,早發現、早報告、早救助,建立臨時救助的“吹哨人”預警機制。特別應落實好鄉鎮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適當提高人均標準。

  動態監管應再靈活。這些年,經過多次反復篩查認定,社會救助保障對象的精準度大大提高,基本上做到了標準有升有降、人員有進有出,“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應退盡退”目標基本實現。但精準認定相對而非絕對,社會救助動態監管永遠在路上,此疫之后,會出現個別困難家庭因疫致貧返貧,未脫貧戶、監測戶、邊緣戶這“三類戶”有可能成為新的保障對象。應采取傳統和現代手段,特別是發揮省級信息核對平臺信息共享、網絡互聯的樞紐作用,定期開展核對,及時指導縣區清查甄別疑似對象,持續提高對象認定精準度,彌補縣區信息核對平臺信息缺失、核對不準、運行不暢的不足。同時,應建立健全群眾舉報、媒體監督等獎勵機制,曝光失信者、處理違規者、警示未遂者。

  社會參與應再引導。形成社會救助大格局,社會力量參與不可或缺。疫情期間,甘肅全省各級各類社會組織,特別是慈善、社工、志愿服務組織有序參戰,投身抗“疫”一線,履行社會責任,慈善捐贈累計2.8億多元,開通心理咨詢服務熱線112個,走訪慰問困難家庭,彰顯了戰“疫”“民政紅”。應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分層分類引導社會組織和社工、志愿服務者介入入戶調查、矛盾化解、關愛照料、業務培訓、績效評估等救助領域,借助人社部門建立的“愛心發屋”為老年人、農村分散特困供養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群體更多提供“菜單式”定制服務。(作者系中共甘肅省莊浪縣委副書記)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23)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